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火气煎熬,则为干血”
干血为瘀血凝滞不散,久停未解而成。
干血成因众多,饮食不节,忧愁不解,房事产伤均可导致。但绝非一朝一夕,一日两日成,乃日积月累自身调节失衡逐渐形成。血行于经隧,赖于气化推动;离经之瘀血,亦赖气化之力方可消散。血停成瘀,气滞生热,瘀血凝滞,为火气所熏,则成干血。
因其居经隧脏腑之外,与正常气化隔绝,常表现出慢性、顽固、药物难及的特点。现代医学中不少恶性肿瘤皆属此列。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不少条文、方剂与干血有关
干血着于脐下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大黄二两桃仁二两?虫十二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此方名汤,用时则以药制丸,酒煎取汤,极富深意,引人深思。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温经汤吴茱萸三两当归,芎?,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阿胶,牡丹(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此方疏活于厥阴之位,散润有序、补泻并施,极具伤寒厥阴病制方特色。配伍药量暗含玄机,例如以三两吴茱萸,伍以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折合现代剂量约为吴茱萸45g,半夏45g,麦冬g,辛散凉润并用,为开寒解凝配伍之经典。日常有医者用吴茱萸而畏其辛燥,用麦冬则畏其冰凉,用量保守而难得良效。药对其症,配伍得当,煎服得法,笔者临床习用,以吴茱萸15-30g而未见其热,麦冬15-60g而未显其凉,查阅文献亦有量更大者;需强调量大绝不是目的,但开门夺将之药,除选药对症之外,量对症亦十分重要。
半产漏下,干血停着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旋覆花汤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此方亦名肝着汤,其中新绛所指药物具有争议多以红花茜草等药替代。
干血成痨。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大黄?虫丸大黄十分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小豆丸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此条文所述之症,为干血久停成痨之症,多属于疾病发展后期。干血与气化隔绝,寻常行血之品难以到达其位更无法动摇其根,故伍用大量虫类啮血之物以消磨蚀散。虽表现极虚之症,但治疗不可用补。当须祛除干血以生新血。此所谓因实致虚当治其实。此外,方中干地黄之用法,尤具启发,用治瘀血诸症时值得参考。
洄岺中医是一场聆听众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