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新朋友点上方蓝字“北纬28度邂逅”快速 隋唐以来,对台州的民风民俗作过巨大贡献,并有文字明确记载的,恐怕非唐代的郑虔莫属了。被唐玄宗称为“诗书画三绝”的广文馆博士郑虔,因受安禄山之乱的牵连,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在台七年。据民国《台州府志》载:“虔选民间子弟教之,大而婚姻丧祭之礼,小而升降揖逊之仪,莫不以身帅之。自此民俗日淳,士风渐振焉。”台州能够“民俗日淳,士风渐振”,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当归功于广文博士的“以身帅之”。那时,台州的确是民风淳朴,淡薄明志,正如民国《台州府志》引宋《风土志》云:“隋唐以来,士不以功名为念。宋兴,文物之盛,始读书务学,相踵登第。”
北宋时期,老百姓的民风民俗转变亦可圈可点。这从仁宗皇祐年间任仙居县令的著名学者陈襄(~)颁布的《劝俗文》可一窥全豹,他说:“为民者,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妇有恩,男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闾有礼。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邻保相助。无作盗贼,无学赌博,无好争讼。无以恶凌善,无以富吞贫。行者逊路,耕者逊畔,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则为礼义之俗矣。”
台州民风的另一次较大的变革,则是宋室南渡之后了。《嘉定赤城志·风土门二·土俗》:“州介东南之陬,承平时号无事,里无贵客,百姓厌渔猎,不识官府。建炎后,官吏丛脞,兵旅绎骚,民生作业益艰。自是机变繁滋,有逐末而哄于争者,幸王化密迩,风雅日奏,薰郁涵浸,遂为文物之邦。”《赤城新志·风土序》亦载:“至宋南渡,密迩邦畿,治化声教之所先被,大贤君子之所过化,于是风气亦随以变,而习俗之美,遂视昔倍蓰矣”。
南宋时期,台州列为辅郡,其“习俗之美”,沾了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近水楼台”之光,耆儒硕辅、文章之士,纷至沓来,良风美俗风行城乡。《嘉定赤城志·吏役门》记曰:“乡户不足于才,而有余行,其真朴逊厚,里党多化焉。”其中,著名的教育家“二徐先生”——徐中行、徐庭筠父子在郡城临海讲学几十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子,其流播之盛,理学大家朱熹称誉不已,曾赞道:“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故《赤城新志·卷四》载:“方是时,台人未知洛学,而二先生已得湖学之传,而为朱子所景慕如此,则台之儒风俗尚,固已骎骎乎与上国等矣。”
淳熙九年(年),浙东大饥,朱熹以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办理赈济事务,七月,至台州,一面勤于公事,救荒革弊,减轻税赋,兴修水利,一面在临海、黄岩等地广结师友,传播理学,一时从学者蔚然成风。民国《临海县志》卷七引明人宋濂《宋景濂集》记载:“自晦翁朱子绍伊洛之正绪,号为世适,益衍而彰,传道而受业者,几遍大江之南,而台为特盛”,“师友渊源,益浚而洪,益扩而大,伊洛之学,彬彬於台,家诗书而人逢掖,宛然邹鲁之遗风矣。”
元代开始,吾乡风俗渐趋浮靡,与宋大异。明代宁海人方孝孺《逊志斋集》是这样说的:“在宋中世,相高以文辞;逮乾道、淳熙,闻大贤君子之风而悦之,重道德,尚名节,褒义危巾,讲论性命,言行必本乎礼义,闾巷之间弦诵之声相接;元以功利诱天下,众欢趋之而习于浮夸,而宋之旧俗微矣”。
到明朝建立,吾乡风俗“一洗百年之陋俗……是吾台明初风俗之美,视宋岂不为有光哉!自是以来,百余年间,士皆激昂奋励,以礼义廉耻为先,以行检名节为贵,非下愚不移者,必不屑自弃於贪墨躁竞之途。民皆质直愿悫,以耕凿刍荛为生,以安土重迁为业,非贫困无聊者必不肯自堕於商贩胥徒之役。富贵之归故乡者,至城府必舍车而徒,见父老必以齿为序。强宗之称豪右者,虽或尚气,而倡之以义则从;虽或好争,而折之以礼则服。”
明代士风民俗的好转,从邑人、曾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的王士昌《平图记》中也说得很清楚:吾乡“土瘠人窳,然其先多贤,俗尚忠孝,喜廉让,无豪暴欺诈,故浙中称乐郊”。一个地方能达到“尚忠孝,喜廉让”,并且“无豪暴欺诈”,可见当时府城民风之淳厚质朴。王士昌从兄王士性《广志绎》也说:“台郡连山,围在海外,舟楫不通,商贾不行。其地止农于渔,眼不习上国之奢华,故其俗犹朴茂近古。其最美者……城市从未见一妇人,即奴隶之妇他往,亦必雇肩舆以自蔽。”在旧时士大夫眼里,能在这样的“乐郊”中生活,是当时府城人莫大的幸事。
清朝期间,吾乡的民俗又有那些变化呢?看看民国《台州府志》就知道了:“清室定鼎以来,首重宾兴,士争自濯磨……民安俭朴,风俗几与明初等。”能做到“民安俭朴”,看来还是相当不错的,只不知清朝人写清朝事,有几分可信度。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最末一句,即“几与明初等”,而不说“风俗几与明时等”,这个“初”字很值得掂量。无论如何,清朝的民俗与明初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进入新中国以来,府城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最突出的是“多子多福”的旧习惯,已彻底被计划生育新观念所代替,流行了几千年的土葬习俗,也已逐渐被人们所抛弃,像活人殉葬、婚姻买卖、妇女缠足等恶风陋习已完全被人们革除,新的文明习俗,正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正逐步形成。
距今多年前,在天台寒岩山寒石洞(今天台县龙溪乡寒岩村境内)里,住着一位流浪汉。他以树皮作帽,穿破衣木屐,饮山泉,食野果,过着怡然自得的隐士生活。
闲来无事时,流浪汉会拄着藜杖,翻过一座座山头,前往天台山国清寺寻访一位友人。友人是寺里的一位厨僧,时常把残羹剩菜盛入竹筒里留给流浪汉吃。他俩虽为贫贱之交,却是难得的知己好友。
“和合”已成为台州的文化符号,这座历史悠久的山海水城,在千百年来的生活生产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造就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瑰宝。
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
由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共同托起的,是台州民俗文化的丰厚家底,更是台州人民的宝贵财富。
1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知晓吗?你了解吗?
线狮
大奏鼓
台州乱弹
黄沙狮子
针刺无骨花灯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原本叫做黄岩乱弹,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乱弹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个地方剧种之一。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年,台州乱弹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又称上桌狮子,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创于北宋年间的地方传统狮舞。黄沙狮子以舞、武结合和高超演技名扬四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民俗特色,是汉族民间精湛武艺和传统舞狮表演的完美结合,黄沙狮子的表演由舞狮、武艺、锣鼓三个部分综合穿插组成。舞狮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个动作。
非遗/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于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戴逵父子就在天台山一带将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法”工艺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制成木雕“干漆夹苎”佛像。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工匠不断传承、革新,干漆夹苎技艺逐步走向成熟,并且传到天台的周边地区。
非遗/济公传说
年,济公传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遗产,与民间四大传说齐名。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主要分布于浙江省以天台为中心的区域,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济公传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非遗/仙居花灯
无骨花灯又称仙居皤滩花灯,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造型别致,工艺独特,古朴典雅。灯身没有骨架,全由用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且轻巧能飞。花灯工艺源于灯会兴盛的唐朝,又被称作“唐灯”。明清时技艺日趋精湛,民国初,发展到鼎盛,花色品种多达80余种。年5月20日,仙居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灯海明珠”、“东方瑰宝”。
非遗/黄岩翻簧竹雕
黄岩翻簧竹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始创于清道光八年,距今有近二百年历史。黄岩是国内最早制作翻簧竹雕的产区之一,也是国内目前保存该手工艺流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翻簧竹雕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亦称“贴簧”、“反簧”。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非遗/临海词调
临海词调,又称台州词调、才子词调、仙鹤调,由南词、昆曲和台州当地的民间小调发展而成,流传于临海、椒江、黄岩、天台、温岭、仙居等地,是一种将声腔、音乐与本地方言相结合的曲牌体结构的曲艺演唱形式,属于台州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词调音乐清丽婉转,飘逸清幽,常用曲牌30余种。演唱人数可多可少,一般为七八人。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大奏鼓
大奏鼓是流传在温岭市石塘镇箬山渔区的民俗舞蹈,历史悠久,距今有多年。据福建《惠安县志》和《琅轩陈氏宗谱》载,箬山陈氏为17世纪中叶由惠安迁入,大奏鼓(当时叫“大典鼓”)亦随之带入。大奏鼓舞蹈动作粗狂诙谐,边奏边舞,舞者全是男性,服饰打扮却是女,在汉族舞中不多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彩石镶嵌
彩石镶嵌是仙居众多艺术珍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年间。仙居彩石镶嵌以叶腊石为主要原材料,综合运用浮雕、圆雕、镂空雕等雕刻手法与榫镶、拼嵌、粘嵌等镶嵌技艺,配石成图。其作品画面层次丰富,色彩艳丽持久,小件玲珑剔透,大件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张扬力。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线狮(九狮图)
仙居九狮图,又名九狮挪球。是提线木偶术和地面舞狮相结合而产生的民间舞蹈艺术,因九狮凌空表演,故名。九狮图源于明朝,初为五狮。明初朱元璋一统天下,民间兴起闹舞狮庆祝太平,因为朱溪镇地坐五狮之势,具有灵感的艺人就创造了五狮图,以五狮争球之势进行表演,后经不断发展,逐步演变成九狮。九狮图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普遍在吉庆佳节的夜晚进行表演。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坎门花龙
坎门花龙,源于玉环坎门渔村。是一个具有多年传承历史的民间舞蹈,舞蹈热烈而奔放。每逢节庆活动,渔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花龙滚舞活动,表达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景。是浙江独特、具有代表性的舞龙品种。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非遗/章氏骨伤疗法
章氏骨伤疗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始创于清道光三年(),传承七代,至今已余年。章氏中草药内服外敷具有祛瘀止痛、温经通络、促进骨折愈合有独特疗效。章氏骨伤科的正骨手法是我国骨伤科的重要流派。代表医院。
非遗/石塘七夕习俗
“小人节”是温岭市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福建移民相继迁徙至温岭石塘、箬山一带,将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习俗也带来并传承至今。“小人”是当地对16岁以下未成年人的称呼,属于当地方言。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三门祭冬
三门祭冬是传承于三门县各乡镇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举行的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组成,具有鲜明的地方和区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节气民俗活动的代表。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11月30日,包括三门祭冬等在内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刘阮传说
刘阮遇仙是我国古代四大人神恋传说之一。刘阮传说主要是讲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结为夫妇的故事,它最早出现在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唐代以后,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被中国古代文学引用最多的经典传说之一,还衍生到民间戏曲、绘画、雕刻等领域,传说还体现了天台桃源自然景观和天台民间风情。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州这1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认识了吗?
插播延伸历史,给大家补补脑
台州历史上5位奇女子,个个绝代风华!谢道清曾站在权利巅峰的女人 谢道清这个名字,是和南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她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曾站在权利的巅峰,垂帘听政。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 谢道清,台州临海人,生于年,死于年,祖父谢深甫曾做过宁宗朝宰相。 谢道清虽贵为皇后,在床第之争却始终竞争不过几位颜色姝丽的妃子,坐了好几年冷板凳。但她胸怀豁达,知书明礼,深得理宗之母杨太后的喜爱。后来理宗见后宫始终相安无事,也被感动了,因为愧疚,“礼遇愈加焉”。 谢道清颇有政治才能。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下,南宋政府一片慌恐,谢道清坚决反对迁都,最终避免了南宋政府的不战自溃。 年,宋理宗驾崩,宋度宗即位,谢道清被尊为皇太后。年,其孙宋恭帝继位。由于宋恭帝只有4岁,因此由已65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垂帘听政。谢道清因为战争费用太多,亲自裁减节俭宫中费用。 此时的大宋早已内外交困、大厦将倾。年,元军兵临宋都临安,南宋灭亡,谢道清被降封寿春郡夫人,被元军押往大都居住。又过了七个年头,谢道清在74岁那年,离开了人世,归葬于家乡。严蕊侠义铁骨须眉亦难及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以此来形容严蕊的姿容,想来应是无误的。严蕊,南宋中期女词人。她是台州名妓,才艺冠绝一时,学识通晓古今。若无后来发生的“朱熹弹劾唐仲友,累严蕊入狱”事件,或许她就只是一朵曼妙的解语香花,同千万寻常人一样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中。 年,台州知府唐仲友为严蕊落籍。同年,浙东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据传是因二人理念不同,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其中第三、第四状论及唐与严蕊风化之罪。 严蕊入狱,被施以鞭笞,逼其招供,“两月之间,一再杖,几死。”严蕊宁死不从,并道:“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对严蕊而言,美人名妓是其表,而深隐其内的侠义铁骨义薄云天,便是须眉亦难以企及。这是严蕊最浓墨重彩的美丽,不随美人迟暮而淡去,不随时移世易而消退。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后来,孝宗认为是“秀才争闲气”,严蕊这才被释放。问其归宿,严蕊作了那首著名的《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严蕊后被赵宋宗室纳为妾。陈珍明代台州最杰出女诗人 临海独特的高山、大海、险关,滋养了无数诗人的智慧。明代台州最杰出的女诗人陈珍也出自临海。 陈珍(—),她是礼部主客司主事陈锡的孙女。《三台名媛诗辑》中载:陈珍,嫁同里痒生冯元鼎,年二十九而寡,守寡三十年,教养三个儿子,都有出息,存诗12首,其“翠折芭蕉雨,香飘柏子风”;“离骚乘醉读,重为楚臣伤”等句皆不俗。 她的诗五言有陶渊明、韦应物的质朴之味、恬淡之趣,七言效仿刘禹锡、白居易,近体则似高适和岑参,著有诗集《绣佛斋草》。潘碧天明代受敕封的天台女诗人 天台山的秀美,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天台的女子,同样不同凡响。 潘碧天(~),天台人,传闻她八岁能诗,出口成章,被誉为“有唐人风韵”,才情远近闻名。 《国雅》称,碧天的五言如“夜久人未眠,碧水荡秋月,未见云外户,先听水边松”,七言如“不知燕子栖何处,此际东风依旧回。明月晓光移槛白,芙蓉秋色映江红”,可与汉班婕妤“玉阶”之赋、“纨扇”之词相媲美。 潘碧天52岁那年,与她琴瑟相合的丈夫染病而亡,潘碧天痛不欲生地写下“肠断西风血雨流”的诗句。万念俱灰下,潘碧天隐居赤城山桃源庵,与青灯古佛相伴。丈夫死后第三年,她在清修中了却余生。 一些志书上说,后来潘碧天的诗歌传到明代的皇帝成宗那儿,明成宗大为叫好,敕封她为“碧天道人”。王郁兰开台州女塾之先河 古代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使一些比较开明的达官贵人家让女子读书,也是《列女传》、《女德》之类。反倒是青楼女子才情横溢。王郁兰是台州第一个开设女私塾的女子,堪称求知女同胞的福音。 王郁兰(~),今临海市城南人,字宪芝,一字清闺,号香谷。她出生书香门第,秉承家学,自幼就以诗词称颂乡里。 王郁兰的诗清爽、明畅,颇受当时诗坛名家推重。著有《吟秋阁诗稿》一卷,《绣余琐录》二卷。晚年的时候,王郁兰在章安某富孀的支持下,设帐课徒,办起了台州第一家女塾。台州特产大全01
天台山云雾茶
天台山云雾茶。原属炒青绿茶,此茶由手工进行翻炒。
由高温杀青,煽热摊凉,轻加搓揉,初烘失水,入锅炒制,低温辉焙,稍凉装箱等多道工序制成。
冲泡3次任然有余香,充分说明了天台云雾茶的天然特色,被列为绿茶中的珍品。
产品特性:
成品茶叶紧细弯曲,芽叶比较壮实,色泽显示翠绿,汤色嫩黄清澈,畅人心脾,经泡耐饮。
产品功效:提神醒脑,明目降脂,醒酒解毒。
产品典故
传说当时的摘茶泡制十分严格和讲究。
采摘的时间为农历谷雨前五天,时间为十天。
每天的清晨日出前的两个时辰。
采摘人物要选18岁以内的清纯姑娘,采前要洗手洗脸洗口穿戴干净。
采摘时不能用手只能用嘴咬,咬下的尖叶放在绫罗手帕中,然后倒入一个崭新的青丝竹篮里,等待太阳刚升起进,担回去泡制。
02
仙居鸡
仙居鸡产于浙江省仙居县,分布于浙江省东南部。
仙居鸡体型小、产蛋多。有黄色、黑色、白色3种毛色,黄色最常见。
仙居鸡全身羽毛紧贴,结构紧凑,体态匀称,头昂胸挺,尾羽高翘,背平直,骨骼细致,神经敏捷,易受惊吓。
仙居鸡是我国有希望培育为本国蛋用的鸡种,已经由科研单位在产区进行选育。
仙居鸡个体虽小,但骨胳纤细,屠宰率高,通过肉味品尝也较鲜美可口,特别是产蛋后期淘汰的母鸡,仍具有一定的肉用价值。
03
台州三门青蟹
台州三门青蟹,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大型名贵水产品,以“壳薄、膏黄、肉嫩、味美”而闻名闽浙沪。
浙江省副省长章猛进先生曾赞为“精品蟹”。
三门青蟹独特品质和品牌的形成源自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同时,港湾退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泥沙很少沉积,使港湾稳定,盐度适中,饵料生物丰富,近海无工业污染,水质清晰。
三门青蟹的壳薄、膏黄、蟹肉嫩,味道鲜美。有清热,滋补,消肿等功效。
04
黄岩枇杷
黄岩是我国有名的枇杷之乡。
浙江省黄岩县种植批把种类繁多,有大红袍、洛阳青、白沙、洛优等十多个品种,这些品种皆有果肉厚、果汁多味的特点。
近年来,台州出台了《关于名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万元的资金用于名果产业发展。
按照现代园区建设要求,黄岩区大力实施枇杷精品基地建设,形成了江口、院桥、屿头、宁溪、上洋、沙埠、南城等规模化枇杷生产基地。
通过实施枇杷老树更新,引进和培育优良枇杷品种,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年1月,黄岩枇杷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05
仙居番薯干
仙居番薯干是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的特产。
仙居“灵江源”番薯干口感甜而不腻、糯而有嚼劲,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番薯干在很多地区都有销售,但仙居番薯干却以它独特的原料与制作方法出名。
这里的乡村土质松软,酸碱适中,气候适宜,很适合这种红心番薯生长。
这种番薯干保留着自然的色泽和品质,味道清香甜美,质地松软耐嚼,还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维生素A、B含量。
制作方法
将整块番薯蒸熟去皮,然后压制、烘焙。制成之后可保存几年不坏,既可当零食,也可切成小块,拌上面料、鸡蛋、香料,经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为酒席名菜。
//
我在这山水之城翘首以望
用心雕刻着每一寸的舒适和格调
北纬28度与你邂逅不一样的风景我在台州,等你一起开启美好时光
—END—下周,大家想了解那个城市呢,请在下面推文留言给我哦往期推荐:台州及周边旅游攻略!
旅游呀,总是美好,令人憧憬的。愿所有的麻烦都不会成为阻挡你领悟世界的拦路虎,愿在旅途中,你能收获所有的美好。
l旅行计划
好货推荐
招商广告
MR-TRAVEL
打造不一样的幸福旅途!
点个“”再分享给好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