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非遗不该被遗忘

????????更多精彩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精神。天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天台民间散布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天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天台山水添上了几分神韵,使得天台山水显现出历史厚重感。

如今,随着文化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天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档次较高,目前,共有项被列入县级“非遗”名录,有40项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有9项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其中,“济公传说”、“干漆夹苎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小编将介绍部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领略“非遗”的魅力。

济公传说

级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欣赏指数:★★★★★

历史沿革:与民间四大传说齐名,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遗产。

道济出生在浙江天台城北永宁村。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东中部,天台山脉和大雷山脉南北列峙,始丰溪横贯东西,四面环山,中部平坦。天台历史悠久,三国吴大帝年间置县,儒释道兼融并蓄,天台山文化博大精深。

人文价值: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主要分布于浙江省以天台为中心的区域,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济公传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人民很喜欢济公,因为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

刘阮传说

级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欣赏指数:★★★★

历史沿革:刘阮遇仙是我国古代四大人神恋传说之一。

阮传说主要是讲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结为夫妇的故事,它最早出现在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唐代以后,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被中国古代文学引用最多的经典传说之一,还衍生到民间戏曲、绘画、雕刻等领域,传说还体现了天台桃源自然景观和天台民间风情。

人文价值:刘阮传说与桃源景观相为对应,互为依托,传说中的物产与当地的特产文化相互融合,传说与民间信仰互相交织。刘阮与仙女已经成为百姓心目中的“药仙”与“神医”。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欣赏指数:★★★★★

历史沿革:早在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戴逵父子就在天台山一带将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法”工艺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制成木雕“干漆夹苎”佛像。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工匠不断传承、革新,干漆夹苎技艺逐步走向成熟,并且传到天台的周边地区。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就将此法传到日本,当时由他制作的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宋代,天台张延皎、张延裘兄弟用此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仍供奉于清凉寺。相传,明代天台人张文郁奉命督造北京故宫建造时,曾将天台的一批干漆夹苎工艺的工匠请去,为宫殿的柱、梁等进行外表装饰。

20世纪80年代,高级工艺美术师汤春甫组织工匠,对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将用于该工艺的13种原材料,用传统的方法加以提炼,并总结出48道工艺流程,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他们用该法制作的作品,为东南亚和欧美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和宗教部门收藏,年制作的“千手观音像”为故宫博物馆收藏。

人文价值:对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推进和传播作用。从历史上看,这一技艺用于最多的是佛像制作,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佛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原料选取、加工提炼、到工艺制作,程序复杂,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定要求,在它身上凝聚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包含了丰富的科技内涵,是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在现代修复古建筑、古文物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寒山拾得传说

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欣赏指数:★★★★★

历史沿革:寒山拾得传说,从唐代隐逸诗人寒山和国清寺厨僧拾得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宋代以后,随着寒山诗影响的扩大,渐渐地从对寒山、拾得亲逾兄弟的情谊和他们的奇言异行的故事中,衍生出“和合二仙”的信仰。世间常常悬挂《和合二仙》画轴: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笑容满面,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二人成了我国民间的爱神。画中荷花意为并蒂莲,盒子象征着好合,蝙蝠则寓意五福临门,人们借此来祝贺他们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到了清代雍正年间,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更是名扬中外。

人文价值:寒山拾得传说,是人民群众心理愿望的反映,也是历史文化积淀与佛禅诗偈交相作用的产物。天台山淳朴重义的民风为“和合文化”提供了产生、流传、发展的沃土,具有地域原生性、情节神奇性、文化继承性。对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开展文学和文化研究、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推进道德教育、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皇都南拳

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欣赏指数:★★★★

历史沿革:“皇都南拳”是台州南拳的主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元代,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为了抗击元寇,白鹤镇皇都村陈氏先人陈庚将学得的南拳传授给村民,并融入了天台当地的拳术,形成了“皇都南拳”。它主要包括徒手拳和武械拳两大类,刚柔相济,气势如虹;重心低沉,步法稳固;发声催力,以力贯元;进退自如,拳法多变。既有南拳的刚劲,又有民间的灵性。

文化价值:皇都南拳是在皇都村这一个特殊区域产生、发展的民间拳术,为研究当地的民风民俗、祖先信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对于发展民间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教育,推动农村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END

版权信息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请分享

投稿邮箱:ttslywx

.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便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gx/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