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髹饰技艺的存续演进规律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208/4769966.html

作者

李志伟上海理工大学整理

刘帅

本文已获原作者授权发布

工艺之美是审美心理的映射,富奢的生活刺激了精巧技艺不断发展。艺术的技术实现离不开工具的开发,刻镂、填嵌的技法也随着审美同步变化,生漆加工、漆色调制、胎体制作的技艺发展使得漆器胎体材质的种类不断丰富、器皿实用性增强、漆器的艺术风格各异。

漆器种类不断丰富,不同朝代的漆器既有繁缛厚重的礼器,也有巧适的日用器。从祭祀礼器、贵族的奢华器具、军事装备、平民的日用,到把玩件和装饰用,功能不断丰富。

一、“质色”向“简”

所谓“质色”是漆器胎体和颜色,《髹饰录》中言“质为阴,文为阳”,光素漆器无“文”者为“阴”。“文”在器上也分“阴阳”,高起为“阳”,低凹为“阴”。《髹饰录解说》质色第三说,单一颜色胎体即所谓光素胎,“质”是胎体材料和漆的综合。

1.1盛食器的变化

碗、碟、盘是常用的盛食器,从造型看,随着加工工具的演进,盛食器的边沿、足,大小、纹样逐步发生着变化(表1.1-1)。总体呈现了两个趋势,胎体更坚固,重量减小;漆愈厚、色渐淳。

表1.1-1盛食漆器的变化

1.1.“质”——薄、坚

明代黄成在其专著《髹饰录》一书中论及漆器的法理时,强调“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明人杨明注曰:“质乃器之骨肉,不可不坚实也”,从古至今胎材日渐丰富。

漆器胎体加工技艺,整体趋势是材尽其能,由厚变薄,质量变轻,愈加坚固耐久。多种材料复合制作胎体,由整块材料镟、斫制,演进为依靠榫卯模块化拼装,便于精细加工和分工合作,审美体验更丰富,装饰增强,实用不减。(图1.1.)。

图1.1.漆器胎体材料逐渐多样加工技术逐步成熟

(来源:笔者绘)

1.1.3“色”——淳、蕴

“色”是指漆色的纯度和分类。生漆颜料有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在生漆中最早使用的多是天然无机颜料”。矿物质颜料磨制的越精细,置入精制漆后,两者充分调和,颜色着色力,色度等就越强。随着漆酚氧化的过程,漆色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漆器“朱漆菊瓣形盘”“朱漆菊瓣形碗”(乾隆时期),经无损X射线萤光能谱元素组成分析,发现两件漆器红漆为朱砂(HgS),无机元素成分几乎完全一致,杂质很少。生漆精炼技术推进了髹的技艺的发展。

在胎体渐薄的趋势下,漆层厚度反增加,漆器从表面粘贴贝壳到螺钿嵌入、磨显、点螺,从金银扣到金银平脱、百宝嵌,雕漆的剔犀、剔红、剔黑,款彩,填嵌技艺发展无不和漆层厚度变化相关。

朱漆戗金、黑器描金、戗金彩漆,这些技法的“地”和“纹”夸利其色,形成对比。含光蕴藉的美漆,彰化缤纷的雕填,是两种审美趣味,在不同时代始终并行(图1.1.3)。

图1.1.3生漆精炼推进了髹的技艺(来源:笔者绘)

二、“雕嵌”渐“繁”

“雕嵌”渐“繁”,是指雕漆、戗刻、填嵌等技艺,随着生漆精炼、胎体加工和冶金技术发展,“雕嵌”呈现的视觉效果多样和华丽,工匠们追求“异工同效”的妙趣,镶嵌会采用不同的新材料。

.1雕漆的变化

雕漆是通过将色漆在器胎表面反复髹涂百遍达到一定厚度,然后在上面雕刻的一种技法(表.1-1)。“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雕漆在宋元时期已经成熟,宋、元、明、清雕漆呈现不同特色,整体趋势是漆层增厚,色漆纯度变高,纹饰精巧细腻,到清代更加繁缛(图.1)。

表.1-1雕漆漆器的变化

图.1雕漆的变化(来源:笔者绘)

.螺钿和平脱

“螺钿”就是把贝壳镶嵌于漆器或木器等器物的装饰技法。人类从自然光的反射中发现了螺钿这种材料,并应用于装饰。漆层渐厚,方可嵌螺。考古证实螺钿工艺始于西周,西周多种漆器上均发现了装饰用螺钿(螺钿“纹”用,非偶然制作),可认为螺钿镶嵌时已为工艺。螺钿和金银平脱这两项工艺联系紧密(籍此,表.-1中将金银平脱、银扣、螺钿器放在一起说明)。金银平脱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由商代的金银箔贴花技术发展而来。唐朝对外交往中吸收了新的技法,金银平脱漆器得以亮相。

表.-螺钿和平脱漆器的变化

螺钿片厚薄趋势。《髹饰录》言“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南宋——元,螺片厚约0.3毫米,清中期不足0.1毫米,漆器胎体变薄,镶嵌物变薄,漆层渐厚,“两薄一厚”相辅相成是也。胎体不仅变薄、轻,器容积大小变化更加自如。螺钿不仅变薄了,且螺钿颜色更加丰富,雕刻更加精美,起初使用的是淡水珍珠蚌壳,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夜光蝾螺”在宋元时期更加广泛使用,能够创造出五色纷缊的效果。

螺钿“地”的类型中,树脂地比较特别,小林公治认为日本藏唐代螺钿铜镜背后使用的黑色填充料多数为天然树脂(虫胶)(图.)。

图.螺钿“地”的类型(来源:笔者绘)三、技艺的突破点3.1铁工具的使用

漆器工艺涉及制胎、髹漆、漆层款刻等多种技法,工具、材料也有差异,漆刷、刻刀皆需定制。木胎加工用的几种技法:挖木制、斫木制、卷木制、镟木制,需采用硬器加工。

商代漆器胎体以木胎为主、但已经有皮胎器物出现。在木胎漆器中,已经出现了车镟的工具制作木胎,“观察木纹,可知此碗是用边材板加工而成,器形规整,碗底弧度自然,里外表面光滑,推测其制作方法系作用机械旋转辅以手工修整,类似陶器的轮制法。尖唇,敛口,壁和底较厚”。镟制选取硬质的金属物才能快速的加工,使用铁质工具无疑会提升木器的加工水平。

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冶铁业受到各个诸侯国重视,“生铁柔化、炼钢、淬火”等新工艺诞生,“北起辽宁,南到湖南,东起山东半岛,西到四川、陕西,解放以后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器出土”。战国初期已经有了铁制农具,但还未替代木、石、蚌。战国中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铁制农具和用牛拉犁带来了农业革命。战国中期以后铁制生产工具已在出国普遍推广,这促进了木工工艺的进步,使漆器骨胎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也是楚国的漆器工艺在战国时期迅速发展的一个原因。战国晚期,历史文献记载楚国以制造锋利的铁器闻名。秦汉时期盐铁业官营,集中大量人口,进行集中化生产,汉代设置49处铁官。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冶铁过程,《冶铁图》图中刻绘了“炉橐”(悬挂于梁上的大型椭圆形皮囊,起到鼓风机的作用)。古人以此技术掌握了炼铁所需要高温,提高了铁产量和质量,铁制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替代传统的青铜工具而取得主导地位,使得大面积耕种农田和开垦森林地区成为可能,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尖锐的工具和劳动力。铁工具使得镟制木胎和漆器表面刻镂成为方便的操作,“制器用铁”是漆器胎体制作技术的重大进步。

3.冶金业的发展

古时候的矿业是真正的手工工业,铁、铜、锡、铅、锌、银、金、汞这些矿物的开发莫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采矿业的发展和军事需求有关,尤其是在西汉时期,王朝面临北部、西部族裔的侵袭,军事手工业发达,沿黄河流域密布了“要邑”。西汉漕运继承了秦时期的基础,作为抗击边境匈奴的重要堡垒,这些“要邑”基本上也是铁器冶炼基地。

冶金技术的发展,使胎加工变得便利,可镟制、透雕、制作榫卯,进行锥画和锥刻;更多贵金属如铜、金、银、锡等用于胎体制作,金银产量提高,逐渐成为贵族用器的主要纹饰雕填材料(图3.)。

图3.金银在漆器髹饰中的应用(来源:笔者绘)3.3胎体材料的变化

胎骨是漆器造型的基础,胎或骨的结构决定了漆器的功能,木、青铜、陶、竹、卷木、瓷、夹苎、皮,这些不同的胎体现了古代金属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和制器工具的进步。漆和灰调制,可成漆灰胎。

麻在漆器胎体方面的应用,也是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夹纻胎和纻胎的应用。使用麻和漆混合、封胎,防止水气进入,使得漆胎更加坚固。纻胎技艺使得脱胎技术盛行,这种技术应用于佛像的制作(图3.3-1)。巨大的佛像因为是空心,轻了很多,并且能够参与佛事游行。“两汉时代兴盛,在漆器铭文中写作‘夹紵’。晋朝的戴逵已善于模脱体态复杂的夹纻造像,隋唐十分流行。”脱胎技术使得漆的造型能力大大提升,成为漆塑基本的技艺之一。

图3.3-1干漆夹苎彩绘阿弥陀佛坐像(来源: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总结

漆器技艺发展有如下规律,从髹涂到嵌饰,漆的髹涂厚度在器物表面逐渐增加,刻镂刀法日渐丰富,纹样内容世俗化,雕填、嵌饰物更加华贵。器始用木胎或陶胎,皆因石制工具加工木料方便,泥土用手塑形方便。随着胎体材料的丰富,麻、模技术应用于漆器制作,方便批量制作,脱胎漆器愈加精致、轻便、坚实耐用(图4.1)。

图4.1漆器技艺的几个突破点(来源:笔者绘)

漆器技艺的特殊是因为生漆材料的特质,在漆工艺发展过程中,漆除了使器物防腐、耐磨、坚固、耐用以外,髹漆层可用沾、点、戗、雕、填、嵌等技法,做出精美绝伦的华贵器物,以至于这项技艺的装饰能力极强,长期为上层文化青睐。

原文刊载于《中国艺术》00年第6期

由于篇幅限制未列出本文的参考文献

如需查看原文请前往知网下载

-END-

合作媒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xc/82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