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备急方中附子的应用探讨

《肘后备急方》中附子的应用探讨

李红念,梅全喜,郭文贤

广州中医院

《肘后备急方》中附子、乌头、乌喙、射罔、天雄为同一物,书中收载附子治疗疾病的方剂共余方,其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疾病种类丰富,方剂所成中药剂型较多,有数十种,服用方法在传统的服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给药方法(舌下、黏膜等)。同时,葛洪还记载了附子中毒的解救方,全面地阐述了附子的临床应用和中毒解救方法。《肘后备急方》中附子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疾病种类丰富,对现代临床应用以及毒性毒理的研究具有重要贡献。

附子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附子为毛茛科鸟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昧辛、甘,性大热、大毒,归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证…。《肘后备急方》是我国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所撰,成书于公元四世纪中期,为仓促治疗急病所需的袖珍著作,又简称为《肘后方》。本文将《肘后方》书中所载包含附子的方剂予以归纳整理,以探讨附子在《肘后方》中对各种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对现代临床应用和毒性研究的贡献。

1附子在《肘后方》的名称考证

据《名医别录》(下品·卷第三):“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月采为乌头。《广雅》云:“奚毒,附子也。一岁,为子;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弘景日:“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八角者良。乌头四月采。春时茎初生有脑头,如乌鸟之头,故谓之乌头。有两歧共蒂,状如牛角者,名乌喙。取汁煎为射罔。天雄似附子,细而长,乃至三四寸”。《本草图经》载:“乌头、乌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侧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今并出蜀土。然四品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于龙州”。时珍曰:“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别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引。可见,附子、乌头、乌喙、射罔、天雄为同一物,只是根据采收、形态、炮制方法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称谓。

2《肘后方》中含有附子的方剂归纳

经统计《肘后方》全书药方总数个,其中葛氏和陶氏编撰整理的个,杨氏收集的个,葛洪在该书中广泛应用附子(包含附子、乌头、乌喙、射罔、天雄)入药,组成各种单方、复方共方(其中包含附方共l3方),占全书比例为6%。全书中以附子人药的方剂有78方,以乌头入药的方剂有23方,以乌喙人药的有3方,以射罔入药的有方,以天雄入药的有2方,其中部分方剂中共同含有附子、乌头,或者同时含有附子、乌头、天雄。

《肘后方》中除了78个含有附子的方剂外,另还有含香附子、白附子、白附等方剂共3方,此3处是否为附子,笔者认为香附子实为香附,白附子可能为禹白附也可能为附子,白附即为附子。

治目赤痛暗昧刺诸病方第四十三:《简要济众》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补肝散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蜡茶调下无时。按:此方中香附子和夏枯草合用于治疗眼疾,夏枯草有清肝泻火、明目的效果,香附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作用,用于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而附子的主要功效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可见,此方治肝虚目睛疼取补肝之效,香附子指的是中药香附,而不是附子。

面施发秃身臭心鄙丑方第五十二:细辛、葳蕤、黄芪、薯蓣、白附子、辛夷、芎劳、白芷各一两,栝萎、木兰皮各一分,成炼猪脂二升。十一物切之,以绵裹,用少酒渍之一宿,内猪脂煎之七上七下,别出一片白芷内煎,候白芷黄色成,去滓,绞用汁,以敷面,千金不传。此膏亦疗金疮并吐血。按:上方中白附子又名独角莲、禹白附,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止痛的功效。禹白附与附子均有解毒散结之效。此方解面疮毒取解毒散结之功效,因此,此处白附子是否与附子为同一物,尚不能明确。荜豆一升,白附、芎劳、白芍药、水栝蒌、当陆、桃仁、冬瓜仁各二两。捣筛,和合,先用水洗手面,然后敷药粉饰之也。按:白附,既白石英,有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之效。此方用于解面疮毒,白石英无相关方面效果,故笔者认为此处白附为附子。

3《肘后方》中附子组方治疗疾病的分类

葛洪所载附子治疗疾病的范围当广泛,涉及的篇数为:第三、六、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十六、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六、三十八、四十二、四十七、五十二、五十五、六十二、六十六、六十九、七十二等,卷一(第1—11篇)6篇,卷二(第12—15篇)3篇,卷三(第16~24篇)4篇,卷四(第25~35篇)7篇,卷五(第36—42篇)3篇,卷六(第43~52篇)2篇,卷七(第53~71篇)4篇,卷八(第72—73篇)1篇,共30篇,占全书篇数的43%。其中各篇中附子治疗的疾病和应用附子的方剂数,归类如表1

经表1统计《肘后方》中附子所治疗的病症共30种,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从头到脚,从内科到外科,涵盖了妇科、男科,所涉及的方剂共方。附子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治疗心腹方面的疾病,如心痛、腹痛、心腹俱痛、心腹烦满、心腹瘾坚、心腹寒冷食饮积聚结癖等,共20方,占总方剂数的19%;还有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瘟疫、疟疾,共2l方,占总方剂数的20%。另外,还用于干呕、腰痛、疮毒、耳面疾病、中毒的解救等等。

4、《肘后方》含附子方剂的剂型分类

《肘后方》成书于东晋时期,其书中涉及到的剂型主要为丸、散、膏、酒、汤、饮、茶、糊等,另外,还有搽剂、涂膜剂、凝胶剂、滴耳剂等不常用的剂型。这些剂型按照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分类,胃肠道给药剂型,有丸剂、散剂、汤剂、酒剂;非胃肠道给药剂型,有散剂、膏剂、酒剂、搽剂、涂膜剂、凝胶剂、滴耳剂(其中散剂、膏剂、酒剂、搽剂、涂膜剂、凝胶剂为皮肤给药的剂型,滴耳剂为黏膜给药的剂型)。

经统计,《肘后方》中含有丸剂36方(其中蜜丸25方,醋制丸5方,普通丸剂4方,酒糊丸1方,滴水丸1方),散剂25方,膏剂14方,酒剂8方,汤剂11方,搽剂3方,涂膜剂1方,凝胶剂1方,滴耳剂3方。余下3方没有载明剂型。各剂型典型方剂见表2。

5《肘后方》中用于临床与附子配伍的药物及辅料

《肘后方》中与附子配伍组成方剂的药物很多,包括植物类药、动物类药和矿物类药,归纳总结有如下品种:干姜、桂心、巴豆、吴茱萸、白术、人参、橘皮、椒、甘草、黄芩、当归、桔梗、半夏、细辛、龙胆、黄连、大枣、狼毒、小草(远志的茎叶)、龙骨、厚朴、生姜、大麻仁、柏子仁、牡丹、皂荚、肉桂、真珠(珍珠)、踯躅、雄黄、丹砂、矾石、大黄、麻子、小豆、檫米、常山、鳖甲、升麻、乌贼骨、豆豉、白蔹、牡蛎、蒲黄、虎胫骨、石膏、麝香、通草、茯神、防风、麻黄、杏仁、独活、白桦石、钟乳、蜀椒、茵芋、金牙、罔草、干地黄、地肤、蒴藿、羌活、牛膝、旋复花、硫黄、磐石、赤石脂、釜月下墨(锅灰)、麦门冬、杜仲、茯苓、秦艽、芎劳、芍药、干漆、巴戟天、狗脊、五加皮、山茱萸、干薯蓣、藜芦、鹿角、乱发、鲫鱼、苦参、菖蒲、白松脂、蔓荆子、青木香、石灰、莽草、蛇衔、薤白、鬼臼、蜈蚣、斑蝥、前胡、白芷、熟艾、柴胡、葛根、犀角、山栀子、女萎、云实、五灵脂、龙脑、龙衔藤、黄柏、水银、胡粉、连翘、桑白皮、菝楔、菟丝子。

经统计,与附子配伍的中药共种,其中植物药9O个,动物药l1个(鳖甲、乌贼骨、虎胫骨、麝香、鹿角、乱发、鲫鱼、蜈蚣、斑蝥、犀角、五灵脂),矿物药15个(龙骨、真珠、雄黄、丹砂、矾石、牡蛎、石膏、白桦石、钟乳、金牙、硫黄、磐石、赤石脂、石灰、水银)。

与附子配伍应用的辅料有:蜂蜜水、生姜汁、酒、苦酒(食醋)、井花水、米(粟黍米)、茶酒、蜡茶、猪脂(猪膏/猪油)、鸡子白(鸡蛋清)。

《肘后方》中方剂经常配伍以上辅料服用,这些辅料又称为引经药,是引药归经的俗称,就是通常所说的药引。在方剂中发挥使药的作用,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而使整个药方发挥更好作用。此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可见,在东晋时期葛洪就已经使用食物作为药引,从而使方药达到更好的治疗作用,为现代食物类药引在中医药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

6《肘后方》含附子方剂的服药方法《肘后方》含附子方剂的服用方法主要包括内服和外用。

内服的服药方法主要有口服、舌下、吸人。外用给药主要为散粉涂、煎药汁涂、膏涂、灌耳、点耳、敷面、注眦中、塞耳等。

内服剂型中口服的为:汤剂、丸剂、散剂、酒剂。舌下和吸入给药主要为散剂(如:末生附子,置管中,吹纳舌下,即差矣)。外用的剂型有:散剂、搽剂、膏剂、凝胶剂、滴耳剂、涂膜剂。

含附子的方剂以制成散剂的方剂数为最多,故散剂的服法也比较广泛,主要有:冲服(以冷水、蜜水、井华水冲服)、酒(或茶酒)服、煮散、舌下、吸人、涂抹、外敷。其中也有一散多用,可捣为散后,以鼻吸人,然后温酒送服,亦可以散粉涂抹全身,或者以舌下灌服以治疗牛马瘟疫。

例如赤散方:牡丹五分,皂荚五分,炙之,细辛、干姜、附子各三分,肉桂二分,真珠四分,踯躅四分,捣筛为散,初觉头强邑邑,便以少许内鼻中,吸之取吐,温酒服方寸匕,覆眠得汗即差。晨夜行及视病,亦宜少许,以内粉粉身佳。牛马疫,以一匕着舌下,溺灌,日三四度,甚妙也。

7附子的毒性及用法用量

现代研究表明,附子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碱,此外还含有苷类、甾醇类、无机盐类等,生物碱类既是其毒性成分,也是附子的有效成分之一。附子的乌头碱类化合物表现出明显的强心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毒性,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心脏毒性、神经毒性、胚胎毒性、肾毒性等。附子毒性极强,误食或误用均可发生严重的中毒反应,甚至死亡。中国药典规定附子剂量应在15g以内,附子临床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若需久服应间断服用,以防蓄积性中毒。

据报道,附子中所含乌头碱在乙醇中溶解度较大,且乙醇还能促进乌头碱的吸收,故附子与酒同用易发生中毒。

因此,《肘后方》中以附子入药的方剂做成酒剂,或以酒送服,可能引起中毒反应,所以《肘后方》中治病方剂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盘吸收,应该批判性的继承。

8附子中毒的解救

对于不合理应用附子引发的中毒反应,《肘后方中也记载了相应的解救方,共有以下5方。

8.1中附子、乌头毒,大豆汁、远志汁,并可解之。

8.2中射罔毒,蓝汁、大豆、猪犬血,并解之。

8.3又方,治射罔在诸肉中有毒,及漏脯毒,用贝子,末,水调半钱服,效。或食面腥毒,亦同用。

8.4孙思邈论云: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称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效更速。

8.5肉有箭毒,以蓝汁、大豆,解射罔毒。

以上解毒方剂中含有的解毒药物主要有:大豆、远志、蓝汁、猪犬血、贝子、甘草。现代研究表明,大豆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远志功效为宁心安神、祛痰开窍、解毒消肿。这些药物均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特别是甘草解毒被后世沿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的解救。

9结语综上所述,《肘后方》收载附子治疗疾病的方剂共余方,其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疾病种类丰富,其方剂所成中药剂型较多,有数十种,服用方法在传统的服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给药方法(舌下、黏膜等),以便于治疗内外科疾病,更好地发挥方药的治疗作用。同时,《肘后方还记载了附子中毒的解救方,全面地阐述了附子的临床应用和中毒解救,为应用附子治疗疾病同时防止中毒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附子虽然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毒性作用不可忽视,《肘后方》附子的记载还不够全面,没有记载附子的用法用量、炮制方法以及毒性反应,这就为后世合理应用附子及进一步探索其毒性作用留下了广阔的研究开发空间。同时也为更深入探讨和开发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晋·葛洪著.梅全喜,郝近大,冉懋雄,等译.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宋·苏颂编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吴克红,唐力英,王祝举,等.附子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

[6]陈荣昌,孙桂波,张强,等.附子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38(8):—.

[7]游陈洁,徐丽娜.中药附子的毒性反应及预防[J].湖南中医药导报,,5(10):40.

[8]陈金锋,胡斌杰,朝艳霞,等.钙对铜胁迫下大豆种子的解毒作用[J].大豆科学,,27(6):—.

[9]李达.远志与厚朴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对比及解毒机理初步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10]田圣志,赖宝林,施钧翰,等.甘草解毒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3(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gx/9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