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洛阳(一)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年)前后,后历经东西魏、隋唐至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余年之久。共有约10万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卢舍那佛像)。龙门石窟以伊河为界,分为西山和东山石窟两部分,西山石窟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东山石窟全部开凿于唐代,西山石窟是龙门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包括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和古阳洞中的“龙门二十品”。西山石窟中的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寺内中间的卢舍那佛像,据说是按照女皇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这也是石窟中最受游人喜欢、知名度最高的佛像。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堪称书法奇珍。古阳洞中保留了“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石窟东山的香山寺,是武则天时代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前经常来此游玩。白居易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将他葬于香山寺以北,这就是今日的白园(白居易墓园)。 白马寺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据传寺名因“白马负经”的典故而得。白马寺屡经战乱,数度重建,如今的白马寺面积不大,步行游览全景区完全没有问题。游客由山门进去寺内。山门是明代所建,山门外两旁的石雕马是宋代的遗物。寺内现有五重大殿,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中主殿是第二重殿大佛殿,也是做法事的主要场所。在第三重殿大雄殿内,摆放着白马寺的“镇寺之宝”——中国仅存的元代“夹贮干漆造像”。殿内的23尊元代“夹苎干漆”造像,形态各异,全都是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从元代至今多年来未经修缮,仍然色彩如新。白马寺中还保存着自唐代以来的历代碑碣40余座,以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最为珍贵(在山门的东侧)。景区内还有三座墓地值得一看: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的墓地(在山门内东西两侧),以及宰相狄仁杰的墓地。但也有一个说法:“狄仁杰之墓”中埋葬的不是狄大人,而是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薛怀义曾经做过白马寺的主持。在山门外东南约米处,有一座齐云塔,创建于东汉,金代重修,是我国第一座佛塔,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古建筑之一。这里还是中国第一座比丘道场(尼姑庵)。如今在白马寺旁又新建了一个“世界佛殿博览区”,以展示印度、泰国、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日本、韩国等国家风格的佛教殿堂。 丽景门 丽景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最早始建于隋代,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丽景门经开发改造后成为集古迹、民俗、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景区。天后宫、九帝宫、三神殿、城隍庙、观音殿等古迹庙宇分列其中。被评为洛阳新八大景之一,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之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