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白马寺的白马
是《西游记》蹄儿朝西的白龙马,
哈哈,好吧,我原谅你们,
因为茉莉初到洛阳时也有过同样的想法。
其实从时间上看,
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多年呢。
无论你是不是佛教徒,
来到寺里都会被它庄严肃穆的气氛变得虔诚。
无论世俗如何,
这里一如净土,未沾染些许商业气息。
香烟环绕,佛音绕梁,
请与这座承载千年日月,揽尽万里浮云的古寺
静静相约吧!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
洛龙区白马寺镇内。
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
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
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
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缘起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和东汉使者,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
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钟楼
鼓楼
白马寺到了北魏、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佛诵,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
到了明代,寺内有口大铁钟,重约余斤,钟声特别洪亮。据传这口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紧接着远在25里外洛阳城钟楼上的钟也响了,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白马钟声,洛阳西应”,的佳话。因此,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天王殿
天王殿为白马寺第一殿,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中央佛龛内是元代夹纻干漆的弥勒佛像
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
白马寺天王殿中央内供奉的这尊便是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的欢喜弥勒佛。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夹纻干漆”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然后用麻、丝、棕等缠裹,再涂漆,如此反复裹涂,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彩绘描金,最后把泥胎取空,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脱空像”。
在古代,好的“夹纻干漆”造像,价值比铜做的像高过十倍。?此种造像重量轻,造型美,色泽艳,耐高温,耐酸碱,且防腐防潮,结实坚固。这种工艺在宋代已经失传。
元代夹纻干漆佛像,据说传世有二十五件,一件在北京,其余二十四件在白马寺,即大雄殿内三世佛、韦陀、韦力、十八罗汉,加上天王殿内的大肚弥勒。这些都是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拨来的。
两侧是清代泥塑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
四大天王为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
神像通常分列在净土宗禅宗佛寺的第一重殿两侧,
因此又称天王殿。
四大天王分别为:
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护持东胜神洲;
南方增长天王,持剑,护持南赡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持蛇或赤龙,护持西牛贺洲;
北方多闻天王,持伞,护持北俱芦洲。
四大天王以各自所持法器不同分别表示
“风、调、雨、顺。”
后面供奉是塑像使用的清代泥塑韦驮天将
韦陀菩萨是佛祖和佛法的护法神,也护修行佛法的众生,寺庙供奉韦陀意为护寺安僧。
白马寺的韦陀天将一副英俊威武的将军模样。他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降魔去妖,威风凛凛。
天王殿中所塑的韦陀,一般具有两种站立的姿态:一个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而立;表示此地是“十方丛林”,可由全国各地的寺庙竞选主持。
一个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表示此地是“子孙丛林”,主持由本寺的弟子继承。
大佛殿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为单檐歇山式,长22.6米,宽16.3米,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
内供一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二供养人,观音菩萨等塑像,均为明代泥塑雕像。
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供奉释迦牟尼佛、摩诃迦叶、阿难,三尊佛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
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
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0多斤。
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
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座观音”。
佛教说,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心地善良。只要呼唤他的名号,即可寻声往救。在中国,人们称他为“观音娘娘”、“观音大士”,通常多为女性形象。
大雄殿
大雄殿是白马寺的主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宇。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记载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寺庙主殿一般叫“大雄宝殿”,因为白马寺的早晚课都在大佛殿,少了僧,所以叫大雄殿。
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沅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重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佛龛内有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
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型制、风格大体相同。?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
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大雄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夹纻干漆”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
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
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
按佛教法说,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做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
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却是许愿最灵验的殿。
清凉台
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白马寺的最后一个大殿毗卢殿就在清凉台内,一组庭院式建筑。两位高僧一直在清凉台修行直到去世,在白马寺山门内东西两侧分别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以示纪念。
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在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
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琇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琇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塔、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清凉台前这个古朴的券洞,其券石和山门门洞券石型制相同,也多可有工匠姓名。?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
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
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称“真言宗”)所供奉的最高的神。?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有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唯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禅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为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国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
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以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级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大殿前东侧这通《洛京白马寺释教源流碑记》,因碑石仿宋代苏易简“断文碑”的格式,故称为清代的“断文碑”。?在毗卢阁殿壁及东西两侧摄摩腾、竺法兰殿壁之上,嵌有许多古代诗文画的刻石。明代《王诤诗》刻石,由王诤赋诗并书丹,其草书飘逸洒脱,独具风采,是白马寺现存优秀的书法艺术品之一。它和宋代苏易简的“断文碑”、宋代景遵《摩腾入汉灵异记》碑、传元代赵孟頫书写之碑、清代如琇“断文碑”,被人们共誉为白马寺“书法五佳”。
大殿外这两株高大的古柏为明代种植,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另有凌霄攀援其上,每年夏季,凌霄花开,似无数花“钟”悬挂枝头,橙花绿叶,十分好看,“凌霄古柏”成为游人最喜爱的美景之一。?
殿门前,是一处放生池,也叫福寿池。如果拿一枚硬币轻轻放入,池水可以托起硬币。据说,浮于水面可添福,沉下可以增寿,大家不妨一试。?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以及释源美术馆,里面有各个国家赠与白马寺的佛教礼品,白马寺的发展史,以及历届的主持。
止于语茶舍
止语:指清净身口意三业。俗话叫“闭口禅”,这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修行。
美术馆后面有间“止于语茶舍”,是让香客免费喝茶,休息的地方。环境禅意优雅,自助免费茶水,陈列的书籍可以阅读也可以结缘带走。但只有一个要求,那便是“止语”。在这里不言却胜于言,“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最终得永恒的和平心境。
白马寺国际佛殿苑
这里建设了有泰国风格、缅甸风格和印度风格的佛堂佛塔!让你不出河南就能领略异国风情文化!
齐云塔
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
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米处,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狄仁杰墓
应为狄仁杰的衣冠冢,墓前今存碑石两方,较大的石方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个字,重立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
近几年,考古工作者认为此墓为唐代武周时期被封为“梁国公”的白马寺住持薛怀义墓,他死于城内,“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史料确凿记载薛怀义是埋在白马寺的,但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只待考古学家们还原历史的真相吧!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
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
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
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
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
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
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
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
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
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