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九年九月二十六日下午三点过两分。午睡起来的时候已经很迷糊了,懒散的拿出手机打开软件,看到昨天还是百来块的伞兵,现在已经飞涨了二十倍。
我甚至有些平静,我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潮流市场似乎正走走向“魔幻主义”。这场闹剧到今天真应该消停消停了吧!我又想起来了,一个月前的那个夏夜。你不会还不知道那个夏夜的故事吧?
那是二零一九年八月十九日凌晨,无聊的打开计算器,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的敲打着。
成交量前一百的球鞋中仅选取了26款,成交额便达亿元,那夜我们一同见证中国年轻人“热爱”的力量!史称“8.19球鞋冲冲日”。图片来源:疯牛球鞋报告1.
普通篮球鞋爱好者
他们是旁观者,幸免者他们大多数是爱好运动的学生党,有着一两双不错的签名实战鞋,他们考究一双鞋的耐磨度,舒适度。
在他们眼中鞋子的性能绝对是衡量一双球鞋的决定性因素,他们追求性价比,在性能卓越的同时颜值还能符合自己审美那就最好不过了。
他们是球鞋市场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人数,但他们是这场“球鞋市场闹剧"的幸免者。
他们极度不理解,“什么鞋子呀卖这么贵,又没有科技,性能又差真的搞不懂怎么卖这么贵的,长得还挺丑的!”,说着他们打开了球鞋评测视频寻找着下一双适合自己的性价比球鞋。
2.
年轻球鞋真爱粉
恐成最大输家
他们也大多是学生党,他们是最擅长用行动去表示对球鞋的热爱。
他们热衷追求乔丹正代,拥有着好多双例如AJ1,4等具有纪念意义的球鞋,他们会去了解一双球鞋背后的故事。
他们甚至会去回看那个时代Jordan打球的视频,他们不太在乎球鞋的性能,他们在意的是球鞋的内涵意义,真正热爱的是球鞋的那份文化。
鞋圈内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
5月份时小明十分喜欢倒钩,当时价格是还差,小丁决定忍忍,打个暑假工再买,暑假工打完了小明现在还差0。
图片来源:Flightclub
这虽是一个段子,但也是真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
他们喜欢球鞋的价格都不菲,但大多数人家里也算不上太富裕,平时省吃俭用,蹲在宿舍里面吃泡面,再加上做一些兼职,挣一些外快。
为的就是有一天可以买到自己心爱的球鞋,把它穿在脚上,那一份满足感自豪感,啧啧啧。
但每当父母问起,他们总会说“没什么就两三百呢”,但其实少报了一个零。
他们对球鞋充满热爱,极为爱护珍惜球鞋,就好像在求婚时都要把球鞋脱下,以免出现褶皱,害怕他们被弄脏。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小心翼翼,是真正的“球鞋舔狗”。
而因此,他们却成了这场“球鞋市场闹剧”的最大输家,当球鞋市场入侵了一堆根本不懂球鞋文化的投机家,资本家。
将他们心目中珍爱的球鞋文化践踏变得疮痍满目,更甚的是他们让球鞋的价格一涨再涨,让省吃俭用变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看着飞涨的球鞋价格,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球鞋似乎变成了一个有钱人的游戏,变成了一场只看价格的炫富游戏。
但面对这场“球鞋市场革命”他们只能控诉着这变质的球鞋市场,大喊着“请还给我最初的热爱!”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没有其他方法,也渐渐地些人离开了。
3.
球鞋收藏家
他们喜闻乐见看着这场闹剧,是受益者
他们要不是来自七八十年代,就是富二代。
他们就是“男孩一面墙,堪比一套房”段子里面的主角
他们是鞋圈的顶层人物,受尽膜拜,他们甚至有点欢迎这场“球鞋市场革命”。虽说他们也会叹息曾经单纯美好的球鞋氛围文化收到污染,但不得不说他们的“一面墙”又升值了。
他们也欢迎有更多的人加入这球鞋文化圈,他们很希望球鞋文化大众化,因为他们会有更多的拥簇者。
4.
投机者,资本家
他们是主导者,破坏者
他们也许一双球鞋也没有,嘴里一直念念叨叨的喊着“曾经我错过了炒股,炒房,炒币这次我再也不会错过炒鞋了”。
他们接触球鞋就是为了利益,他们对球鞋没有任何情感,只是将球鞋作为赚钱的工具,对球鞋文化更是一头雾水。
他们就是“跟风者”,但不得不否认,他们从球鞋市场的供需不平衡理论中衍生而出,他们的存在是球鞋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们是“球鞋市场闹剧”主要操纵者,他们利用他们的资本,吞噬着球鞋文化,是他们让追求球鞋从意义,变成价格的游戏。
球鞋市场经历了大起大落,有人快进快出赚的盆满钵满,而有些人也满盘皆输。
球鞋市场风险与挑战,机遇并存,但就冲着钱来打算捞一笔的人,我想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那“球鞋文化”难道就真的至此枯萎了吗?
我看未必,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着这场“闹剧”,如果我们能反思加以改进,这才算的上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面对这变质的球鞋市场我们如何才能找回最初的热爱?球鞋相关App需进一步完善第三方“鉴定师”信赖认证体系,球鞋之所以价值高,便在于其稀缺性,在各种投机资本面前,暴利刺激着盗版行为,“莆莆通通,田田蜜蜜”将是有力参与者,而假货的泛滥也会影响市场的秩序与购买者的信心,更要杜绝“鉴定师”与假货卖家相互联合的丑恶现象,同时要坚决遏制App炒鞋现象。
球鞋品牌商应减少过度饥饿营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过度使用“饥饿营销”策略,让大量球鞋流入黄牛控制的“二级市场”,使得大量真正热爱品牌的“球鞋真爱粉丝”长期难以买到心仪的球鞋,品牌依赖度信任度逐渐降低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
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炒鞋”已经形成一条“擦边球”产业链,存在很多乱象,还有些平台可能涉及违法行为,更甚者有通过炒鞋来洗钱,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人是鞋中的主导者,人的思想观念扭转必不可少。爱球鞋没错,愿意超出溢价购买心仪的球鞋也是个人选择,但请在购买时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与投机,克制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践行“鞋子是用来穿的!”理念。
愿所有真正热爱球鞋的人都能买到自己心仪的球鞋!愿变质的球鞋市场,早日改邪归正,早日还回我们最初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