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大观漆器中国古典传统品味的载体之一

ARTSCRAFTS工艺美术

弘扬工匠精神保护工艺技艺传承工美文化文

沈清清编辑

孙紫晴正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直至今天,爱好文史、向往道家思想的现代人,仍旧频繁地提起“漆园吏”一词,或作为名号,或化为笔名,往往表达的是对庄子及其学问的憧憬与敬意。

庄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于周显王二十二年(公元前)曾任漆园吏,往后的历史里,人们常常以漆园吏、漆园叟等来指代他。如王维《漆园》诗:“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半官半隐、闲居辋川别业的王维,常常与好友裴迪在附近山间游玩,兴之所至,以二十景为题作诗,漆园便是其中一景。

然而,人们虽然熟悉“漆园吏”一词用典的意义,却并不太熟知漆园本身。庄子的“工作场所”,王维的“嬉游之地”,漆园究竟是什么?

宋漆盘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漆园——漆艺的发端

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出土了一件朱漆木碗,证实了中国漆器至少有七千年的历史。而漆树存在与利用的历史,只会更悠久。事实上,我国是漆树的原产国,漆树种经历万年的变迁保存至今,毫无疑问是孕育大漆艺术的“种子”。据何学高等人的调查研究,漆树目前主要分布在秦岭、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乌蒙山、邛崃山等地。截至年,中国的生漆产量是世界总产量的70%~85%,年产t。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经济树种之一,漆树的种植很早就由官府主营。周时期,生漆生产已具一定规模,民间漆园亦不少。周政府开始对漆林课以重税,漆林税便成了周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漆树的用途甚是广泛。《诗经》里有一句“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说的是椅、桐、梓、漆四种树是做琴瑟的好材料。从漆树皮层中割取的生漆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涂料,被誉为“涂料之王”。它具备很强的抗腐蚀能力,能抵抗强酸、强碱及大多数有机溶剂的腐蚀,又具有防辐射、耐热、耐腐、耐水及绝缘的优良特性,因此在古代常用于制作漆器,在今天更是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工业、农业、军工等领域。漆树花开刘帅供图

除此之外,漆树还具备较高的药用价值。经潘宇等人考查,我国民间本草书籍记载了漆树的叶、花、根、皮、果实、干漆和木心均可入药,具有止咳、化淤、通经、杀虫、消肿等功效。至于新近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的功能则更多了,如延缓衰老、增强记忆力、抗炎抑菌等。

正因为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漆树的价值,所以对漆的利用及相关记载是较为丰富的。从这些史料中我们看到,对漆树的利用促使了漆器的出现。

《韩非子·十过篇》是最早提到“漆”的文献:“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里指明尧舜时已有作为食器的黑色漆器,禹治理天下时,有了作为祭器的内髹红漆、外髹黑漆的漆器。显而易见,上古时期漆器的主要功能在日用与礼制。而由于漆林种植的不断扩大、漆器在礼乐文化中的使用增多,漆也从这一时期开始成为日常交换用的商品、朝贡的贡品。

王维《辋川图卷(明拓本)》(漆园部分)美国芝加哥东方图书馆藏

何学高等人爬梳史籍文献,得出“我国漆树栽培始于春秋,盛于两汉,栽培方法成熟于明清”的结论。在他们看来,尽管历史上漆树的分布已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但大致可推断,唐代以前,漆树遍及中国华中、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唐代以后,气候转寒、人口迁徙、农田扩大,漆树分布在上文提及的秦岭、巴山、武夷山等构成的南北弧形地带。漆器艺术的种子即在这些地区播撒,随后逐步在全国各地生长出顽强的枝蔓,形成了最具中国古典传统特色的一种工艺美术。

漆器——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

先秦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是考古界公认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张飞龙认为,正是青铜器制作工具的发展,“使手工业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商品生产的出现,刺激了漆器手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漆器胎质坚致,花纹细腻,形象精美,色彩鲜艳,技术水平较高。

王明利从考古发现的角度研究了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漆器。经他观察,由于这一时期漆器多用木胎,难以保存至今,故通常靠遗迹来判明。如安阳殷墟武官村五号墓的棺木,漆皮厚达1.5厘米;妇好墓棺木漆片,原涂有黑、红色漆。另有湖北圻春毛家咀遗址出土的西周早期残漆杯,圆筒形,口微仰,近底部器壁作弧形突出,黑色、棕色地上绘红彩,颜色鲜艳,纹饰由云雷纹、回纹组成带状纹饰,兼绘圆涡纹蚌泡状装饰。该时期的相关考古成果丰富,且多集中在寿器(棺椁)、日用器(罍、盒、盘、豆、杯等)、兵器、车子等,材质以木、泥为主,兑漆技术熟练,纹饰近青铜器,以圆涡纹、饕餮纹、夔纹等为主。同时,也有贴金箔、镶嵌绿松石等工艺出现。

《残漆杯》引自张云鹏《湖北圻春毛家咀西周木构建筑》一文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装饰技法不断进步,人们在思想上有了审美的意识。《墨子·佚文》中便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许晓燕的博士论文《以史为镜知古鉴今——先秦楚漆器研究》极为细腻地谈到了上述历史时期楚文化区域漆艺纹饰的美的内涵,并认为楚漆器装饰纹样的取材与变化,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生存的自然环境及楚人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在纹饰演进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迷恋自然造化的神性、对现实生活的表达、突出对祖先的崇拜这三个阶段。这些漆器器表装饰的各种鸟兽花木纹样,寄托了他们守护生命的愿望与情感,比起今天的漆器,更能凸显人类原始的“生命生存意识”。

两汉至隋唐五代

先秦时期已出现上层社会嗜好漆器,以漆器代替青铜器的风气。到了汉代,这一风气更甚。青铜器势头渐弱,瓷器还未受到重视,漆器独领风骚,开始进入地主和商人家庭。

据孙机研究,西汉大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陪葬漆器,足见宫廷使用漆器的数量惊人。而汉代漆器的制作水平,相比战国时期又上了一个台阶。比如战国时出现的麻布胎漆器此时增多,漆盘盘心部位饰以位于旋涡中的三兽的构图大为流行。而乐浪汉彩箧冢出土的篮胎漆箧,彩绘孝子传,人物互致殷勤,仪态优雅,生动传神,是东汉漆器的代表作之一。然而,东汉以后,江南的青瓷等发展势头渐猛,漆器由于制作工艺的繁琐,逐渐被便利的、成本低的瓷器替代,失去了日用器具的主导地位。不过,此时漆工艺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屋宇丹榻、楼台亭阁、交通工具、木器家具等的主要装饰、保护手段仍旧由漆艺来发挥作用。同时,生漆兑制技术出现了密陀僧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漆器的色彩,还提高了油漆干燥性能,为后世夹纻造像和雕漆工艺盛行开辟了道路。

古乐浪郡汉代古坟出土篮胎漆箧(局部)

织田信官长供图乐浪彩箧冢出土的汉代漆匣(局部)

织田信官长供图可以上下滚动的图片

受魏晋玄学的影响,漆器的气质至两晋渐褪两汉的雄风,多了清秀典雅的韵味,线条流畅洒脱,出现了古朴、深沉的“绿沉漆”漆器。出于服务统治阶级、宗教信仰的需要,髹饰技艺、金银细工、夹纻造像等盛行,如江西出土的西晋漆器以素髹居多,红、黑两色作带状、弦纹装饰于器物表面,东晋漆器以人物纹饰见长,姿态舒展,神态灵活,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绘画性。这一时期夹纻造像的代表艺术家,当属戴逵、戴顒父子。《历代名画记》载:“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可见他用艺尽心,悉心观察,难怪《世说新语》说他造像精妙,具有世俗特色,所造均是人间烟火中贴近民间百姓的佛像。尽管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漆器渐衰,隋唐时期的漆器工艺还是孵化了后来盛于明清的剔红艺术。而隋唐较盛的金银平脱、螺钿镶嵌,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如张飞龙考索文献,以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金银平脱天马鸾凤漆背镜、金银平脱镂金丝鸾衔绶带漆背镜等考古发现为例,说明唐代金银平脱上承汉代金银箔贴花,工艺超绝;又以河南出土的嵌螺钿人物花鸟纹漆背镜、浙江湖州飞英塔出土的五代嵌螺钿说法图经函、江苏苏州瑞光塔出土的五代嵌螺钿花卉纹经箱等说明螺钿镶嵌渐入佳境,技术精湛,刀工娴熟,物象生动清晰。

宋元明清

宋元明清的漆器,与同时期其他手工产品一样,突显大众化、艺术化的特征,制作上愈发考究。依据张飞龙的研究,我们看到,宋代数量最多的是作为日用品的素髹漆器,注重造型,高雅古朴,“漆色以黑为主,辅以朱、紫,漆质坚实,精光内含”,其器型起棱分瓣,有宋时瓷器的影子。推光漆的兑制、器物的髹涂抛光也在这时得到创新,故使宋代的漆器饰简意深、雅俗共赏,颇有意境。而在技术上,雕漆、填漆、描金、戗金兼备,剔红、剔犀、堆漆等髹饰技法日趋成熟。北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局部)中的黑漆嵌钿家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冈康宏是日本研究漆器的专家,经过对海外(于中国而言)宋代雕漆作品的研究,他发现这一时期的雕漆具有六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所用漆极为上等;二是漆层薄且坚固;三是圆盘盘口断面为三角形;四是长盘中除了犀皮盘外,都制作了极低的独特盘足;五是花卉、花鸟、楼阁山水人物等表现具体景象纹样的盘,立面的纹样都使用花卉图案;六是犀皮盘外面必定以唐草纹装饰。在他寓目的海外宋雕漆作品中,爱知·德川美术馆收藏的南宋朱漆屈轮长盘十分珍贵,而国内亦有非常相近的两件:江苏武进南宋墓穴出土的执镜盒与福建福州南宋墓穴出土的六角形奁。其中,前者在长北眼中是江南民用剔犀漆器受官造漆器风格影响的典型。宋元民用漆器造型概括洗练,美感优雅静穆,格调极高。长北详考这一时期的民用漆器,论述具体完备,器物鉴定细腻,如已知中国最早的攒犀漆器——武进村前5号南宋墓出土的黑漆地戗金间攒犀柳塘图长方漆盒,四面旁墙及盖墙戗划花叶宛转,花纹空隙处密集地钻出珍珠形凹眼,填以鲜艳朱漆。盒内置悬盘,盒盖内壁黑漆地有朱漆书12字款。

南宋雕刻漆盘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宋元漆器制造业发达,江南地区的私营漆器作坊更是极其普遍,嘉兴、温州、江宁、杭州等地都是著名的漆器产地,“浙漆”号称“天下第一”。元代民用漆器完全继承两宋民用漆器圆润优雅、线型优美、漆光纯亮的风格,如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出土的莲瓣形黑漆奁,器型极大,卷木胎规矩严谨,庄重秀美,漆灰坚而髹漆厚,漆光匀和自然。

约出现于唐代的雕漆,在元代突飞猛进。经赵琳总结,元代雕漆色彩以红、黑两色为主,色调单纯;造型沿袭唐制和宋制,如葵花形盘、菱花形盘、委角方盘、八方盘等;图案精细写实,着意表现花卉,体现了对宋代传统庭院人物题材的继承。如同是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出土的采菊东篱图剔红圆漆盒,漆质坚实,磨工精到,漆色鲜润而不炫目,器里髹漆深厚,润光内发,风格舒朗。雕漆到了明清,依然发展得极好,甚至成为皇家宫廷的代表性工艺品,这与明代官办漆器作坊占据统治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北京果园厂的建立,使制漆中心北迁,南方的能工巧匠也为满足皇家对漆器的大量需求贡献了不俗的力量。

李久芳对明代漆器的时代特征与重要成就梳理极详,他将明代的漆器分成早、中、晚三期,分别对应着漆器继承与发展的高潮、艺术风格发展与变化、新艺术风格形成与民间漆艺大发展三个阶段。在这段时间里,众多漆器精品涌现,如年山东兖州朱檀墓出土的戗金盝顶云龙纹小箱、沥粉贴金云龙纹盝顶匣等,制作精美,保留了元代简练朴实的特点;明中期朱地剔黑花卉纹瓶,朱漆地刻锦,黑漆面刻花,锦地压花红黑可爱;明晚期黑漆嵌螺钿花鸟纹椭圆盘精工至极。总体而言,明早期的风格豪放富丽,山水人物却缺乏生气;明中期花卉题材多样,云南雕漆兴起,但官办作坊呈衰退趋势,风格转向纤巧细腻;明晚期雕刻刀法快利、图案繁缛,描金漆器制造精美,最富代表性,填漆戗金进一步提高,同时民间工艺发展,各具特色。清代的漆器做工则更加精致纤巧,甚至趋于繁琐拘敛。如内蒙古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剔红梵文高足杯,呈喇叭状,杯身雕缠枝花卉,花纹之间刻梵文,足饰梅花及联珠纹;清代剔红山水人物扁瓶,肩颈及足部雕饕餮纹、回纹,瓶身对称剔四组山水人物图,周边饰花草纹……皆繁复细腻,工巧华丽。长北认为,晚明至清官造漆器已走向装饰极端,工艺繁琐、造型奇巧、刻雕镶嵌过分,漆器工艺的内在生命力量明显削弱,从此不复可见宋元民用漆器的优雅静穆。

元尼泊尔菩萨塑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漆工——工艺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

任何一门工艺美术的出现、成长、传承都离不开四个元素:材料、工艺、文化和人。材料是基础,工艺是手段,文化是内涵,而人是使用工具,发挥心的敏感与智慧,将材料、工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传递出文化内涵的关键。对于漆器艺术来说,把它塑造成中国古典传统品味的载体、彰显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的无疑是历朝历代的漆工。从手工业的发展变化开始,专门从事工艺生产的技术人员即出现,秦汉以降漆器便戳记产地、工匠等铭文。这些铭文,往往记录了漆器制作的时间、作者、工艺、产地等信息,对后世来说,也提供了研究当时漆器生产各方面情况的可能。以张飞龙所举贵州清镇、平坝西汉墓出土漆器的铭文为例,它们说明了汉代官营漆器工场分工与督造的情况。其中,督造官吏约有工长、丞长、扩工卒吏等,一件漆器的完成又需素工、髹工、画工、上工、铜釦黄涂工、清工、造工、供工、漆工等合力,汉代漆器生产规模之大、分工之细由此可见一斑。除铭文外,另有漆艺专著记录当时漆器生产的工艺细节。如唐朱遵度,青州书生,好藏书,高尚不仕,擅长漆艺,所撰《漆经》行于当时,《宋史》《崇文总目》《江表志》等皆载。可惜此书原文遗失,隋唐五代对漆工艺技术的系统记载难以考证,且郑樵《通志》议其“伪”,“朱遵度”写为“朱遵”,可靠性待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另一本明代黄成著《髹饰录》,是传至今日少见的提供了漆器制造可靠文字参考的专著。它分为乾、坤两集,乾集主讲漆器原料、工具、设备及漆工易犯的毛病与原因,坤集着墨漆器分类、品种及髹饰、修复方法等。从合理清晰的分类体系来看,它的可靠性较高,是研究漆工史的重要文献。南宋雕刻漆盘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能写出《髹饰录》的作者,必然深谙漆器之道。确实,黄成是明隆庆年间的著名漆匠,《格古要论》《清秘藏》称他的剔红匹敌北京果园厂,花果人物精妙,刀法圆活清朗。除他之外,历史上较为出名的漆匠还有元明嘉兴西塘的数人。如《居易录》卷二十四载,“薄技小器皆可成名……漆器如张成、杨茂、彭君宝,士大夫宝玩欣赏,与诗画并重,当时文人墨士、名公钜卿不知湮没多少,而诸匠之名,顾得不朽。所谓五谷不熟,不如稊稗者也。”这里的张成、杨茂、彭君宝,便分别以剔红、戗金闻名一时,在明代的文艺风气之中更是因士大夫的喜爱而出挑。薄技小器地位与诗画不相上下,可以想见当时漆艺文化之盛了。另还有明人杨埙,与父皆为漆工。《元明事类钞》《钦定日下旧闻考》等载,杨埙父宣德间曾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杨埙学习后自出己意,并施五色金钿,物色各称,受到倭国人的大加称赞。

值得一提的是,漆工的历史地位一直不高,加上艺事在士大夫的眼中远没有治世之学来得重要,所以相关的文字记载多是语焉不详。直至清代匠籍制度废除,植根其上的匠班银取消,手工业者的束缚逐渐松脱,清代各地的民间手工业才相较前代积极发展起来。

元高脚漆盘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结语

采众家之说,综述千字,远说不尽漆器的素彩兼备、千文万华、异彩缤纷。

曾经夺目绚烂、深入民间的这门工艺美术,如今却已式微,成为小众的品味、博物馆里的文物。这当然与做漆的辛苦、繁琐、高成本和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然而,无论是扎实充实的考古成果、论述详备的学术研究,还是博物馆里展陈的经典藏品、民间艺人的用心创作,仍然提醒着我们,这门纵贯千年、见证中华历史的工艺美术依然顽强地释放着它的生命力,并且在这个开放、多元,孕育着无限可能的时代,静静等待着又一次的绽放。

参考文献

1.何学高等撰,〈中国古代漆树栽培与地理分布考究〉,载《中国生漆》年第3期。

2.赵一庆、薄颖生撰,〈生漆及漆树文献综述——生漆及漆树资源〉,载《陕西林业科技》年3月。

3.潘宇等撰,〈漆树的现代研究进展〉,载《科技导报》年第三十一卷26期。

4.张飞龙撰,〈中国漆文化历史渊源研究〉,载《中国生漆》年第1期。

5.张云鹏撰,〈湖北圻春毛家咀西周木构建筑〉,载《考古》,年1月。

6.王明利撰,〈从考古发现看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漆器〉,载《文博》,年10月。

7.许晓燕撰,〈以史为镜知古鉴今——先秦楚漆器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

8.孙机撰,〈关于汉代漆器的几个问题〉,载《文物》,年12月。

9.刘晗露撰,〈江西出土魏晋时期漆器纹饰研究〉,载《南方文物》,年10月。

10.西冈康宏撰,〈中国宋代的雕漆〉,载《紫禁城》,年3月。

11.长北撰,〈宋元民用漆器之美〉,载《中国生漆》,年6月。

12.赵琳撰,〈元明工艺美术风格流变〉,复旦大学博士论文,年。

13.李久芳撰,〈明代漆器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成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年。

14.肖志华撰,〈清代漆器赏析〉,载《文物世界》,年。

15.朱家溍撰,〈清代漆器概述〉,载《文物》,年。

16.范金民撰,〈清代废除匠籍的历史意义〉,载《社会科学辑刊》,年。

-END-

工美大观

大国华裳,多彩民族的服饰之美

大国工匠

贺兰石砚

工美大观

中国竹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

大国工匠

当代陶艺创作之思——对话著名陶瓷艺术家白明

工美大观

浙江根雕溯源

往期内容回顾

杂志订阅-

杂志社邮箱:zjgyms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gx/9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