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和希
漆艺浅析
扬州剔红
FHXART
烟花三月,未下扬州
却可品一品盛世“剔红”
刀刀刻刻,灿若人间四月天
剔红(剔犀)
漆器工艺的一种,即雕红漆。
明·曹昭《格古要论·剔红》:“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硃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漆器﹞有剔红、填漆两种。”
明·曹昭《格古要论·古犀毗》:“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为贵。”
“只见剔犀官桌上,列着几十样大菜,几十样小菜,都是珍馐美味。”
历史
扬州漆艺始于战国,兴盛于秦汉,鼎盛于明清,已有两千四百多年历史。早在秦汉时期,扬州彩绘和镶嵌漆器制作工艺就有很高的水平。
扬州北郊天山汉墓,北京老山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扬州漆器的早期作品;唐代扬州漆艺还被鉴真大师传播至日本;到明清时代,扬州成为全国的漆器制作中心,盛极一时。是整个漆器文化中不可缺失的文化瑰宝。
剔红工艺作为漆器的特殊技艺,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美术欣赏价值,深受收藏家的喜爱。“剔”又称为雕,故剔红亦称为红雕漆,雕红漆是集髹饰、绘画与雕刻为一体的技艺。
明代黄成《髹饰录?坤集》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可见此法始于唐,成熟于宋元时代,明清时代大兴。
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见朱红在古代的尊贵地位。对红色有着特别情感的国人,喜红色给人带来的喜庆、鲜艳之感,因而剔红漆器典雅华美,艳而不妖,成为漆器中的经典。
珍贵的非遗技艺
在透明的生漆原料中加入朱砂。这便就是传统剔红用的朱红漆。剔红的颜色以正红、深红、浅红三种为主,色泽光亮滋润为上。
剔红技法常以木灰、竹或金属为胎骨,在胎体上髹红漆十层至百层,达到一定厚度,漆面处于半干状态,在漆面勾勒纹饰图案。在漆膜处于不沾刀的情况下用雕刻刀进行刻、刺、片、铲、钩等手法剔除多余的漆料,形成远近高低,形状鲜活的浮雕图案。
元代时期髹漆的漆层较薄,后来逐渐漆层多至百层。剔红制作步骤一般分为设计、制胎、髹漆、雕刻、烘干、推磨、抛光、烫蜡等多重步骤。
剔红技法难度在于红漆层晾干程度难以操控,红漆晾干之后易裂、脆,力度控制不好,容易出现起皮脱落甚至会出现小块漆层脱落。
再有,红漆如果烘的略“湿”就会出现粘着刻刀的情况,不但影响后期雕刻,对已雕刻好的图案也会有一定损坏。所以要想做好一件剔红器具,在髹红漆这个程度上得做到不沾不硬的状态,并且快速雕刻好纹饰,难度不言而喻。
雕刻更是一项要求有非常深厚功力的技法,需要匠人具有很高的审美和雕刻功底。剔红漆器工艺一般以锦纹为底,花纹微起,典雅富丽,不留空白。
整个髹漆过程复杂,每一层漆面均等自然晾干,打磨后方可进行第二次髹漆,以此循环往复上百次。
王世襄在《锦灰堆》中说到:“清朝雕漆至乾隆而大盛,刀工锋棱毕露,更加追求精工纤巧…器物品种增多,并向大件发展,盘碗盒匣之外,还有屏风,宝座。”
剔红漆器深受中国文人的影响,集诗、书、画、印为一体,雕刻完成后精心打磨,不留刀痕。一件好的剔红漆器作品,是多种技法联合完成的,是令人叹为观止,巧夺天工的造物。
三月
Happyending
Hi
四月
白居易在四月之末初夏之初登临高山古寺偶遇春景,作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们在三月之末四月之初带你领略大漆芳菲…烟花三月,不下扬州,品一品盛世剔红。
锦官红金银丝花镶嵌雕漆挂锁
福和希官方客服号FHXART
非
遗
大
漆
福和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