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造像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神韵,
从时代上看,从早至晚各不相同,南北朝以后,汉传佛教造像逐渐脱离了印度风格的影响,隋唐丰满端庄,明清富丽华贵;
从地域上看,南北东西亦各异奇趣,南方造像温和清丽,北方造像粗犷淳朴,西部造像流露异域风情,东南造像尽显华夏神韵,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操和恢宏理想。
佛造像神衹众多,有佛、菩萨,也有财神、护法,派别上即有藏传、汉传之别,也有显密之分。
佛造像有石雕、木雕、金铜铸造,也有干漆夹纻,体现了传统工艺的丰富多彩,也体现了我国传统雕塑技术和制作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
中原唐代(公元—年)高35.7厘米·铜鎏金
释迦牟尼身着通肩式大衣,胸前的U形衣纹呈对称状的同心圆形式,富有浓厚的装饰性。
衣纹线条隆起似圆绳状,分布全身。
释迦牟尼
中原唐代(公元—年)高44.5厘米·铜鎏金
释迦牟尼蓝色高肉髻,螺髻颗粒粗大饱满。头部微晗,脸型丰颐适中,眉清目秀。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走向呈U形。
观音菩萨
中原唐代(公元年—年)高40厘米·铜鎏金
观音菩萨五官姣好,头部微颔,表情妩媚,身躯呈“S”形,姿态优美,轻盈。
站立于大仰莲上,这些都是盛唐时期最为流行的式样。
观音菩萨
中原宋代(公元—年)高23.2厘米·黄铜
观音面相丰满端庄,双目低垂,神态宁静平和。两几上左右分别置有妙音鸟和净瓶,动静相宜,妙趣横生。
苏频陀尊者
中原宋代(公元—年)高78厘米·黄铜鎏金
苏频陀尊者是十八罗汉的第四位,为佛陀的关门弟子,盛名卓著。这尊造像眉头紧锁,双目有神。
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他为了纪念师傅,常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故又有托塔尊者之称。这尊造像所托之塔已佚。
稠迭的衣褶轻重缓疾,节奏轻快跳跃。
地藏王菩萨
中原宋代元代(公元年—年)高81厘米·合金铜
地藏王菩萨即是地藏菩萨,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负责度化娑婆世界众生,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宏誓大愿。
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萨形象也很有特点,一般菩萨为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为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这尊青铜造像,色调温和沉静,古代匠师们大胆地采用了写实风格,不但形体、比例、相貌与真人惟妙惟肖,血脉、筋骨也清晰可见。
公元年,古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山,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肉身不腐,被佛教徒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之一,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相并称的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
十一面观音
大理(公元10—13世纪)高18厘米·铜鎏金
十一面观音,别名大光普照观音、密号慈愍金刚。在胎藏界曼陀罗中,她位列苏悉地院,是密教“六大观音”之一。此尊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袒上身,下着裙,衣质轻薄贴体,主尊双手合十,另有二手作禅定印,其余各手分别持铃、净瓶、宝印等等。
整体造像简洁明快,是典型的大理国金铜佛像。具有鲜明的云南古代少数民族的艺术审美感和地方特色。由于南诏大理国佛像存世量极少,且能保存如此完好的更是罕见,此像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文物价值,堪称绝品,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观音菩萨
中原元代(公元—年)高90厘米·铜/局部鎏金
菩萨体量硕大,工艺精细,造型独特,颇具神韵。面如满月,弯眉细目。头挽高髻,头发丝丝毕现,戴宝冠,冠中有鎏金小化佛。
锅巴嘎尊者
中原
元代(公元—年)
高28.5厘米·黄铜鎏金
尊者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头部浑圆,头顶无毛发,现比丘相。面形宽大饱满,额部高广,眉眼细长,双目垂俯,鼻直口方,形象庄严慈祥。身躯厚实,造型周正大方。上身披袈裟,下身着僧裙,颈下饰双股连珠式项圈,项圈下坠有璎珞。袈裟双领下垂,左肩现出固定袈裟的勾环,为汉地典型的袈裟样式;袈裟与僧裙衣纹简括,起落自然,亦为汉地流行的表现手法。双手置于膝前,右手握尘柄,左手掌中置尘尾。身下莲花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以均匀连珠纹装饰,莲瓣宽肥饱满,排布整齐,且环绕莲座一周。整体造型完美,工艺精美,品相一流,体量硕大。尊者比例合度,形象生动传神。衣褶自然流畅,十分真实地刻画出衣物的轻柔之感,纹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给人以高贵华美,雍容大气的艺术美感,堪为佛像艺术品中的上乘佳作。
不过,著名佛教艺术专家、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黄春和先生认为此像名称有必要重新考定。首博定名“锅巴嘎尊者”,位列十八罗汉的第十五位。但查十八大阿罗汉最早出处——苏东坡所作《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其中列于第三位的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苏氏赞曰:“扬眉注目,拊膝横拂。问此大士,为言为默。默如雷霆,言如墙壁。非言非默,百祖是式。”依据苏氏赞语,这尊罗汉像造型与苏氏所赞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形象特征完全吻合,可以确定名称应为十八大罗汉中列于第三位的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
狮吼观音
中原
明代(公元—年)
高厘米·木雕彩绘
狮吼观音亦称“阿摩提观音”,是密宗信奉的菩萨之一。为观音大士的众多化身之一,是为了降服一切龙魔所生的病苦,使三界众生脱离苦海所化现的观音。
狮吼观音具有极为威猛的气力,汉译亦名骑吼观音,狮子吼观音。
“狮吼”本为佛教专用语,意为以无畏音说法,如狮之咆吼。
韦驮菩萨立像
中原宫廷
明代(公元—年)
高厘米·木鎏金
韦陀是佛的护法神,位居32员神将之首。其面如童子,表示对佛怀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刚降魔杵,现天大将军身,表示有能力摧邪辅正、除魔卫道,可以担当保护佛法的重任,为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
据说,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
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韦陀手中所持的降魔杵极有讲究,若双手合十,降魔杵横在胸前,表示合十欢迎外来的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是十方丛林寺庙标志之一;若如本像一般,降魔杵触地而立,则表示这个寺院资金、物资雄厚犹如大地,能够承受外来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也是十方丛林;若降魔杵扛于肩上,即暗示此寺为子孙寺庙,不欢迎外来的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
本尊明代韦陀木雕像,具备明代宫廷御用监漆金工艺特征,堪称明代宫廷造像中的翘楚名品。
执金刚神、密迹力士像一组
中原
明代(公元—年)
高33厘米,33.5厘米·木雕漆金
二位力士表情凶猛,肌腱暴突,袒上身,腰束裙,双手各持粗大的金刚杵,下裹战裙,赤足站立。
雕像动态夸张,充满动感和力量感。
伽蓝菩萨
中原
明代(公元—年)
高72厘米·黄铜
关公在汉传佛教中被奉为伽蓝菩萨,他头戴官帽,身披铠甲,足登战靴。正襟危坐,霸气十足。神情威严肃穆,给人以正气凛然之感。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市)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历史人物,为刘备手下的大将,以忠义出名,之后在北攻曹魏时被孙权杀害,后代民间信仰将关羽奉之为神,尊称其为“关公”。
相传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有一次曾在荆州的玉泉山入定,于定中听见空中传来:“还我头来!还我头来!”的惨叫声,原来是关羽的头被敌人砍下来,其愤恨不平,到处寻找自己的头。智者大师反问:“你过五关斩六将,杀了那么多人,他们的头谁来还呢?”并为其讲说佛法。关羽当下心生惭愧,而向智者大师求授三皈五戒,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以後,这位千余年来极受国人敬重的英雄人物,就与韦驮菩萨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伽篮菩萨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
阿氏多尊者
西藏汉藏风格/公元15世纪/高20.5厘米·红铜鎏金
尊者泛指具有较高德行智慧的僧人,阿氏多尊者是十六尊者中第二位。造像面部表情刻划生动传神,眉骨突出,嘴角含笑,和蔼可亲。
释迦牟尼
中原宫廷、明代永乐(公元—年)、高27厘米·黄铜鎏金
此像为供奉在宫廷专属或赞助的寺庙的金铜佛像。永乐一朝,佛教造像金光灿烂,工艺精湛,深具皇家气派,贵为后世典范。释迦佛神态庄严和悦,螺发高髻,面部宽平,具有明显汉人审美特征。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肌肤丰满圆润,造型端庄大方,细部刻画精细入微。着袒右袈裟,衣纹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衣褶起伏自然,优美流畅,质感颇强。此相右手直伸下垂结降魔印,左手横置左足上结禅定印,跏趺端坐。相传释迦在修行成道时,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以期阻止释迦的清修。后来释迦即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已经修成佛道,终于使魔王惧伏,故此印相称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触地,所以又称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相。
下承仰覆莲座,造型规范,装饰讲究,座壁满饰一周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细长圆鼓,瓣尖雕有立体感极强的卷云纹,上下边缘又各饰一周大小一致的圆形联珠纹。
毗卢巴
中原宫廷
明代永乐(公元—年)
高23厘米·黄铜鎏金
毗卢巴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藏传佛教萨迦派尊奉的重要上师。此像作典型的密修梵僧打扮,戴花蔓冠,双目圆鼓,面颊及下颌有螺卷胡须,耳后有飘带扬起,与浑圆厚重的大耳韨相呼应。颈戴项圈,胸前饰璎珞,手足有钏镯装饰。右手当胸,左手高举,食指指天,表现毗卢巴曾与卖酒女打赌以手定住太阳时的情景。
此像游戏坐姿,身体运转自然,躯体及四肢粗壮有力。
如意轮观音
中原宫廷
明代永乐(—年)
高21厘米·黄铜鎏金
如意轮观音为观音菩萨的报身,即俗话说的菩萨真身。观音头部微微低垂,双眉上扬,双眼微合,嘴唇紧闭,上身向右倾斜,头向左倾,神情娴静而自然,肢体妖娆,动感十足,造型完美,工艺精湛。
摩利支天
中原宫廷
明代永乐(公元—年)
高19.5厘米·换铜鎏金
摩利支天是佛教护法菩萨,摩利支天的梵文"摩利支"意为光明,所以在藏地被称为“光明天母”,具有广大自在神通,念其名号能速离灾厄,诵其咒语能够隐身免受诸难,在西藏声望很高。
说明牌标此像四面,但实际看到的只有三面,不知脑后是否还有一面,但一般均为三面六臂或三面八臂。每面各三目,微睁,双眉弯曲,大耳垂肩,并佩大圆耳珰;头顶梳高发髻,发髻顶端有饰物,各面均戴宝冠;其上身袒露,颈部佩戴项圈、璎珞等,精致华美;左右各四臂,均饰有臂钏、手钏,最前两臂于胸前结印,其余六臂各于体侧结印及持物(部分已失),肩披披帛,披帛分别绕过手臂垂于体侧;下身衣纹流畅自然,极具装饰性,结跏趺坐于野猪(已失)所托莲花宝座之上,戴足钏。整尊造像造型端庄、工整,制作工艺精良,装饰手法繁复。
摩利支天的演化很有意思,他原本是印度古代婆罗门教中的神祇,是创造神大梵天的七子之一,佛教在形成时将其改造为护法诸天,但何以演化为女神则无法确知。汉传佛教中的摩利支天信仰始自南北朝时期汉译“摩利支天经”的出现,元明之际,更是由佛入道,演化成了道教的斗姥元君。9世纪,摩利支天作为真言宗、天台宗的神祇来到日本。由于具有极大的威力和隐形的神通,因而受到武士阶层的推崇,被奉为武士守护神,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进入江户时代之后,武士阶层逐渐没落,摩利支天的身份也随之变化,与辩才天、大黑天一起组成守护财富的“三天”,进入商人的神龛。
四臂观音
中原宫廷
明代永乐(公元—年)
高19.8厘米·黄铜鎏金
藏传佛教“三怙主”中的观音像为四臂观音像,藏语称“奇木格”。此观音一头四臂,一头表通达法性,四臂表四无量心,手印表不住涅盘,双跏趺表不住生死。头戴五佛冠,表五智,以阿弥陀佛为顶严,发黑色结髻,表不染。中央二手合掌於胸前,表智慧与方便合一双运;右手持珠,表救度众生出脱轮回;左手拈八瓣莲花与耳际齐,表清净无恼,U字形宝缯飘拂在耳际。面相丰满,柳叶细眉微微弯曲,双目微闭,自然下视,小口紧闭,表情呈慈悲像。以菩萨慧眼凝视众生,凡被其观者尽得解脱。观音身着天衣,全身用花蔓装饰,上肩穿戴有动物的皮毛(母鹿的皮毛),象征伟大的慈心与悲心,结跏趺坐于莲座上。
释迦牟尼
中原宫廷
明代成化(公元—年)
高厘米·夹纻/漆金
此像与基座分体塑造,螺发上有肉髻,五官轮廓圆熟,面相丰满,表情深沉内省。身着袒右肩大衣,前胸有“卍”字形,衣纹的起伏明显,富有立体感,比例匀称,动态舒展,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是为说法印,表现了释迦牟尼在法会上说法开讲时的瞬间。此像工艺朴素大方,雄浑有力,莲瓣呈宝妆纹饰,富丽堂皇。
干漆夹纻工艺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它采用干漆,苎麻,五彩石粉等为原料,经过烘干,打磨,夹纻等48道工序完成。后世称干漆夹纻为“脱胎”或“脱沙”即脱胎漆器。造像时先用泥塑成形,再以麻布贴于泥模上,然后层层慢慢涂漆,至所需厚度时,待漆干燥凝固后,再除去其中的泥土,在表面上贴饰装銮,即成相好庄严的夹纻像。经过干漆夹纻工艺的处理,佛像色彩鲜艳,呈现出一种光润亮泽的质感,并且不宜开裂,变形,能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韵,细腻的纹路和流畅的衣纹。
大成就者嘎巴拉
中原?汉藏风格
清代康熙(公元—年)
高72.5厘米·黄铜
大成就者发髻高挽,头戴骷髅小冠,皱眉怒目,作忿怒相,上身袒裸,仅以连珠璎珞装饰,下身着裙,瑜伽士的坐式,双腿满缀璎珞。双层莲台,上下沿及束腰均有均匀细腻的连珠纹为饰,莲瓣肥厚,富有弹性,瓣尖及周边都有精美的花纹为饰,这种形式的莲花瓣在明代末年即已出现,在康熙时期宫廷造像比较喜欢采用。
头略向左侧,条帛在身后及两臂外侧飘起,有强烈的力感,暗示大成就者力量的强大和思想的空灵。
右手掌心向上,似托物。
左手在下部托嘎巴拉碗,碗内甘露之上有长寿宝瓶。“噶巴拉”在梵文中是“头盖骨”的意思,暗示他手持头盖骨修行得道的故事。
大成就者(Mahasiddha)是专对以修习密法获得成就并对密法传播作出贡献的那些印度上师的称呼。由于身份特殊,又多惊世骇俗之举,他们身上往往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西藏一直将大成就者作为密教上师崇拜有加。此像体量高大,用铜厚重,做工精细。
根据清宫档案统计,造办处铸造八十四大成就者像的情况极为罕见。至少有京畿地区大成就者并不是最常见的尊神。另外,噶巴拉并不是大成就者中出现率最高的一位,他的出现很可能意味着这是一组大成就者中间的一尊,而不是单独铸造供奉的。因此,这尊造像很可能曾经属于北京以外的佛教中心地区,如承德、多伦诺尔等。
绿度母
中原?汉藏风格
清代康熙(公元—年)
高厘米·木雕漆金
这尊绿度母呈游戏坐姿。头顶束高发髻,余发垂于两肩,面相圆润,神态慈和,身着天衣和绸裙,服饰边沿雕刻精致的花卉涡卷花样。周身严饰璎珞珠宝并嵌宝石,装饰华丽。
绿度母半跏坐于莲花宝座上,左腿横盘,右脚下垂踩莲花,右手置右膝结与愿印,左手置胸前结安慰印,手中持有莲茎,莲花盛开于左肩,造型优雅高贵,形象庄严清丽,充分表现了度母慈悲与智慧双圆的宗教特质。
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度母,梵名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度母是三世诸佛之母和一切众生之母,度母为了不同根器的众生,又化现了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
绿度母为所有度母之主尊,总摄其余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她能救八种苦难,如狮难、象难、蛇难、水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又称为“救八难度母”。同时,还能把称为五毒的人类行为贪、嗔、痴、慢、疑中的“疑”转成究竟圆满的智慧,有护持妇女幼儿的功德。
本尊心咒具足一切息增怀诛之功用,消除一切众生的烦恼痛苦、满足一切众生愿求,现世富贵长寿平安吉祥、除诸病苦业魔障碍等,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苦海,命终往生极乐世界,获得究竟的安乐,因为其救度之迅速、摧灭魔业之勇猛,故又称作“救度速勇母”。
菩萨
中原?汉藏风格
清代康熙(公元—年)
高24厘米·铜鎏金/宝石镶嵌
菩萨顶束高髻,头戴宝冠,头部略左倾,脸型俊秀圆满,耳饰大环。溜肩蜂腰,上身全裸,袒胸露腹,仪态万方,下身衣褶流畅自然,结跏趺坐于莲台座上。全身璎珞钏环镶嵌各色宝石,尊贵华美。
莲座别树一帜,层层叠叠的仰莲由一片片花瓣铆接而成,宛如出水芙蓉一样清新别致,亮丽动人。
文章转自华夏盛世收藏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