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干漆 >> 干漆主治 >> 行走在神都

行走在神都

外伤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6185459.html

旅行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而旅行对于每一个人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我心里,在这荒凉偏僻的星系中,在我们这短短的一生中,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中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就是最大的意义。

热爱旅行的我,看了许多介绍我的家乡——洛阳的文字,却始终没有找到一篇自己特别喜欢的,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自己写一篇。

小时候,生活在洛阳,并没有发现它的独特之处,长了后,离开了家,只偶尔回家,反而能更清晰的感受到洛阳的变化。

我从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此生必去的地方,我觉得每一个人只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看自己想看的风景,听自己想听的歌就够了。

所以,这篇文章,我不是按照“必打卡”去写的,我希望把我对洛阳的理解告诉你,你用心去听,然后,跟随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要去的地方,自由地行走在神都大地上。

由于,本文内容较多,为了各位更好的阅读,我做了一个思维导图。

人文景观

洛阳八大景

洛阳民间流传的八大景:

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泉朝游、铜驼暮雨。

自唐宋以来,不少文人墨客、衣冠人物,或讴歌作画,吟诗赋文;或营建园林别墅,家于洛阳,留连其中,为这里的风物胜迹,留下很多风雅遗事、美丽传说。

随着时间的流逝,洛阳八大景中的一部分风景,已经不复存在,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的是现在依然能够看到的洛阳八大景的部分。

龙门山色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修香山寺记》节选

洛阳南郊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名“伊阙”,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

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

伊阙两岸分别是龙门山和香山。

龙门山上便是著名的龙门石窟,香山上是白园──白居易葬于此地,这便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的原因。

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龙门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

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石窟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石窟在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

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另有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卢舍那

宾阳三洞剪刀手阿弥陀佛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龙门石窟碑刻题记余品,有古碑林之称。

代表作:“龙门二十品”、龙门双璧(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宋真宗《龙门铭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

夜游龙门

我们小时候,龙门石窟只有白天可以游玩,近来,龙门石窟推出了夜游龙门,据小伙伴们说,别有一番趣味,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一下。

香山

香山,又称龙门东山,属嵩山山脉,因盛产香葛而得名,西滨伊水河,东接万安山。

白园

白居易逝世后葬地龙门之东山,白居易墓地称白园。

白园,坐落在龙门东山的琵琶峰上,是一座依山傍水、秀色宜人的小巧园地,占地40亩。

分为青谷、墓体、诗廊三区,系根据诗人性格、唐代风采和得体于自然的原则设计建造的纪念性园林建筑。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年),唐垂拱三年(公元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

天授元年(公元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蒋宋别墅

香山寺内有一栋二层建筑叫蒋宋别墅,当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来此避暑,并召开军事会议。

沿着西侧登山石阶逐级而上,台阶很陡,登台需要耗费很大体力,登上别墅前的平台,向西隔伊河就是西山石窟,其南侧为东山石窟,别墅周边风光旖旎,格外幽静。

马寺钟声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

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西天取经的故事。

三年后,汉使同印度高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汉明帝亲自迎接。

第二年,在洛阳西雍门外建起了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白马寺。从此,在东土大地、洛河之滨、天子脚下,便有了中国最早的佛寺。

《西游记》便是根据这段历史改编而来。

白马寺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见证,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

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

白马寺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

白马寺景区包含3大部分:白马寺、齐云院、国际佛殿区。

大雄宝殿是全寺主殿,其他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毗卢阁等。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常有研习的僧人漫步寺院,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狄仁杰墓

神探狄仁杰的墓在白马寺正门不远处,如果有兴趣,可以一起游览。

金谷春晴

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

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修筑了金谷别墅,即称“金谷园”。

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

石崇用绢绸子针,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

邙山晚眺

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它像一条长龙蜿蜒横卧洛阳之北,东西横旦数百里,海拔约米,如同洛阳的天然屏障。

自古有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邙山墓葬群是世界最大的墓葬群,有十万座墓葬,其中包括近百个帝王。

白居易有诗道:“北邙冢墓高嵯峨”。

王建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邙山晚眺”是指站在平逢山上眺望洛阳。

平逢山南下为古王城,东阜为翠云峰,其上树木森森,苍翠如云.故名翠云峰。

武则天曾在上边修建了一座金碧辉煌的避暑宫。

洛浦秋风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

那时的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特别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更是充满诗情画意。

早在三国时,曹子建说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他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洛神赋》。

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曾徘徊洛宾,不忍离去。

如今,政府沿堤新建的洛浦公园.更是独具匠心,远胜古人,成为全市人民休闲游览胜地。

隋唐遗址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公元年隋炀帝即位,次年迁都洛阳,同时下令在原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营建都城,不到两年时间,一座华丽的城池拔地而起,史书记载它“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武则天时期,对这座城池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修建了明堂、天堂等一系列高层建筑,使宫城的气势更加恢弘壮观。

当时的城池周长约27公里,设有8座城门,由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神都城)、含嘉仓城、东城和上阳宫组成。

东北部和南部是市民们的居住区,对宫城形成拱卫之势。

城池采用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天上有什么,地上就有什么。

天帝居住在天上的紫微垣,贵为天帝之子(天子)的皇帝居住的宫城就叫做紫微城(又名紫微宫),天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是太微垣,人间朝廷所在的皇城就被称为太微城。

唐之后的五代时期,隋唐时建造的洛阳城仍然是各个短命王朝的都城。

到了北宋,都城迁往开封(即东京),但洛阳作为西京,依然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一把大火把这座繁华了年之久的都城焚为废墟,从此洛阳便逐渐沦落,从国际大都市沦为一个地方小城。

什么是洛阳七天建筑?

在隋唐时期,“君权神授”的思想已经是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心目中,皇帝即真龙天子,一举一动都会事关国体。

因而,在营建国都的时候,都会将皇帝的命运与天上的星星结合在一块。

天上的星星对古代人来说,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情。

天上的星星尚且如此,更别说地上营建国都了,因此,古代的建筑大师在营建国都的时候,都会想方设法的跟天上的星星搭上话,特别是武则天掌握李唐权柄改朝换代后,在她的授意下,“七天建筑”也就应运而生。

隋唐“七天建筑”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的七座建筑,分别对应的是天上的七个星座,从北到南依次为:

天堂、天宫(明堂)、天门(应天门)、天枢、天津(天津桥)、天街、天阙(伊阙)。

大遗址保护工程

年,国家把隋唐洛阳城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年,国家启动了大遗址保护工程,隋唐洛阳城与国内其它36处大遗址一起,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保护对象。

乘大遗址保护的东风,从年开始,洛阳市陆续开启了隋唐洛阳城遗址中标志性古建筑的恢复工程,先后复建了定鼎门、明堂、天堂、应天门、九州池等地标建筑。

其余的七天建筑也在陆续复建中,如果你对古建筑相关文化感兴趣,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七天建筑去游览。

复建后的七天建筑分别是:

天堂

天堂又称通天塔、通天浮屠、功德堂,在电影《神探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武则天用于登基的通天浮屠的原型就是天堂。

天堂二字大有来历,天有“至高无上”之意,而堂则为高大的房子。

因而,“天堂”意为至高无上之堂,将女皇的九五至尊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

天宫

天宫又称明堂,即明政之堂,与天堂一起构成了明堂天堂风景区。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明堂赋》中赞美道:“穹崇明堂,倚天开兮”明堂是唐朝和武周时期的紫薇城正殿,寓意“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

明堂对应的正是天上心宿星座,也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

天门

应天门原名则天门,为避武则天名讳改为现名。应天门位于紫微城正南门,是唐朝政治中心和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

由于应天门所在紫微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怨念,前后沿用余年,是我国使用朝代最多、居住皇帝最多的皇宫被称为“万宫之宫”。

因而,应天门的格局也深刻的影响到了明清紫荆城的建设。倘若将应天门与故宫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午门的设计与应天门极为相似。

近年来,应天门已经成为洛阳的标志性建筑,年央视秋晚以及今年河南元宵节奇妙夜唐宫小姐姐都到这里打卡,让应天门被全国人民熟悉。

天枢

天枢对应的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天枢星,后因武则天修建天枢而闻名。

其实,在武则天时代,不仅武则天自己修建天枢,而且其他各国也为武则天修建。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为武则天修建天枢,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现象,而且也是向大唐王朝示好的一种手段。

在诸多天枢柱中,以武则天最为壮观,全称为“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位居世界三大纪功柱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博物馆前修建的观光塔,正是参考借鉴了天枢柱。

天津

天津桥与直辖市天津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始建于隋朝的石桥,主要是为了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

到了唐朝后,将天津桥地段分作三部分,即天津桥居中,黄道桥居北,星津桥居南。

盛唐时期,天津桥两岸商业活动极为发达,李白更是为天津桥写下“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的诗句,就是盛唐时期天津桥两岸繁华景象的体现。

据说,负责复建天津的团队是来自我们同济大学的桥梁小哥哥们,希望他们早日复建天津,让我们重新体验,洛阳八大景中的“天津晓月”的静谧。

天街

天街最开始指的是隋代洛阳定鼎门大街,后来宇文凯设计洛阳城的时候,取天街星宿为街道名。

《史记·天官书》记载,昴、毕两星宿之间的区域即为天街,也是日、月、五星出入的重要通道。

说起天街,就不得不提一下樱花。

天街旁边种植了大量樱花,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樱花大道。公元年,隋炀帝开创了万国来朝的景象。

次年,日本国遣隋使将樱花带回了东瀛,对日本文学艺术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如今,樱花已经成为日本的象征。

天阙

天阙意为通往天宫的天衢大道,也就是现在的龙门石窟所在地——龙门,古称伊阙。

天阙是洛阳之南的天然门户,两岸高山对立,中有江水流动,远望仿佛天然且宏伟的门阙。

当年的神都洛阳规模极大,从天阙一直到邙山,“七天建筑”更是互竞峥嵘。

关于古建筑“复建”我的一些思考

好多人纠结“复建“这两个字,但是却不明白重建的内涵,也很难理解对于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工作。

许多人以罗马、希腊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为原则,硬套在中国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工作上,这其实是有不妥之处的。

罗马希腊是石质建筑,即使被毁,在自然状态下仍然可以保存千年,但是中国古建筑是土木结构,如果木质的梁柱斗拱某个单一的部件发生损坏而固守罗马的保护主义不去进行修缮更替,那么等于成为破坏古建的帮凶。

当然修缮是有原则的,比如在工艺、材料的选择,必须严苛的遵守和保护古建筑的历史信息。

以洛阳应天门为例,它是黄土为原材料的夯土基础,对于夯土遗址的保护,最好的办法是用细纱和夯土回填。

洛阳汉魏洛阳城的阊阖门遗址,就是在发觉后原状回填。

夯土遗址不同于罗马的石质遗址,因此重要建筑的夯土遗址的展示绝不允许直接露天展示。

那么就必须在遗址的上层建设保护罩,以起到避光、避雨、避风和通风的作用。往往这样的保护罩首先考量的是对遗址的最大化保护,至于美观则在其次,因此往往选择跨度大、质量轻便的钢框架结构。

但是如果出于文化展示、旅游发展的考量,需要给市民和游客提供直接的对话与参观体验,那么就必须作原址展示。

由于普通民众和地方政府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zz/90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