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时·见zoomer▲日本漆器瓷器是中国的文化名片,歪果仁把中国称为China(小写意为瓷器),而漆器和中国的China一样,被认为是日本工艺品的代名词。日本的漆器工艺技巧娴熟、风格独特,每一个日本家庭都有至少10个以上的漆器托盘,日本每年的漆碗成交量更是在一千万以上,以至于大家都认为漆器起源于日本,甚至日本的英文小写japan就是漆器的意思。▲日本漆器然鹅,漆器的原料——大漆,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是拥有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商周到明清,漆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至今没有一种合成涂料能在坚硬度、耐久性等主要性能方面超过它,是世界公认的“涂料之王”。▲大漆手工书签▲林文峰作品
大漆屏风1-大漆采集-匠人对大漆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爱它的光彩照人,爱它独一无二的璀璨、爱它的经久不衰的生命感,却又“恨”它取材繁琐、条件严苛。▲蚌壳取漆一棵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生漆,颗漆树采集一公斤生漆,并有着严格的割漆制度和方法,八年以上的漆树才可以产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漆树死亡,“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就是对割漆工作的真实写照。漆农通常需要在三伏天最热的时候踏进树林寻找漆树,用蚌壳V字或一字割开树皮,将蚌壳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采集的漆液汇入木桶后,用油纸密封保存,采集的过程中几秒钟就要换一次蚌壳,也不能在同一颗漆树上过度割取,每棵只能割几刀,否则会导致漆树“过劳死”。▲漆农采集大漆刚产出的大漆会在与空气接触后逐步变色,颜色转变依次为:乳白→浅黄→金黄→赤黄→血红→紫红→黑褐或纯黑▲流了大概两个小时的漆液,漆液已经从乳白变成栗壳色▲大漆的颜色随着采集时间、存放环境不同,颜色也会深浅不一2-漆器制作环节-这样精细的采集流程还只是造就漆器夺目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漆器制作,才是冗长繁琐的的过程:选木胚–涂生漆–刮灰–裱布–刮灰、打磨–涂生漆–打磨-镶嵌艺术材料–彰髹xiū–贴金箔–上色漆-反复上漆、打磨、阴干–推光–揩清▲匠人林文峰在打磨作品简单地概括,就是无数遍的上漆、打磨、上漆、打磨…且每个步骤都需要靠手工完成,根据每件物品需要的效果,上不同层数、不同厚度的漆,阴干后还要再上漆填平,再阴干磨平。▲匠人林文峰在为作品上漆做漆的还不单单只是流程冗杂,许多人还需要克服过敏这一道大难关。生漆属于天然漆,无毒,但含有一种名为漆酚的东西,过敏者皮肤接触会立即引起红肿、痒痛,如果这几个月熬不过去,就连入门也入不了。(此处配图过于可怕大家自行想象)过敏现象只存在于制作过程中,成品漆器不仅天然无害,而且有抗癌功效,但很多人宁可去忍受化学漆甲醛、苯酚等终身伤害性的有毒气体,也不愿意忍受天然大漆的漆毒所引发的大漆过敏,奇痒难忍。这道难关也筛选掉了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让漆器显得更来之不易。▲大漆是天然植物漆,对人体无害这样的流程下来,每件漆器耗时巨长,小如手镯、茶器,都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大件家具或古琴制作更是长达数年。一件漆器,上漆道数少则十几道,多则上百道,还要经过上千次的摩擦,千磨万彩毫不夸张。▲日本匠人阪本雅彥在为漆碗上漆▲日本匠人阪本雅彥在为漆器进行描金有限的产量、各种繁冗复杂的流程,让“偷懒”的手艺人不得不探索更多可替代品。古人找到了桐油,桐油比大漆更容易获得,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古人常常在漆中掺入桐油,一为稀释、二为增加光泽度。油和漆混合,取长补短,物尽其用,油漆(paint)一词就是这么产生的。▲传统油纸伞表面就是涂桐油防水如今人们已经将化学涂料也归入油漆这一名下,“油漆”也慢慢变成化学涂料的代名词,不过,在今天的日本目前还是只有大桼才能称之为“桼”,其他的化学合成物的统称为“涂料”,在日本的广告宣传中若是把化学涂料称为桼则是被认为不诚信的行为。后来人们还使用腰果漆、精致漆、合成漆等化学漆来替代大漆的使用。在家具的大千世界里,人工合成漆五光十色、色彩丰富,但在无毒、耐久、抗酸碱等方面,人工漆是不敌大漆的。▲匠人林文峰作品
大漆腕枕化学漆和大漆在手感和视觉上就有不同,一般来说传统擦漆的家具有温润如玉的感觉,化学漆则相对较假,也会有一定的味道。从工艺上讲,擦漆工艺所产生的效果是一般现代化学漆所无法比拟的。▲匠人林文峰作品
大漆胭脂盒漆中之王的大漆,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瑰宝,几千年来它广泛地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漆描金的传统家具今天依然盛开在古典家具的百花园中。▲漆画的底漆也是使用大漆大漆是有生命感的,刚完成的作品如同婴儿,在岁月中不断成长,而每一层的漆也都有不同的“醒”的状态,开了,是大漆存恤时光造就的温润美感。▲漆器一种天然深沉美也正是这一特性,使得漆器作品历久弥新,始终焕发出永不衰变的艺术魅力,把悠久辉煌的中华文明记载下来、传承下去。END
*本文中部分文字资料及数据参考均借鉴自网络
*本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