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天台天台有个人拍了许多老司师

尊崇手艺

胡明刚/文陈舟宝/摄

老友舟宝先生自浙江天台老家特意赴京,携来山中竹笋和农家年糕,还带上一本厚重的有关乡村手艺探秘的书稿,让我提提意见。他说,这本书稿整整做了九年。自然而然的,我成为它名副其实的首位读者。此前我曾编辑过一个国家级乡村文化杂志,读过他写的一些单篇文章,而今全面系统地阅读图文并茂的书稿,我的心不由自主地震颤起来。

对舟宝先生全身心投入著述此书的实际行动,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佩服敬仰,就像他一直尊崇民间手艺一样。

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江南蓑衣》,寄寓着一位脱离蓑衣的清寒穿行到北方城市谋生的江南游子心中无依的漂泊感。少年时的我穿着蓑衣戴着箬帽潜行山野和烟雨中,富有典雅高古的诗意;而今我为了谋生,不得不与相依为命的蓑衣阔别经年,厕身古都,行色匆匆,江南蓑衣在梦幻一般文字中留下缥缈的印记。而舟宝先生的书稿,不但让我看到久违的江南蓑衣,还看到真正制作蓑衣的乡村手艺人,还原了一些棕榈片串缀成江南农家雨具的真实流程。渐渐明晰的江南蓑衣再度唤醒尘封经年的记忆,领会到乡间旧日的温馨,激发出我心中淡淡的感伤。

我是一个以文字写作谋生的手艺人,我的工作就像穿制一领江南蓑衣一样。文字就是我心目中的江南蓑衣,一直是我尊崇的图腾。我对我的工作无时无刻不心生敬畏,而舟宝先生对所有的手艺人,对手艺制作的成品,对自己的劳动,同样如此。

手艺人以手艺谋生,绝不掉以轻心、粗制滥造,自然是品质优异至上。蓑衣箬帽,刀斧锯凿,锄头犁耙,屋宇灶台,桌椅板凳,眠床被帐,衣衫鞋履,碗坛壶罐,都是让舟宝先生凝视而沉思不已的。手艺在手,十指连心,每个器物,因为手艺劳作而充满性情与灵机,最贴近每个人的血脉和呼吸与内心。它们被祖祖辈辈留存了下来,维系着一代代人的情感生活。手艺制作乃是安身立命之本,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人间真正的生趣。对那些渐渐老去的乡间手艺人,哪个人不心怀敬畏呢?他们之中,就有我们的父老乡亲。在这本书中,我读出舟宝先生对乡土手艺由衷的尊崇。在这本书里,每一件手艺制品,都是神圣的,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图腾!

舟宝先生写作这本书,不但是对民间手艺人的感恩,也是对滋养他的生命和手艺的一方水土的戴德。一直在乡村生活的他受到手艺的熏陶,体会到手艺人生活的艰辛和真挚的情感,聆听他们内心的故事和歌吟。为延续乡村童年手艺的情感记忆,年逾古稀的乡村教师舟宝先生,自退休之后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致力于乡村手艺的田野调查,逐一跟踪拍摄采访手艺人,记录其故事,浸淫其情感,重现其技艺,终于写成这本真正属于他的乡土人文之书,这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写作就是手艺,而写手艺的手艺,更是真正独一无二的尊贵的手艺啊!

舟宝先生的家在天台平桥镇。在他的记忆中,当年周围村庄的许多人都出去做手艺,有些村甚至成了手艺专业村。他如是分析,乡村手艺人都是农民,学手艺可以养家糊口,就是为了谋生,摆脱清寒的命运。身处落后闭塞的乡村,有智慧、见地和理想的农民不甘寂寞清寒消磨青春生命,为了使生活变得更加滋润一些,出门学手艺成了别无选择的选择,就像现在青年人进城打工一样。在“文革”时,乡村手艺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连根切割,但手艺人依然苦学不辍,乐在其中,即使受批挨斗也在所不惜。其实,农业学大寨总需要农具的,农具总需要手艺人制作的,手艺人也是支持农业啊。

只要农业在,做农具的手艺人就有用武之地,他们的权利是无法被剥夺的。对每个手艺人来说,要非常熟练地掌握技能,得心应手,炉火纯青,达到艺神合一的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技艺高超的手艺人是值得大众敬重的。手艺人殚精竭虑,打拼在社会生活的底层,饱受难以言说的清苦,但有着对行业的尊崇之心,真诚、勤奋、踏实、认真、细致、坚忍,把手艺中的那种哲学智慧,运用挥洒得淋漓尽致。许多密不可传的绝活秘辛,得一一细细地琢磨、领会、顿悟,花上数年、数十年乃至一生的光阴。

性灵手艺本融一体,方成圆满完美境界。

舟宝先生知道并体会到,许多乡间手艺人在工作中,一直贯穿着“执事敬”的准则,这也是他所钦敬的手艺精神、工匠精神吧。

手艺人就是工匠,他们本身的劳作就是匠人活儿。现在,许多手艺成了国家级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书中,舟宝先生带我们认识了许多手艺传承人,他们是民间的工匠,无论是建屋、盘灶、做砖瓦的,还是搭水碓、构水车、拗竹排、做犁耙、箍木桶的,无论做篾簟、盘蒸笼、扼竹椅、串蓑衣、编箬帽的,还是做陶土甑、掼砖瓦、打镴、敲铜、打铁的,都是舟宝先生所说的老司(师)、“老司(师)头”,手艺匠人冠以一“老”字,何等尊崇。天地君亲师,被称为老司(师)头的手艺师傅,总是让人心生敬畏。

在杭州,我与老木匠陈于扬先生同住,他的木老司工龄已有40年,是标准乡村手艺人。他对我说,别看每一根竹木,都是天地精气造化而成的,就像人一样,有各自的禀赋灵性;即使是金银铜铁锡,也各有光泽、软硬、粗细,轻重,就像各人的性格。手艺制作应该是顺性的成就。在舟宝先生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一匹待染的棉布,一卷待织的苎麻丝,一根待削的木料,一件待烧窑的土坯,都有天生的禀性,当它被制成蓝印花布蚊帐,或搭成屋架和打成家具,或烧成坛罐器皿的时候,它们得到了尊崇,立即神采焕然了!手艺制作能化平常之材为神奇之物,实际上,是对造化自然的天理规则的一种尊崇!

舟宝先生所尊崇而弘扬的,就是一种真正而玄妙的工匠精神。但是在现代化科技和市场的冲击下,这种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却在渐渐地分崩离析和悄然的消逝之中。

好几次,我在乡间小镇的老街走过,听到弹棉花的咚咚声和打铁的当当声,急遽忽又舒缓,轻柔而有力度,就像一首动人的音乐,深深沉迷,流连忘返。木匠举起锤子敲打凿子,挥着斧头削着木料,身心尤其投入沉潜,他与打铁和弹棉花的人一样,整个身心都深蕴于敲击声里。我觉得他们就像音乐家,棉花弓就成了吉他,铁锤就成了鼓槌,生活劳作本身的悠扬而优雅,乃是潜移默化的艺术境界,予人予己以无尚的安详幸福与快乐。但是,没走出几十米,那些手艺人,那些工匠的敲击声,却被电脑芯片发出的乒乒乓乓的游戏声淹没了。

现代机械电子科技把手艺的命彻底地革掉了。繁华的城市里,再也找不到舟宝先生书中的那些手艺人,也见不到真正的匠人活儿。灯红酒绿的喧嚣街衢,早已剥夺了手艺人应有的生存空间。而广袤的乡村,因为城镇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年轻人纷纷进入城市,真正种田的人寥寥无几,村庄早已成了空巢。留守其中的“部队”,再也无力扛起犁耙,穿起蓑衣,戴起竹笠,佩着柴刀,上山下田了。手艺人没了去处,或改弦易辙,或垂垂老暮。绝活儿手艺成了真正的“绝活儿”,虽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真正能传承给后人的又有庶几?

我在京城生活了许多年,想找个真正手工做的木桌凳,总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即使找到,也大多是用螺丝拧的,而不是榫卯结合的。没搬动几次,螺丝掉了,木桌凳也散架了,找不到匹配的螺丝,只好忍痛弃用了。竹椅子更难找,见到的都是塑料椅,一坐上去啪的一声碎成了数片。木桶更是没有,除非到潘家园去,可那些都是收藏品,价格不菲。大家用的是塑料盆,不出几个月也就裂了,随手一扔,造成多大的白色污染!我想如果手工做的,取材于自然生长的竹木,用坏了修一下再用,它们不是一次性垃圾产品,甚至用上好几代,都成了“陈(沉)舟宝”了!

于是舟宝先生取了一个笔名——打捞沉船,开始用图文方式打捞手艺中的“陈舟宝”。听他说正在写这本书,我就向他介绍CCTV的纪录片《留住手艺》,同时还推荐日本学者盐野米松的同名书籍——一本薄薄的巴掌那么大的小册子。在盐野米松写的书中,做畚箕的人全日本找不出几个。听说在台湾做蓑衣的手艺人不出6位。在家乡天台山区,会做畚箕竹篮的农民不计其数,但做竹簟板箩竹椅的手艺人找不出一两个。不过,在舟宝先生老家的下秧田村,就有一个在宁波串蓑衣的老者,他做的蓑衣每件能卖上上千块钱。除了装点茶室酒吧外,据说是一些城市青年装酷,穿着蓑衣开着摩托车在路上飞奔,像蝙蝠侠一样,没想到蓑衣竟这么的时尚!

盐野米松花了30年的时间,足迹遍及日本本土和中国等多个国家,寻找手艺人进行采访,并记录其工艺流程,堪称日本的人中第一,但他采访过的许多手艺人,早已辞世多年。舟宝先生初做这本书,并不知道盐野米松何许人也,但他与盐野米松一样,有一个共识,一个同感,当代乡土手艺人越来越少,几同凤毛麟角,如果不及时记录采访,手艺就没了,就永远地消失了。他写这本书,做的是抢救的工作,不但是抢救工艺,更多的是抢救乡土的记忆。或许有人说他大痴,但他乐意,自己出钱出力,花时间,花精力,拍摄采访,写作修改,编辑成书,联系出版,延绵9年,何其不易。

我觉得,当舟宝先生捧着散发着油墨香的样书时,他肯定会感到轻松潇洒,脸上漾满微笑,有着一种别样的成就感。我说他是一个积极自觉的乡土文化工作者,他做这本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他的最大期望就是把曾经辉煌的乡土工艺留存下来,不但留给人一种情感上的记忆,并且通过图像文字把工艺制作过程要点细致而有条理地一一清晰地记录下来,人们可以此为教材,进行手工艺的再制作,手艺至少不至于失传。中国古书中曾出现的一些绝美的手艺器物,如公输班的木鸢,本是最早的载人飞机,诸葛孔明的木牛流马,本是最早的自动车辆,因为制作手艺技术失传了,那些成品毁了之后,再也不能复原,人们只能在缥缈的文字和传说中回味想象了,说起来,也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而目前最大的遗憾,无非是中国大陆百姓,不论士农工商,都沉浸在高速增长的GDP上,最大程度地牟取经济利益,甚至达到丧心病狂的地步。人们对乡土工艺、民间遗存甚少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tp/2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