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排行榜门槛这么低了吗?
近日,某行业自媒体发布了一个“年中国家具涂料30强”榜单(以下简称“中国家具漆30强”),这种行为本身无可厚非;但这一榜单开创性地使用了“言之凿凿”的销售数据作为排名标准,则不得不让它的“严肃性”和“准确度”打上大大的问号。众所周知,中国涂料行业还处于相对比较保守的发展阶段,除了少数几家上市或者登陆新三板的公司,其他企业对其销售数据可谓“讳莫如深”;哪怕有极少数非上市大型企业愿意公开大概的销售数字,但终究不是正式版的财报,详细信息欠缺。
就连全球知名的“世界强”排行榜,也只是采用上市公司的销售额数据作为排名依据,而对于非上市公司的任何数据都不采信,才得以确保它的权威性
在这种背景下,单一数据维度的企业排名始终被认为是一个“雷区”,几乎无人敢轻易涉足其中。这不仅仅是涂料行业如此,就连全球知名的“世界强”排行榜,也只是采用上市公司的销售额数据作为排名依据——非上市公司哪怕体量再大,也难以进入榜单当中——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接下来,我们不妨探讨一下“中国家具漆30强”都犯了哪些“排行榜之大忌”。
一、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在发布“中国家具漆30强”的同时,该自媒体为证实数据的合理性,还对其数据出炉过程进行了推理——从“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并不清楚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到木器涂料产值,再到家装木器漆营收,一一进行了数据推算。
然而恰恰是这个推理过程,却频繁地使用了“估计”“大概”“推测”等字眼,那么它最终得出的数据,到底还剩多少可信度?我们不妨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我们假定“估计”的准确度为70%,“大概”的准确度为80%,“推测”的准确度为90%,那么将这三者的准确度相乘之后,最终的准确度只有50%多一点!
这还只是行业市场这种大维度的数据,或许只是为了证明蛋糕足够大,足以支撑众多家具漆企业分食(实际是为了计算所谓的市场占有率)。
《涂料经》推出的“中国涂料风°榜”以品牌的活跃度为参考标准,其中不涉及任何的业绩数据,并希望以此鼓励企业更多地发声(点击图片可查阅年“中国涂料风°榜”)
那么具体到单一企业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呢?榜单并没有明说。按照《涂料经》数据收集整理的经验,这无外乎在通过半官方(比如非上市企业的自行公布概数)和非官方途径获得的碎片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
这样得出的数据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但是把它作为一个榜单的唯一标准,那么其准确度自然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什么《涂料经》始终不做数据排名的原因。
二、评判标准的统一性
既然是“中国家具漆30强”,那么其必然需要符合“中国”“家具漆”这两个限定条件。然而遗憾的是,从榜单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评判标准的混乱。
首先从空间的角度,既然是“中国”的,那么榜单的对象到底是指中国本土的企业,还是在中国市场开展有业务的企业?从榜单的情况看应该是指后者;那么又如何准确界定外资品牌在单一市场范围(比如中国市场)的销售数据,这是一个大工程,最终又回到问题一当中。
然后具体到某一家企业的情况,如大家所熟知,在中国家具漆领域存在两种企业形态:一是专注于家具漆业务的,另外就是综合性企业中家具漆业务相对比较强势的。在这份榜单当中,对于那些多个业务实力比较均衡的企业确实针对家具漆业务进行了必要的区分;然而对于那些以家具漆为主、兼顾其他业务的中型企业,则这种区分就很模糊了,或者说把整个企业的销售数据(假定是准确的)都算到家具漆头上。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榜单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观察视角的客观性
一般来说,一个数据榜单都是由数据“说话”,极少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过多的评判(有评判也是基于数字的客观视角)。然而在“中国家具漆30强”中,我们却看到了过多的非客观性的评判。
从家具漆领域来讲,图中品牌(《涂料经》除外,且不完整)都算得上领先者,但由于权威数据的缺失,我们无法简单地给它们作一个先后顺序的排行
其中出现最多的字眼非“下滑”莫属。受限于行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涂料企业业绩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这不应该是一个数据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