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本草第期阿魏
反璞归真,回归自然,一起发现本草的奥秘
阿魏,作为一味化癥消积的要药,因其气味极臭,历来坊间有不少关于它“神秘来源”的传说,有说是食珍贵药材的富家小姐死后从尸体里长出来的东西,有说是生前吸食鸦片的人尸体里长出来的一种菌,更恐怖的说法是将婴孩绑于林间,被毒蜂蛰死后的尸水阴干而成......种种说法,极其神秘而恐怖,它到底是一味什么样的中药呢?
编辑|微尘
1
阿魏的药材基源考证
阿魏,在中国有药用记录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传统药物来源在各类本草书籍中多多少少都有记录。
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唐本草》记载:“阿魏生西蕃及昆仑,苗、叶、根、茎酷似白芷。捣根汁,日煎作饼者为上,截根穿曝干者为次。体性极臭。”
我国第一部海药专著《海药本草》载:阿魏“生石昆仑国,是木津液,如桃胶状。其色黑者不堪,其状黄散者为上。"《海药本草》是综合记述外来药物的专著,由五代前蜀李珣(德润)约撰于10世纪初,李珣祖籍波斯,其家以营香药为业,故有《海药本草》之撰。
《本草图经》:出西蕃及昆仑,今惟广州有之。旧说苗、叶、根极似白芷。捣根汁,日煎作饼者为上,截根穿曝干者为次。今广州出者,云是木膏液滴酿结成。二说不同。谨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阿魏木,生波斯国,呼为阿虞木,长八、九尺,皮色青黄;三月生叶,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或云取其汁和米、豆屑,合酿而成,乃与今广州所上相近耳。
《雷公炮制药性解》:“产波斯国阿虞木内之脂也。”
《玉揪药解》:“阿魏生西番昆仑地,是木汁坚凝成冰,松脂渍胶,臭恶异常。”
《本草分经》:“西番木脂熬成,今以胡蒜白伪之。”
......
现行《中国药典》-阿魏:“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FerulasinkiangensisK.M.Shen或阜康阿魏FerulafukanensisK.M.Shen的树脂。春末夏初盛花期至初果期,分次由茎上部往下斜割,收集渗出的乳状树脂,阴干。”
微尘查阅了各种本草书籍中关于阿魏的记述,并未发现与神秘传说相关的内容,而所有本草书籍均显示,阿魏只是一种植物的树脂,在古代,多从遥远的外地运来,故而比较珍贵稀有,而近几十年在新疆发现的阜康阿魏和新疆阿魏,由于过度采收、人为破坏等原因,阜康阿魏已经绝迹,新疆阿魏也濒临灭绝,成为濒危植物,阿魏就显得越发的珍贵了。
中药阿魏其实是伞形科阿魏属植物阿魏、新疆阿魏、阜康阿魏等分泌的树脂,产于伊朗、阿富汗及中亚西亚一带的沙地、荒漠。以及我国新疆伊利、阜康、西泉等地的荒漠中和带砾石的黏质山坡上或黏质土壤的冲沟边。
▲新疆阿魏标本
2
阿魏的真伪之辨
《雷公炮炙论》:凡使,多有讹伪。其有三验∶第一验,将半铢安于熟铜器中,一宿至明,沾阿魏处,白如银,永无赤色;第二验,将一铢置于五斗草自然汁中,一夜至明,如鲜血色;第三验,将一铢安于柚树上,树立干便是真。
《本草新编》:阿魏以臭者为佳,无臭气者皆假。然亦有臭者不可用,乃取蒜捣为汁而乱人者也,然我有辨真假之法,臭阿魏投之水中,半沉半浮者上也,浮者次之,沉者假物,而不堪入药也。
《中国药典》:
(1)取本品少量,加硫酸数滴使溶解,显黄棕色至红棕色,再滴加氨试液使呈碱性,置紫外光灯(nm)下观察,显亮天蓝色荧光。
(2)取本品少量,加盐酸0.5ml,煮沸,显淡黄棕色或淡紫红色,再加间苯三酚少量,颜色即变浅,继续煮沸,变为紫褐色。
(3)取本品块状者切断,在新鲜切面上滴加硝酸1滴,由草绿色渐变为黄棕色。
(4)取本品0.2g,置10ml刻度试管中,加无水乙醇至刻度,用玻棒捣碎,浸渍30分钟,滤过,取滤液0.2ml,置50ml量瓶中,加无水乙醇至刻度,摇匀。照分光亮度法(附录ⅤA)测定,在nm和波长处应有最大吸收。
取本品5~10g,照挥发油测定法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0%。
3
药性归经及功能主治
苦辛,温。
①《唐本草》:"味辛,平,无毒。"
②《海药本草》:"味辛,温。"
③《日华子本草》:"热。"
④《本草正》:"味苦辛,性热,有毒。"
入肝、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经。"
⑨《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
④《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消积,杀虫。治症瘕痞块,虫积,肉积,心腹冷痛,疟疾,痢疾。
①《唐本草》:"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
②《千金翼方》:"主一切疰恶气。"
③《海药本草》:"主心腹中冷。"
④《日华子本草》:"治传尸,破症癖,冷气,辟温,治疟,兼主霍乱心腹痛,肾气,温瘴,御一切蕈菜毒。"
⑤朱震亨:"消肉积。"
⑥《本草会编》:"解自死牛、羊、马肉诸毒。"
⑦《本草通玄》:"截疟,止痢,解毒,止臭。"
⑧《新疆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气管炎。"
▲新疆阿魏
4
复方选录
①治一切痞块症瘕,食次血气成积者:阿魏五钱,白芥子四两,白术三两,三棱、莪术各二两。后四味俱炒燥,研为细末,以阿魏热酒溶化,和入为丸,黍米大。每早晚各服二钱,白汤下。妇人病此,本方加当归、川芎、干漆,俱酒炒各-两。(《何日中手集》)
②治痞:阿魏、乳香、没药、芒硝各二两,俱研细,听用。外用大黄二两,白芥子三两,木鳖子二十一个(去壳),穿山甲、肉桂、川独活各一两五钱,乱发二两;用香油四十两,煎黑去渣,待油冷凝,入锅内,乘油冷时加水飞净细炒燥黄丹二十两,将油煎滚,用铁箸不住手搅,以黄丹黑熟,软硬得所,提起,将凝,加入阿魏、乳、没、硝四味细末在内搅匀,即成膏矣。凡贴膏药时,先用芒硝研细,随患处铺半指厚,以纸盖定,用热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时许,方贴膏药。(《何日中手集》)
③治小儿食积,腹如蜘蛛状,肚痛,小便白浊:阿魏(醋浸一宿,研如泥)半两,黄连(炒)半两,花碱(研如粉)三钱,山查肉一两,连翘一两半,半夏(皂角浸一宿)一两。上为末,炒神曲糊丸,如萝卜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医学纲目》阿魏丸)
④治气积,肉积,心腹膨满,结块疼痛,或引胁肋疼痛,或痛连背膂,不思饮食:木香(不见火)、槟榔各半两,胡椒、阿魏(用醋化开)各二钱半。上为细末,用阿魏膏子,并粟米饭,杵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时候,生姜皮汤下。(《济生方》阿魏丸)
⑤治疟疾:胭脂、阿魏各一大豆许,同研。以大蒜肉研和为膏,用大核桃一枚,劈开去仁,取一片以药膏子填在核内。疟发时,用药核桃覆在手虎口上,男左女右,令药着肉,以绯帛系定,经宿乃去。(《圣济总录》扼虎膏)
⑥消一切癖块积聚:归尾四钱、鳖甲八钱、巴豆四钱(研)、黄连四钱、三棱四钱、莪术四钱、山甲一两二钱、筋余一钱。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净丹八两,熬膏。再用硼砂四钱、硇砂四钱、阿魏六钱(炒,研)、麝香二钱、人参四钱、三七四钱、山羊血四钱、肉桂四钱。以上八味,研细,入膏,火化,搅匀。稍冷,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狗皮摊。用皮硝水热洗皮肤,令透,拭干,生姜(切)搽数十次,贴膏。一切癖块积聚,轻者一贴,重者两贴,全消。渐贴渐小,膏渐离皮,未消之处,则膏粘不脱。(忌一切发病诸物,惟猪、犬、鸭、凫、有鳞河鱼、菘、韮、米、面不忌。其余海味、鸡、羊、黄瓜,凡有宿根之物,皆忌。若无鳞鱼、天鹅肉、母猪、荞麦、马齿苋,则忌之终身。犯之,病根立发。若癖块重发,则不可救矣。)(《四圣心源》化坚膏)
▲新疆阿魏药材饮片
5
宜忌
脾胃虚弱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疏》:"脾胃虚弱之人,虽有痞块坚积,不可轻用。"
②《医林纂要》:"多服耗气昏目。"
③《本草求真》:"胃虚食少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遂致夺食泄泻,因而羸瘦怯弱。"
温馨提示:中药用药需辨证,本文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具体用药请咨询当地专业中医师。
版权说明:本文部份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字编辑排版为原创,部份专业知识引用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等专业书籍。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