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的名校效应是对教育生态的伤害

今天,马老师的课讲点办学的问题。注意阅读理解,别理解偏了。

提醒一下:如果有不同意见,不必接受,安静的作为一种碰撞和反思,就会有收获。这是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意义。别动不动就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

前两天,清华的刘瑜教授,发了一个文章:我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的成为一个普通人。

用词很考究,还势不可挡的挡,普通的普。语文老师应该圈出来,好词好句。记住,这是利用了词性里面的强烈反差,造成的读者观赏感强烈。我这个搞文字工作的人,看到这样的句子,就忍不住多处一紧。

其实大学教授的孩子考三本的有的是,但是混的差的却不多,父母总是有办法把孩子捞起来。但普通人就不是了。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普通人的孩子捞起孩子来的方式,跟大学教授不一样而已。

所以,后来持续发酵。大家一直在喝这个鸡汤。然后,有个另类鸡汤也产生了。前面的鸡汤是自然风,这个鸡汤加了点调料,直接产生一个新词:学术近亲繁殖。

有一段这样描述,描述的也是振振有词。

刘瑜教授说了:孩子压力太大,家长逼得太死,还是要给孩子喘息空间。

还说自己是不战而降的妈妈,自己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的成为一个普通人。

每个人的价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用舒适、用从容、用轻松去交换成功,而追求舒适、从容、轻松也未必是什么罪过。如果一个人选择“自在”放弃“成功”,这也未必是坏事。

而且说了她的教育观,“说了这么多,我的教育观是什么?其实就是两句话: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想看原文,百度“刘瑜普通人”就能看到。

我觉得她说的每句话都很对,我都同意,但是你问我,我会让我孩子按照她说的这个逻辑来过吗?

不会。

原因只有一个,我不是清华教授。

大家各持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那种场景是: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

然后我就认真读了两篇文章,发现两篇文章说的不是一个事情。看文章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只看题目。这是典型的阅读理解题,中高考经常考,注意复习一下,方便审题。

清华教授的意思是不要争着上什么名校,做个精彩的普通人其实是挺好的选择。拿自己孩子说事,有感而发。

另外一位不是清华教授的,则说的是考大学有多重要。因为中国的高考还是相对很公平的,寒门在学业期间可以成为贵子。而且,过去和现在,很多类似的案例,让大部分家长非常认同这个观念。

两个人,在不同的场地上,舞枪弄棒,自己练的热汗淋漓的挺累,但伤不着对方。但都能吸引一大批观众,顺便从两种理论中寻找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社会大转型的时期,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

回到教育的功能上。我还是赞成做精彩的普通人的说法的。

不要说名校,其实就是传统,也是百里挑一的,清北这样的学校,那是万里挑一。

我们这个社会,不应该阻挡任何人追求富贵和自由的权力,这是每个人应该的追求。

只是,看你站在哪个角度。

比如,青春期的青年阶段,你是热血青年,当然要目标坚定,并努力奋斗,先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坐标,然后以时间为轴,争取遇到精彩的自己。

今天换一个视角,为什么我一直反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名校效应?

这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1、基础教育阶段的名校怎么来的?主要是因为地域发展的不均衡,造成的生源不一致。师资其实是相对非常均衡的,不均衡的是由于城市发展造成的周边居住的人群不同。大部分的所谓名校,并不是由于学校的内功强大产生的名校。

2、基础教育阶段的名校对这个社会的功和过。

(1)功。名校最多只让在名校内部的一小撮人自我感觉良好,在短期自我感觉是精彩的成功人。

(2)过。加大了教育的不均衡,让另外超过90%的名校之外的学生和家长精神压抑。当然,这不是名校故意造成的,是别人利用名校综合造成的。做精彩的普通人,其实很适合这样的人。另外,自认为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名校之后的很多学生,容易横向发展,停滞不前,最终的成长率变化,还不如普通学校的学生。

(3)所谓名校的内部,有功也有过。而且,名校内部,其实三分之二的人,并没用成就感。因为怎么排名也是有前十名和后十名,也有中间不上不下的学生。这部分人,大部分连精彩的普通人都做不成。

3、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功能不是选拔,是培养。这是容易被社会不理解,但必须应该由学校坚守的价值阵地。

(1)学校应该坚守育人的办学价值阵地。目前教育评价机制的单一,造成从中考开始,就是淘汰性考试,所以,社会的反映容易走向唯分数论和唯升学率论的极端。但教育行业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甚至是事业单位,应该坚守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阵地,保证育人的纯粹性,而不是迎合社会,放大阶段性唯分数论的价值观。

(2)学校应该更大资源倾斜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gx/7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