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平城
在日本古都平城(今奈良)保留着一座距今多年历史的古寺,它就是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唐招提寺。至今,这座古刹仍以其美仑美央的盛唐风格建筑群和完整保存的大量干漆夹苎造像闻名世界,是为中日佛教交流悠久历史的主要见证之一。
唐招提寺的创建人就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鼎鼎有名的鉴真大师。公元年,鉴真大师历尽千辛万苦,第六次东渡扶桑成功之后,便开始兴建唐招提寺,直到公元年前后竣工。唐招提寺东北区的开山堂内,安置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鉴真逝世前由其弟子思托受命塑造的。坐像高二尺七寸,高大等身,采用干漆夹苎的技艺,把鉴真大师生前的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地再现于人们的面前。这座塑像神态生动,造型优美,线条柔和,刻纹简练,夹紵技术也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在日本美术史上,这尊鉴真大师的坐像是最早的肖像雕塑,被定为日本的国宝,受到特别的珍视和保护。
鉴真大师
造像的弟子思托,俗姓王,山东沂州(今临沂)人,自幼出家,曾至台州开元寺,习天台教规,后从鉴真大师研习律疏,成为鉴真大师的高足弟子,一生曾随鉴真大师六次东渡终不悔。唐天宝二年(公元年),他第一次随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天宝三年(公元年)在准备第四次东渡日本时,渡海队伍在浙江黄岩禅林寺被扣,接着被强行解散,于是,思托便留居临海的龙兴寺,入天台之门。从此,思托长住临海龙兴寺,成为临海龙兴寺的高僧。临海龙兴寺也因思托以后的东渡成功,在日本闻名遐迩。天宝七年(公元年),思托再次应鉴真大师之召,赴扬州,准备第五次东渡日本。此次东渡也未成行,思托郁郁返回临海龙兴寺。天宝十三年(公元年),思托随鉴真终于东渡成功。鉴真前后六次东渡日本,思托是唯一“始终六度,经逾十二年”追随的中国僧人,经历了“四度造舟,五回入海”的磨难,虽历尽艰辛,备尝漂泊之苦,但终无退心,最后与其师一起埋骨异邦。
到达日本之后,思托始终追随鉴真大师身后,和日僧普照具体主持执行唐招提寺的初创工作,在寺内宣讲天台教义,兼弘律宗。除了授戒、讲律之外,他还积极参与造寺、写经和雕塑佛像等佛事活动。应道璇之请,思托前往大安寺唐院为其弟子忍基、常魏等讲解《四分律疏》和《饰宗义记》(即《镇国记》)等。他还多次为僧众讲述天台教义,播撒“天台”种子。期间,为反击代表顽固保守势力的日本旧教团对鉴真大师的诽谤攻击,思托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和经历,撰写了《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驳斥旧教派的谣言。而且,鉴真大师圆寂之后,公元年思托还邀请当时号称“文人之首”的淡海三船利用他所写的《鉴真传》为底本,改写成《和上东行传荃》一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日本延历七年(公元年),思托又撰写《延历僧录》五卷、目录一卷,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僧传。
唐招提寺
思托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除了在于他在日本弘扬天台宗和律宗教规之外,在艺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鉴真大师圆寂前,由思托制作的鉴真干漆夹苎坐像,在日本美术史上备受推崇,由于唐招提寺的佛像多为干漆夹纻像,史称“唐招提派”。我国塑造夹纻像的历史颇为悠久,早在东晋时期就有了这种技艺,到了唐代更是盛行。干漆夹苎法分脱胎干漆和木心干漆二种。前者系在泥塑上敷以麻布,再涂漆反复多次,待干燥后去泥土而空余外壳。后者系在木型上涂漆而成。这种干漆像分量轻,造型厚实,稳重。
唐代中期,东渡僧人思托就将此法传到日本后,成为当时日本制作佛像、雕塑等造像的主要工艺。公元年,天台工匠张延皎、张延裘兄弟就用此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迎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现仍供奉于清凉寺。此后干漆夹苎技艺之精湛名扬天下,在日本广为流传。除日本外,还有朝鲜、巴基斯坦、尼泊尔、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都将干漆夹纻技艺制作的以宗教文化艺术造像为主体的作品视为国宝。
作者简介
俞强:-就学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就学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就学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现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任职,年获副研究员职称。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要有《梅文鼎与西学中源说》、《16-18世纪欧洲盛行的中国时尚》、《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的汉学研究》、《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适应政策》。出版专著《近代沪港双城记——早期伦敦会来华传教士在沪港活动初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