年,恩施“诗和远方”走到一起,开启文旅融合新篇章。脱贫攻坚,尖刀先行。州文化和旅游局选派精兵强将组成“尖刀班”,进驻咸丰县坪坝营镇中坝村、利川市忠路镇双寨村、双庙村开展工作。扶贫路上,苦累交加;扶贫路上,风雨无阻;扶贫路上,留下太多动人的故事。年,“尖刀班”的战士们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从今日起,本 到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
年,按照州脱贫攻坚指挥部的统一安排,州文体新广局(年机构改革为州文化和旅游局)开始结对帮扶咸丰县坪坝营镇中坝村。中坝村有10个村民小组,户人,外出务工人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外出务工人口人。党员有29名(含驻村第一书记和州驻村工作队员),预备党员1名,发展对象1名。村支两委7人,村有村医1人,兽医2人。全村总面积亩,其中原二轮承包耕地面积亩,年土地重新确权之后的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精准扶贫政策如春风雨露润泽了广阔的农村大地,惠及了广大的农民群众,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号角中,“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州文化和旅游局党组高度重视,谋划发展,全局干部职工同心协力,用真心真情助农,“尖刀班”队员舍小家为大家,敢担当善执行。通过连续3年的克难攻坚,中坝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村于年脱贫出列,年进一步巩固发展。刘金海
中坝村75岁老人
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太好了,我们有幸赶上了这个新时代,爹娘生我恩情重,都赶不上党和习主席!你们这些驻村的干部大老远的到我们村,把我们当亲人一样,一天都在忙,中坝村现在样样都搞得很好,你们真的是辛苦哒。
他的话道出了中坝村的变化,也道出了老百姓的感恩情怀。
回顾3年结对帮扶,州文旅局唱响唱好5支歌,让中坝村旧貌换新颜。
第一支歌“抬工号子”动地来
“嗨哟--钎子要把好,大锤下来了,岩石真叫硬,再硬也得凿。
哎嗨哟--岩石真叫硬,再硬也得凿,大伙加把劲,心往一处想,嘿咗--号子唱的响啊,幸福靠自己啊,干劲冲云霄啊,号子永不老啊,
嘿咗--嗨!”
这抬工号子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团结一心的团队精神。中坝村受矿区等自然因素限制,交通、人畜饮水、电、4G网及文化体育设施等基础条件非常薄弱,为解决这些问题,靠着抬工号子所体现的精神,驻村尖刀班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几年来共争取资金万余元,基本完成了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在收烟叶
(一)路。年初文体新广局初次到中坝村时,村路全是坑洼的土路和沙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极大影响着村民的出行及生产。驻村工作队把基础设施建设列为脱贫攻坚先行工作,抢抓国家实施脱贫惠民政策良好机遇,在州、县、乡几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年争取资金万元,完成了中坝村5.8公里的公路(一条村级主公路,二条支路)硬化工程。年争取资金万元,完成了通村循环路3.2公里、散户出村路1公里、人居环境整治院落路4.1公里、通组路1.8km(村委会至六角田,冉家坪至牛厂)硬化工程。年争取资金45万元,完成了1.8公里入户路硬化和入村公路破石缝路口60米的改造。如今,通村通组公路犹如条条玉带缠绕着中坝村,为全村村民出行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二)水。缺水是中坝村多年遗留的难题,也是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矛盾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缺水,大多数村民都是到杨洞去买水,少数可以挑点水的也要到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去挑,水的质量还不能保障安全。年在“尖刀班”多方努力下,中坝水厂竣工。同时争取资金50万元实施饮水管网提升工程,于年实现本村全覆盖。但由于水源不足,时不时仍然会停水,年为解决水源不足问题,“尖刀班”从杨洞、高罗、燕子坝和鸡公山等地引进水源,彻底解决了饮水问题。
(三)电。年,“尖刀班”积极协调电力公司供电所,实施完成了中坝村农网改造工程,新增变压器6台,改造杆线20公里,电压不稳、电力不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村民们用电饭煲煮不熟饭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四)网。驻村后,针对网络信号较弱,影响与外界信息沟通交流,“尖刀班”积极与咸丰县移动公司多次协调,在村委会片区加装信号接收设备一台,解决了村委会片区信号弱的问题。完成了光纤入村铺设。同时协调咸丰县铁塔公司实地勘测,投资20万元在村内新建一座铁塔基站,于年初完工,实现了村内光纤通讯及4G网络信号全覆盖。
(五)房。年筹资近万元实施易地搬迁工程,让老百姓有安全住房。全村易地搬迁42户人,其中在杨洞集镇安置22户,在村内3个安置点安置20户,全部于年11月搬迁入住。完成C级危房改造11户,D级危房改造2户,危房改造于年12月清零。年“尖刀班”筹集资金30万元,以奖代补发放水泥用于村民们开展院落环境整治,如今村民们不仅有安全住房,屋前屋后也变得整齐干净了。
(六)阵地和配套。年“尖刀班”驻村后,为解决原村委会面积狭窄,无文体广场等问题,“尖刀班”积极争取资金69万元,新建了占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全村共设置广播杆8根,喇叭16枚,于10月上旬正式开通;安装“户户通”户。“村村响户户通”工程的开通,让村民们无论在家还是在田间均能随时听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时事新闻,更为村民民主议事、信息公开提供了有效途径。
年文体新广局投入35万元新建了多㎡文体广场(配置文体活动设施器材)同时安装了太阳能照明灯。“尖刀班”筹资20余万元安装了79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中坝村。
年州文旅局投入33万元新建了㎡的文体活动室,投入5万元敷设了村文体广场篮球场悬浮地板,在王家坪安置点新安装了一套健身器材,新安装了三盏太阳能路灯。为改善人居环境,“尖刀班”到县卫计委等部门争取到了村级公共卫生厕所建设项目,面积30㎡,投资10万元,年6月8日动工,已于9月完工。
三年来,中坝村的村容村貌已发生巨大变化,为全村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支歌,唢呐声声庆丰收
“悦耳唢呐声声响,十五月圆胜过年。农民喜庆丰收年,把酒对月尽欢颜。”
一曲庆丰收,悦耳动听的声声唢呐,传递着村民们勤劳致富的丰收喜悦,传递着村民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这份喜悦来自于种植业、养殖业和打工业。年至年,全村平均年收入.4万元,户均年收入3.52万元。三年共争取各级支持种植业资金注入万元。
(一)发展种植业
三年来,全村种植业共收入.78万元。
年,通过引进企业主体和自主发展,中坝村已形成四大经济种植产业,全村发展漆树亩,皇菊亩,辣椒亩,藤茶亩,共流转土地亩,并分别建立了漆树、藤茶、辣椒、皇菊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户,直接带动本村贫困户34户。为提升皇菊的产品价值,建设了有自动控温烘烤等设备的加工厂房。除此之外,全村种植稻谷亩,玉米亩,杂粮亩,百合20亩,收获1万公斤稻谷,3.5万公斤玉米,8万公斤杂粮,1.2万公斤药用百合。种植业整体收入约为60.78万元。
村里的菊花基地
年,进一步优化种植产业,打造高效种植基地亩,占全村耕地的80.6%,整体收入约万元。其中发展藤茶亩,收入60万元,带动村民户,直接带动本村贫困户30户;发展烟叶亩,收入万元,带动村民57户,直接带动本村贫困户24户;种植黄菊20亩,收入20万元,带动贫困户21户;发展菌菇占地11亩,建大棚平方米,解决20户搬迁户就业发展问题;亩漆树,带动村民户,其中贫困户户。
年,继续优化发展种植业,减少烟叶种植亩,新增藤茶种植60亩,村集体经济新种植羌脆李亩,蔬菜50亩。村内几大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整体收入万元,为村民们脱贫致富、劳动致富发挥了很大作用,带动村民户,直接带动贫困户69户在家门口就业,仅藤茶一项,就有邓春香、刘素华、夏珍、李恩香、米碧香等贫困户村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上万元。
(二)发展养殖业
三年来,全村养殖业共收入万元。
年全村养殖业总收入万元。共发展养殖土鸡约1.5万只,养猪头,养牛70头,还发展养殖鸭、鹅、大雁等珍禽。
年鼓励引导村民集中和分散养猪、养牛、养鸡、养龙虾,收入万元。其中养殖牲猪余头,收入万元;养殖肉牛70余头,收入70万元;养鸡0余只,收入20万元;养龙虾斤,收入近10万元。
年全村养殖牲猪近头,母猪40余头,养鸡0余只,还养殖了少量肉牛、鸭、大雁等,全村全年养殖业总收入余万元。
(三)发展打工产业。
三年来,全村打工业收入.5万元。
年全村全年外出打工人员人,占全村总劳力的60.5%,占全村总人口的34.1%,全年打工总收入万元。同时,四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还为村民提供了短期打工机会,村内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打工收入为4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
年全村外出打工人员人,占全村总劳力的83%,占全村总人口的47%,年收入约万元,仅此项打工收入全村人均年增收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人,收入约万元;村内及就近务工人员人,收入8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人,户均1.59人,占全村总劳力的84%,占全村总人口的47%,人均打工收入2.5万元,全村外出打工年收入2万元,村内留守妇女和老人就近在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务工等打工收入约50万元,就业率显著提升,增收渠道显著增多,就业收入显著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
第三支歌,摆手缠绵文明舞
史书记载土家人“天性劲勇,俗喜歌舞”。清代文人彭施铎的“福石城内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首《竹枝词》既是土家人的生活写照,也反映出土家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只有充分激发贫困村民脱贫内生动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才是“真扶贫”,才能“脱真贫、真脱贫”。州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富人的理念,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结合农村实际,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提振脱贫精气神。几年来,通过多种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中坝村实现了“六多六少”:违法作案的少了,依法办事的多了;民事纠纷少了,礼让相帮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忤逆不孝的少了,敬老爱幼的多了;乱扔垃圾的少了,爱整洁讲卫生的多了;看热闹起哄的少了,维护正气的多了。
村里老人一起过中秋
一是召开转转会,争做明白人。驻村以来。“尖刀班”组织召开碰头会、文体活动会、村级春晚、小组会、院子会、场坝会、电影会、田间地头会、村民代表会等各种会议余场次,宣讲党的路线方针,诠释国家惠民政策,发放医疗、卫生、计生、环保、“扫黑除恶”及发展生产、发展教育、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政策兜底等宣传资料余份,组织村民代表30余人赴建始县高坪镇参观乡风文明建设,就村规民约研讨,把“孝道、宽厚、勤劳、诚信、守法”列入核心内容,提出并形成中坝村乡风文明建设倡议书及村规民约,反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监事会。几年来,村民中明事理懂政策感党恩的越来越多。
二是组织场坝舞,建立文宣队。驻村以来,“尖刀班”开展形式多样的村民活动,教授广场舞,组建文宣队,组织庆“三八”活动、夏季孩子读书会、村级篮球赛、端午诗会、中秋吃月饼关爱老人活动、重阳节孝老爱亲活动,文工团、文化馆送戏下乡活动。挂牌成立了唢呐传习所,举办全县40多名唢呐爱好者参与培训。文旅系统各单位组织力量对口帮扶,州文工团、县南剧图送戏下乡到村、州体育馆采购体育健身设施进村,州图书馆送图书入村完善农家书屋,州文化馆指派专人教授打连厢和广场舞,州电影公司送电影到村。几年来,中坝村放映电影数十场,播放了如《血战湘江》、《建党大业》等主旋律电影,也播放了如《功夫瑜伽》、《湄公河行动》等最近两年火爆的商业影片,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欢迎和好评,既丰富了村民的“夜生活”,又弘扬了爱国主义的正能量。
村里的拔河比赛
如今,村文宣队已发展固定成员18人,平均年龄40岁,最大58岁,最小21岁。文宣队不仅天天在村里跳,还参加邻村的活动,跳到了梨树垭,跳到了杨洞社区。每到夜晚,村文体广场、文体活动室就活跃着村文宣队员们的身影,在轻快充满动感的音乐中,摆手舞、扇子舞、滚龙连厢、鼓舞等舞蹈连番上阵,本村的、外村的、过去不愿来的、不敢来的、3岁小孩至80多岁老人都来了,看热闹的、跟着学的、鼓掌叫好的、孩子嬉戏的、摆龙门阵的,好不热闹。如今的中坝村,再也不是昔日沉寂无聊的乡村,孩子们借来童话书、作文书,村民们可以边干种农活边听广播,晚上可以到广场上健身跳舞,电影放映和戏曲进村更成为全村的文化盛事,文体广场天天有歌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坝坝舞、广场舞蔚然成风,带动了乡风文明,不断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
三是开展“中坝最美系列”评选,提升正能量。榜样是比出来的,文明是比出来的,致富是比出来的。经过民主推荐和村民代表会评议,年评选了12名“最美中坝人”,年开展了孝老爱亲、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等为主要内容的“最美中坝系列”和“十星级文明户”乡风文明评创活动。评选了30名好邻里、好妯娌、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子、勤劳致富能手、整洁卫生标兵、爱村护村先进、崇尚教育能手“最美中坝系列”。通过表彰先进,树典型,激励共进,提升正能量,共建美好家园。
“村晚”进行时
四是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美好家园。以绿化、美化、亮化、改厨、改厕、改圈为突破口,在全镇率先推进“厕所革命”,全村拟改造户,现已完成改厕59户,其中改沼气式厕所34户,改三格式厕所25户。中坝村被列为“厕所革命”示范村、计划生育示范村、乡村文明示范村。年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发放水泥吨,鼓励农户主动出资出力改造居住环境,硬化院落场坝和入户路,整修堡坎、组织村民开展院落整治现场观摩和交流座谈,引导村民自觉养成讲卫生、爱整洁、勤收拾、防虫害、重安全的习惯,培养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推乡风文明。
来源│州文化和旅游局
供稿│杨善文(驻中坝村尖刀班)
编辑│周雲皓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