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年9月9日星期三晴气温23-35℃
大黄
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吴普》曰:大黄一名黄良,一名火参,一名肤如,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为中将军,或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花生,生黄赤叶,四四相当,黄茎高三尺许,三月华黄,五月实黑,三月采根,根有黄汁,切,阴干。
《名医》曰:一名黄良,生河西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案《广雅》云:黄良大黄也。
去年在杭州植物园拍的药用大黄,那时候正是花季。
1〔弘景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杲曰〕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
2.〔普曰〕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卷生黄赤,其叶四四相当,茎高三尺许。三月花黄,五月实黑,八月采根。根有黄汁,切片阴干。〔恭曰〕叶、子、茎并似羊蹄,但茎高六七尺而脆,味酸堪生啖,叶粗长而厚。根细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长二尺。其性湿润而易蛀坏,火干乃佳。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煿之,一日微燥,以绳穿眼干。〔藏器曰〕凡用当分别之。若取和及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苦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者,当取河西锦文者。〔颂曰〕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时珍曰〕宋祁《益州方物图》言蜀大山中多有之,赤茎大叶,根巨若碗,药市以大者为枕,紫地锦文也。
3〔颂曰〕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治疥瘙甚效。初生苗叶,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抽条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采实,阴干。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文。亦呼为土大黄。〔时珍曰〕苏说即老羊蹄根也。因其似大黄,故谓之羊蹄大黄,实非一类。又一种酸模,乃山大黄也。状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谓土大黄或指此,非羊蹄也。
根
4〔雷敩曰〕凡使细切。以文如水旋斑紧重者,锉片蒸之,从巳至未,晒干,又洒腊水蒸之,从未至亥,如此凡七次。晒干,却洒淡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必如乌膏样,乃晒干用。〔藏器曰〕凡用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承曰〕大黄采时,皆以火石煿干货卖,更无生者,用之亦不须更多炮炙蒸煮。
5苦,寒。无毒。〔别录曰〕大寒。〔普曰〕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当之:大寒。〔元素曰〕味苦气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用之须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杲曰〕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如物在高巅,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则遗至高之邪热,是以愈后或目赤,或喉痹,或头肿,或膈上热疾生也。〔时珍曰〕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其性苦寒,能伤元气、耗阴血故也。〔之才曰〕黄芩为之使,无所畏。〔权曰〕忌冷水,恶干漆。
6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经》。
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别录》。通女子经候,利水肿,利大小肠,贴热肿毒,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甄权》。
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温瘴热疟。《大明》。
泻诸实热不通,除下焦湿热,消宿食,泻心下痞满。《元素》。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时珍》。
7〔之才曰〕得芍药、黄芩、牡蛎、细辛、茯苓,疗惊恚怒,心下悸气。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疗女子血闭。〔宗奭曰〕张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心气既不足,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当不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热,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惟在量其虚实而已。
〔时珍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 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实泻脾也。《素问》云,太阴所至为痞满,又云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是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乃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仲景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矣。
〔成无己曰〕热淫所胜,以苦泄之。大黄之苦,以荡涤瘀热,下燥结而泄胃强。
〔颂曰〕《本草》称大黄推陈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积滞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用处尤多。古人用毒药攻病,必随人之虚实寒热而处置,非一切轻用也。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姚僧坦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曰: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瘥理。帝从之,遂愈。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其偶中,便谓此方神奇;其差误,则不言用药之失,可不戒哉?
1.吐血衄血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三升,煮一升,热服取利。张仲景《金匮玉函》。
2.吐血刺痛:川大黄一两,为散。每服一钱,以生地黄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沸,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3.腰脚风气作痛。大黄二两,切如棋子,和少酥炒干,勿令焦,捣筛。每用二钱,空心以水三大合,入姜三片,煎十余沸,取汤调服,当下冷脓恶物,即痛止。崔元亮《海上方》。
4.一切壅滞:《经验方》:治风热积壅,化痰涎,治痞闷消食,化气导血。用大黄四两,牵牛子半炒半生四两,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白汤下,并不损人。如要微利,加一二十丸。《卫生宝鉴》用皂荚熬膏和丸,名坠痰丸,又名全真丸。金宣宗服之有验,赐名保安丸。
5.痰为百病:滚痰丸:治痰为百病,惟水泻、胎前产后不可服用。大黄酒浸,蒸熟切晒,八两,生黄芩八两,沉香半两,青礞石二两,以焰硝二两,同入砂罐固济,煅红研末二两。上各取末,以水和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六十丸,缓病七八十丸,急病一百二十丸,温水吞下,即卧勿动。候药逐上焦痰滞。次日先下糟粕,次下痰涎,未下再服。王隐君岁合四十余斤,愈疾数万也。《养生主论》。
6.心腹诸疾:三物备急丸:治心腹诸疾,卒暴百病。用大黄、巴豆、干姜各一两,捣筛,蜜和捣一千杵,丸小豆大,每服三丸。凡中客卒忤,心腹胀满,痛如锥刀,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或酒服之,或灌之。未知更服三丸,腹中鸣转,当吐下便愈。若口已噤者,折齿灌之,入喉即瘥。此乃仲景方,司空裴秀改为散用,不及丸也。《图经本草》。
7.腹中痞块:大黄十两为散。醋三升,蜜两匙和煎,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吐利为度。《外台秘要》。
8.久患积聚二便不利,上抢心,腹胀满,害食。大黄、白芍各二两,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汤下四十丸,日三,以知为度。《千金方》。
9.脾癖疳积不拘大人小儿。锦纹大黄三两为末,醋一盏,沙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瓦上,日晒夜露三日,再研。用舶上硫黄一两,形如琥珀者,官粉一两,同研匀。十岁以下小儿半钱,大人一钱半,米饮下。忌一切生冷、鱼肉,只食白粥半月。如一服不愈,半月之后再服。若不忌口,不如勿服。《圣济总录》。
10.小儿无辜闪癖瘰疬,或头干黄耸,或乍痢乍瘥,诸状多者,大黄煎主之。大黄九两锦纹新实者,若微朽即不中用。削去皮,捣筛为散。以好米醋三升,和置瓦碗中,于大铛内浮汤上,炭火慢煮,候至成膏,可丸,乃贮器中。三岁儿一服七丸,梧子大,日再服,以下出青赤脓为度。若不下,或下少,稍稍加丸。若下多,又须减之。病重者七八剂方尽根。大人亦可用之。此药惟下宿脓,不令儿利也。须禁食毒物,乳母亦禁之。一加木香一两半。《崔知悌方》。
11.小儿诸热:大黄煨熟、黄芩各一两,为末,炼蜜丸麻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蜜汤下。加黄连,名三黄丸。《钱氏小儿方》。
12.赤白浊淋:好大黄为末。每服六分,以鸡子一个,破顶入药,搅匀蒸熟,空心食之。不过三服愈。《简便方》。
13.相火秘结大黄末一两,牵牛头末半两,每服三钱。有厥冷者,酒服;无厥冷,五心烦,蜜汤服。刘河间《保命集》。
诸痢初起:大黄煨熟、当归各二三钱,壮人各一两,水煎服,取利。或加槟榔。《集简方》。
14.热痢里急:大黄一两,浸酒半日,煎服取利。《集简方》。
15.忽喘闷绝不能语言,涎流吐逆,牙齿动摇,气出转大,绝而复苏,名伤寒并热霍乱。大黄、人参各半两,水二盏,煎一盏,热服,可安。《危氏得效方》。
16.食已即吐胸中有火也。大黄一两,甘草二钱半,水一升,煮半升,温服。仲景《金匮玉函方》。
17.妇人血癖作痛。大黄一两,酒二升,煮十沸,顿服取利。《千金翼》。
18.产后血块:大黄末一两,头醋半升,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温醋化下,良久当下。《千金方》。
19.干血气痛:锦纹大黄酒浸晒干四两,为末,好醋一升,熬成膏,丸芡子大。卧时酒化一丸服,大便利一二行,红漏自下,乃调经仙药也。或加香附。《董氏集验方》。
20.妇人嫁痛小户肿痛也。大黄一两,酒一升,煮一沸,顿服。《千金方》。
21.男子偏坠作痛。大黄末和醋涂之,干则易。《梅师方》。
22.湿热眩晕不可当者。酒炒大黄为末,茶清服二钱,急则治其标也。《丹溪纂要》。
23.小儿脑热常欲闭目。大黄一分,水三合,浸一夜。一岁儿服半合,余者涂顶上,干即再上。姚和众《至宝方》。
24.暴赤目痛:四物汤加大黄,酒煎服之。《传信适用方》。
25.胃火牙痛口含冰水一口,以纸捻蘸大黄末,随左右?鼻,立止。《儒门事亲》。
26.风热牙痛:紫金散:治风热积壅,一切牙痛,去口气,大有奇效。好大黄瓶内烧存性,为末,早晚揩牙,漱去。都下一家专货此药,两宫常以数千赎之,其门如市也。《千金家藏方》。
27.风虫牙痛龈常出血,渐至崩落,口臭,极效。大黄米泔浸软、生地黄各旋切一片,合定贴上,一夜即愈,未愈再贴。忌说话,恐引入风。《本事方》。
28.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擦之吐涎。《圣惠方》。
29.鼻中生疮:生大黄、杏仁捣匀,猪脂和涂。又方:生大黄、黄连各一钱,麝香少许,为末,生油调搽。《圣惠方》。
30.伤损瘀血《三因方》:鸡鸣散:治从高坠下,木石压伤,及一切伤损,血瘀凝积,痛不可忍,并以此药推陈致新。大黄酒蒸一两,杏仁去皮尖三七粒。细研,酒一碗,煎六分,鸡鸣时服。至晓取下瘀血,即愈。《和剂方》治跌压瘀血在内胀满。大黄、当归等分,炒研。每服四钱,温酒服,取下恶物愈。
31打扑伤痕瘀血滚注,或作潮热者。大黄末,姜汁调涂。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濒湖集简方》。
金疮烦痛:大便不利。大黄、黄芩等分,为末,蜜丸。先食水下十丸,日三服。《千金方》。
32.冻疮破烂:大黄末,水调涂之。《卫生宝鉴》。
33.汤火伤灼:庄浪大黄生研,蜜调涂之。不惟止痛,又且灭瘢。此乃金山寺神人所传方。洪迈《夷坚志》。
34.灸疮飞蝶因艾灸讫,火痂便退,疮内鲜肉片飞如蝶形而去,痛不可忍,是火毒也。大黄、朴硝各半两,为末,水服取利即愈。张杲《医说》。
35.火丹赤肿遍身者。大黄磨水,频刷之。《急救方》。
36.肿毒初起:大黄、五倍子、黄柏等分,为末。新汲水调涂,日四五次。《简便方》。
37.痈肿焮热作痛。大黄末,醋调涂之。燥即易,不过数易即退,甚验神方也。《肘后方》。
叁薄荷090922:06
叁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