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下的隋唐佛像神秘ldquo夹苎

《兰台艺术新观察》—撰文

兰台君

从年12月9日至年6月10日,美国史密森尼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推出“漆佛的秘密”展览,用X光扫描、显微镜观察、气相色谱技术让辉煌灿烂的文化背后那些复杂的工艺逐一呈现。

这次展览的除了飘零于美国的3座中国隋唐彩绘漆金夹纻佛像(分别来自弗利尔美术馆(和赛克勒美术馆一起组成美国史密森尼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巴尔的摩)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之外,更侧重于探讨漆佛的神秘制作工艺——“干漆夹纻”。

“夹苎”是中国漆艺技法中的重要发明,也是工艺含量最高的胎骨制作技法。夹纻法因其造型自由度高,胎骨不变形不开裂,坚实轻便,经济实用等优点,历经几千年而不废,并在历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但由于该项技法一直是口传身教,中国古代典籍中对夹纻工艺的介绍大多以寥寥数语概括,同时也无其他文字记载,因此千百年来这项工艺一直为神秘色彩所环绕。

“夹苎”制作工艺,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其产生来源于宗教活动和仪式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使夹苎工艺在佛教造像上得到广泛运用。当时兴建寺庙塑造佛像几乎是一个社会化的工程,人们崇佛信佛,以此为大事。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按佛教规矩,要辇舆出寺,行像供养。寺庙佛像的塑造一般都是以泥质材料为主,不易搬动也不需搬动,而用作行像供养的佛像平时是供养在寺庙内,而行像供养时则要抬着佛像围城巡绕,举行佛事活动。这就要求所抬佛像既要高大又要体轻,使用夹苎方法制作空心佛像无疑成为最好的选择和方式。

其制作过程具有很高的技术工艺要求。“夹苎”是先以泥(陶泥或粘土)塑芯,然后在外面一层层包裹以生漆糊批刮的的苎麻布,一般要包至7至15层才能塑型,漆干后挖去内里的泥型,这种繁杂的制作工艺材料昂贵,大漆对操作的气候环境有很大依赖,只有皇家贵族或大型寺院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夹苎工艺以前也叫“脱沙”之术,至唐时称“搏换”技艺。这样的形制能制造出比较大型轻便,适合运输的塑体,用这种技艺制作出的9尺高的佛象,1至2人就能负动行走如屦平地。

干漆夹苎,从字面上看,漆、苎是材料,而干、夹则是工序。但其实干漆夹苎技艺远不止两种材料,两道工序,它要用13种天然原料,经过夹苎、包粘、打磨、上漆、贴金、彩绘等48道工艺流程才能完成,如此包装过的造像方能经得住千余年的寒暑往来,不开裂,不变形。

魏晋、隋唐时期、寺庙大佛,多用“夹苎”。唐代佛教兴盛,也让塑造佛像工艺的进一步发展,与魏晋时的秀骨清像相比,隋唐佛像丰腴端庄。从漆工艺来看,夹纻佛像依然流行,而且不仅使用夹苎工艺制作佛像,也制作人像和其他的工艺物品。唐代的夹苎造像技法由鉴真和尚传入日本,在日本被称为“脱活干漆”,这里的“脱活”,指的就是夹纻成胎技术,“干漆”则是指在木胎上堆漆技法。鉴真大师圆寂后,其弟子用夹苎工艺为他塑造了一尊如真人大小的坐像,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也是唐代夹纻工艺东传的实证。奈良时代造了很多优秀夹苎佛像一直保留至今,保存在诸如奈良法隆寺、唐招提寺、兴福寺、东大寺等处。

夹苎法自宋以后技法逐渐衰落,洛阳白马寺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十八罗汉像为国内仅存的元代夹苎乾漆造像。而洛阳的民俗博物馆中的三世佛夹苎像,则是明代的作品,采用夹苎贴金工艺,造型优美、工艺考究。

明清两朝的“夹苎造像”不如前代盛行,直到清代乾嘉年间,福州漆艺家沈绍安研创的福州脱胎漆器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福州脱胎漆器一贯以薄、轻、巧取胜,因此在取材、选料方面十分注意。特别是在脱胎工艺中使用绢绸、细经夏布等材料,使得胎体能做得很薄很轻,再经过髹涂,能够使体积与重量在人们的视觉上形成极大反差,“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福州脱胎漆器早期仅为脱胎佛像、寿星等,以后发展到花果、动物和各式器皿等。

干漆夹苎工艺作为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直延续了近千年,因其传承主要依靠口传身授,一直没有留下有关工艺的文字记载,在唐晚期两度灭佛以后,绝大多数漆艺佛像都被毁坏殆尽,佛教造像的夹苎技术也逐渐衰败,到抗日战争时期已濒临失传。年,干漆夹苎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漆佛的秘密”展览那静谧的展厅中,三尊双腿交叠端坐的佛像并置在塞克勒美术馆展台上,如冥想般凝视远处,曾经镀上的闪耀金箔,经过几个世纪时间的洗礼,表面装饰的损耗剥落却没能掩盖漆的色泽光亮沉稳,佛的深沉内敛越发突出。

通过X光扫描,佛像的内部结构首先呈现出来,耳中有铁丝,头后有凹陷,证明曾有光圈般的物质附着,包裹着佛像内核的层状漆浆中的磷和钙的浓度(骨骼中的物质)也一览无遗。在漆佛制作工艺中,骨骼成分是一种普遍的增稠剂。显微镜的进一步观察让研究人员获取了更多信息,三尊佛像使用了相同的麻织物来分离漆层。气相色谱技术则分析出了漆树树脂中的油和木屑,甚至在赛克勒收藏的一个八世纪菩萨头参考样本中发现了人血。

本次展览中的三尊佛像均原属正定隆兴寺。民国六年(年),日本山中商会的经营者山中定次郎在中国购得四尊夹纻佛像,自己留存下一尊,另外3尊则运往美国纽约分店出售,很快引起美国各大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gx/6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