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蘑
产地;中国东部地区,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功效;榛蘑,别名:蜜环菌、蜜色环蕈、蜜蘑、栎蘑、根索蕈、根腐蕈
榛蘑是白蘑科食用真菌。野生榛蘑是中国东北特有的山珍之一,是极少数不能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之一。
榛蘑味道鲜美,榛蘑炖小鸡是东北人招待贵客的不可缺少的传统佳肴。榛蘑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经
常食用可加强肌体免疫力,益智开心,益气不饥,延年轻身等作用。
榛蘑呈伞形,淡土黄色,老后棕褐色。盖顶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老熟后近光滑,盖的边缘有放射状排列的条纹
。撕开菌盖可见蘑肉白色。菌柄细长,圆柱形,基部稍粗,柄多弯,高5~13厘米,有纵条纹,内部松软至空心。
食用方法;在食用上可荤素同用,炖鸡最为理想,榛蘑炖鸡的具体方法:
1.原料:(1).主料:干榛蘑50克,母鸡1只(约重克)。(2).调料:料酒、精盐、味精、酱油、葱段
、姜片;
2.制法:(1).将榛蘑用水泡发,去杂洗净撕片。将鸡宰杀,去毛、内脏、洗净,放入沸水锅焯一下捞出,洗去
血污。(2).锅内放入光鸡和适量水,武火烧沸,撇去浮沫,加入料酒、精盐、味精、酱油、葱姜,改为文火炖至鸡将熟,加入棒蘑炖至鸡肉熟烂,出锅即成。
食疗作用;榛蘑性味甘、寒;
具有清目、利肺、益肠胃、祛风活络,强筋壮骨的功效;
常食可以预防视力失常,对眼炎、夜盲、皮肤干燥、粘膜失去分泌能力、羊痫风、腰腿疼痛、佝倭病和某些呼吸道
、消化道感染的疾病有一定疗效。
营养分析;榛蘑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钾、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元素,味道鲜美、滑嫩爽口。
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尤其适合用眼过度、眼炎、夜盲症、皮肤干燥、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粘膜失去分泌能力、羊痫风、腰腿疼
痛、佝倭病、免疫低下、癌症、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病的患者食用。
历史文化;榛蘑为真菌植物门真菌蜜环菌的子实体。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被人们所认知但仍然无法人工培育的野生菌
类,堪称名副其实的“山珍”,被人们称为“东北第四宝”。榛蘑滑嫩爽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一些发达国家列
为一类食品。榛蘑呈伞形,淡土黄色,老后棕褐色。榛蘑7~8月生长在针阔叶树的干基部、代根、倒木及埋在土中的枝
条上。一般多生在浅山区的榛柴岗上,故而得名“榛蘑”。
松子
产地,黑龙江
描述 明朝李时珍对松子的药用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海松子,释名新罗松子,气味甘小无
毒;主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五脏、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肥五脏,散诸风、湿肠胃,
久服身轻,延年不老。”可食用,可做糖果、糕点辅料,还可代植物油食用。松子油,除可食用外,还是干漆、皮革工
业的重要原料。松子皮可制造染料、活性炭等。总之,松子是林区经济价值很高的一宝。我国是出口松子仁的主要国家
,东三省是红松子的主产区。
食用;松子以炒食、煮食为主,不论年老年少,皆可食用。
食疗价值;1.祛病强身,促进生长发育松子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油酸等,这些类脂是人体多种组织
细胞 的组成成分,也是脑髓和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多食松子能够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病后身体恢复。 2
,软化血管,防病延年松子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大量矿物质如钙、铁、磷等,一方面能够增强血管弹性, 维
护毛细血管的正常状态,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另一方面,能给机体组织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强壮筋骨,消除
疲劳,对老年人保健有极大的益处。 3.润肤泽颜,乌发美容松仁富含油脂和多种营养物质,有显著的辟谷充饥作
用,能够滋润五脏,补益气血,充 养肌增,乌发白肤,养颜驻容,保持健康形态,是良好的美容食品。 4.
润肠通便松仁富含脂肪油(约74%),主要为油
功效;松子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常食松子,可以强身健体,特别对老年体弱、腰痛、便秘、眩晕、小儿生长发
育迟缓均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滋补健身的作用。治疗燥咳、吐血、便秘等病。《日华子本草》载“逐风痹寒气,虚
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玉楸药解》载“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可见常食松子
能延年、美容。凡脾虚便溏、肾亏遗精、湿痰甚者均不宜多食。
历史;药经记载 中国食用松子约始见载于汉代。 《汉武内传》已有食用松柏产物的记载。其后,文献经常能够
找到食松子延年益寿的记载。
如《海药本草》谓“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本草经疏》谓其“味甘补血,血气充足,则五脏自润,发白不饥
。仙人服食,多饵此物,故能延年,轻身不老”。 据《打牲乌拉志典全书》记载,清宫曾将松子列为御膳食品。
《日华子本草》载“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 《玉楸药解》载“润肺止咳,滑
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可见常食松于能延年、美容。
唐·王贞白。《述松》:“远谷呈才干,何由人栋梁。岁寒虚胜竹,功绩不如桑。秋露落松子,春深况嫩黄。虽蒙匠者
顾,樵采日难防。” 唐·李山甫。《松》:“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育共众材分。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
里闻。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平生相爱应相识,谁道修篁胜此君。”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按王安石字说云:松柏为百木之长。松犹公也,柏犹伯也。故松从公,柏从白。”
蕨菜
产地;黑龙江
简介,黑龙江蕨菜黑龙江蕨菜在海拔~米的高山地带都有分布,多与杂草混生。5月中旬开始出土,5月下旬到6
初月上旬即可采收。
食用方法;1、凉拌蕨菜:鲜蕨菜克,配以精盐、味精、酱油、醋、白糖、麻油制成。具有清热、滑肠、降气、化痰
的功效。对于食隔、气隔、肠风热毒等病症有一定疗效。蕨菜性寒不宜多食。 2、脆皮蕨菜卷:鲜蕨菜克,鸡
脯肉25克,虾仁25克,鲜蘑菇25克,面包渣克,鸡蛋4只,配以精盐、味精、葱花、姜末、湿淀粉、花椒油、麻油
豆油制成。具有健脾胃、润肺化痰的功能。可用于虚痨嬴瘦、胃呆食少、体卷、肠风热毒、咳嗽有痰等病症。常人食之
可补髓添精,强健体魄。 3、蕨菜炒肉丝:鲜蕨菜克,猪克,配以精盐、味精、酱油、葱花、姜末制成。
适用于肠风热毒体虚瘦弱、咳嗽、便秘等症状。 4、肉丝豆干蕨菜:鲜蕨菜克,熟猪肉丝50克,豆腐干50克,配
以精盐、味精、酱油、麻油制成。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和胃补肾的功效。适用于肠风热毒、瘦弱干咳、脾胃虚的
腹胀、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等病症。 注意:新鲜的根茎中,含多量的锦马素,秋后更多,连续食用,易中毒。
食疗作用;蕨菜性味甘寒,具有清热、健胃、滑肠、降气、驱风、化痰等功效 可治食隔、气隔、肠风热毒等症。
营养价值;蕨菜
营养丰富,每克蕨菜嫩叶含胡萝卜素1.04毫克;维生素B20.13毫克,维生素C27毫克;每克干品含蛋白质6.6克,
脂肪0.9克,糖54.2克,粗纤维25.5克,维生素C3毫克,维生素E0.53毫克,维生素PP2.7毫克,钾31.8毫克,钙1.9毫克
,镁3.39毫克,磷5.16毫克,铁微克,锰35微克,锌61微克,铜25微克。 1.蕨菜素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用于发热不退、肠风热毒、湿疹、疮疡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杀菌清炎之功效。 2.下气降压。
蕨菜的某些有效成分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粗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具有下气通便的作用。 3.蕨菜能清肠排毒
民间常用蕨菜治疗泄泻痢疾及小便淋漓不通,有一定效果 4.蕨菜可制成粉皮、粉长代粮充饥,有补脾益气
强健机体,增强抗病能力 5.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蕨菜还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日本中
部山区调查过吃蕨菜和食道癌的关系,发现在那里的居民中,吃蕨菜使得男性的食道癌发生率增加了2.1倍,而女性则
增加了3.7倍。在英国的北威尔士地区,胃癌发生率一直很高。年进行过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也显示幼年时代吃
蕨菜会增加后来胃癌发生的风险。)
历史;1.食用蕨菜始见载于《诗经》:“陟坡南山,言采其蕨。”古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蕨薇于首阳山的故事
,所以后世以采蕨薇作为清高隐逸的象征。 2.《尔雅·翼》载:“蕨生如小儿拳,紫色而肥。”唐代诗人白居
易有“蕨菜已作小儿拳”之句,宋朝诗人黄庭坚也有诗曰:“嫩芽初长小儿拳。”此皆指蕨菜。蕨菜产区,群众一般把
蕨菜俗呼为“拳头菜”、“拳芽菜”或“佛手菜”,“佛手鱼翅”由此而名,实即“蕨菜鱼翅” 3.蕨菜为山珍
,入馔历史极其悠久。《诗经·召南》:“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唐朝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商朝末年,孤
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灭蕨菜
后发誓不食周粟,采蕨、薇以充饥,最后都饿死在首阳中。西汉初年,有“四皓”之称的甪里先生、夏黄公、东园公和
绮里季,志行高浩,寿长德劭,因逃避秦乱,携妻将子,隐居今陕西境内的商山,采蕨而食。汉高祖刘邦听说后,非常
敬仰,遂下诏请他们下山做官,但他们拒不应诏,继续过其清贫的隐居生活。故商山一带至今称蕨莱为“商芝”。“商
山芝”或“紫芝”。《本草拾遗》又载:“四皓食芝而寿”,是说这四隐士食蕨而长寿。“四皓”所写的《商之歌》
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充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优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由此可见,蕨菜有延年益寿的食疗功效
4.伯夷兄弟和四皓隐士食蕨的方法,尚有待考证。据《齐民要术》记载,后魏年间,甘肃天水人吃蕨菜的方法是,二月间采集,制成干菜,放到秋冬时食用。李时珍《本草纲目
》记载,明人吃蕨菜的方法是,采取嫩茎,用灰汤煮去粘液,晒干当菜吃。清人则是用滚水泡软,择去根叶及粗梗,选
取极嫩部分,用鸡汤煨熟而食。当代,蕨菜可煮,可烧,可煨,可炖,可炒,烹制方法甚多,菜肴品种不胜枚举。
黄花菜
产地,黑龙江
简介;黄花菜又名金针菜,原名叫萱草,古称“忘忧”。黄花菜是人们喜吃的一种
传统蔬菜。因其花瓣肥厚,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食之清香、鲜嫩,爽滑同木耳、草菇,营
养价值高,被视作“席上珍品
食疗价值;黄花菜中所含各种维生素、蛋白质、糖分和矿物质,比蕃茄、甘兰还多,此外,它的花、叶、根均可入药。
医学上认为黄花味甘、性凉,具有利尿、通乳、平肝止血、消食等作用。夏日来临,正是黄花菜生长旺季,新鲜的
黄花菜大批上市,美食一族可以尽情享用了。但是,吃黄花菜一定要注意不要中毒!黄花菜的菜心含有一种叫“秋
水仙碱”的物质,人食用以后,会在体内氧化为“二秋水仙碱”,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对于人体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有
强刺激作用,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据知,成人误食未经处理过的鲜黄花菜克以上即可引起中毒!食用黄花
菜中毒的症状为:头疼、头晕、恶心、呕吐、腹疼、腹胀、腹泻,严重者还伴有发冷、发热,四肢麻木等症状,须立即
送医院治疗。那么,怎样正确的食用黄花菜呢?首先,新鲜的黄花菜要摘去花芯,然后用沸水烫过,捞出,再放入
凉水中浸泡,即可有效祛除有毒物质,可以放心大胆的食用了
功效;黄花菜性平、味甘、微苦,归肝、脾、肾经;有清热利尿,解毒消肿,止血除烦,宽胸膈,养血平肝,利水通乳
,利咽宽胸,清利湿热,发奶等功效;主治眩晕耳鸣、心悸烦闷、小便赤涩、水肿、痔疮便血等病症。
历史;黄花原产欧亚,我国也是原产地之一。
宋明以后,中国海员出航必携金针、木耳以代蔬菜;黄花菜还是出口商品,大量销往印度等国,印巴人民常用其养生。
湘、浙、苏、陇为四大产区,湖南祁东、江苏泗阳、甘肃庆阳、山西大同三地所产的黄花质量最好
黑木耳
产地;黑龙江(木耳中口感最好的光木耳主产区位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上一带。
其中又以黑龙江的牡丹江地区、河南伏牛山区卢氏县等为最大产地和黑木耳种植基地。牡丹江东宁县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是目前国内最大品种最齐全的东北黑木耳批发大市场,河南卢氏县为最大野生黑木耳产地。 牡丹江地区地区处长白山上东北部的张广才岭,以及老爷岭锅盔山脉的交汇地带。该地区林业资源丰富,气温和湿度条件最适宜黑木耳等多种真菌类名贵食用菌的生长。 除此以外,云贵两广的云岭和横断山区也是重要的黑木耳产区。还有秦岭巴山、伏牛山神农架大别山、武夷山等地也出产优质的黑木耳。)
简介;木耳生长于栎、杨、榕、槐等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单生或群生。真菌学分类属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国内有9个种,黑龙江拥有现有的全部8个品种,云南现有7个种、河南卢氏县有一种。野生黑木耳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林区、秦巴山脉、伏牛山脉等。湖北房县、随州、四川青川、云南文山、红河、保山、德宏、丽江、大理、西双版纳、曲靖等地州市和河南省卢氏县是中国木耳的生产区。
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可食、可药、可补,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久食不厌,有“素中之荤”之美誉,世界上被称之为
“中餐中的黑色瑰宝”。而黑木耳培植方法,在世界农艺、园艺、菌艺史上,都堪称一绝
食疗功效;黑木耳子实体胶质,成圆盘形,耳形不规则形,直径3-12厘米。新鲜时软,干后成角质。口感细嫩,风味特殊,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著名食用菌。干黑木耳含糖类、蛋白质10.6克、脂肪0.2克、热量焦、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发木耳蛋白质极低,百克含1.5克。有益气、充饥、轻身强智、止血止痛、补血活血等功效。富含多糖胶体,良好的清滑作用,是矿山工人、纺织工人的重要保健食品。还具有一定的抗癌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功能。
功效;补气养血;润肺止咳;抗凝血;降压;抗癌;运血。
食疗作用;木耳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 具有益气、润肺、补脑、轻身、凉血、止血、涩肠、活血、强志、
养容等功效。 主治气虚或血热所致腹泻、崩漏、尿血、齿龈疼痛、脱肛、便血等病症
历史黑木耳又名木耳、木蛾、树鸡、木机、云耳等,系营养丰富的天然食用菌,又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和出口商品。
我国人民采食利用黑木耳的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73年,戴圣者《礼记》就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杨”的记载,芝杯就是指菇、耳。公元6世纪30年代,后魏末期的农学家贾思祝在《齐民要术》这部古农学专著中,也曾介绍有关黑木耳的
烹调食用方法。唐朝苏恭所撰《唐本草注》就有“桑槐储榆柳,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荤尔”的记载,可见黑木耳作为常见烹调原料的历史甚远。历代医学书中对黑木耳的药效也有详细的记载,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性甘干,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并有治疗痔疮、血痢下血等作用。
”我国医学历来认为黑木耳有滋润强壮,清肺益气,补血活血,镇静止痛等功效,是中医用来治疗腰腿疼痛,手足抽筋,木等病症的常用配方药物。因此,黑木耳因其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价值深受人们喜爱。云和在战国时属越国,唐、宋以来统隶于丽水,系括西(丽水西部)古乡也。明景泰三年(公元)兵部侍郎孙原贞以去县僻远难治,奏折丽水之浮云、元和二乡置县,兼取二乡名尾字,称云和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