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middot中国艺术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Cultural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International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我们要注意这种漆树只生长在中国南部,我们或许可以据此推断中国的漆手工业起源于南方?但实际不一定。汉代时期,大多数漆器看起来都来自南方;但有文献资料显示,这种树一开始在北方是野生生长的,不仅在高原地区存在,平原也有。随着华北的森林减少,加上总是不断的采集漆树的漆汁液,可能导致了这种植物在北方的灭绝,除了少数人工种植和零星的栽种外再也无法看到。

最早提到漆树的文献是《诗经》,其成书年代大概是公元前7世纪。它讲述的是现在位于河南东北部地区的一个小邦国的统治者栽种树木,包括漆树的内容,漆树就种植在宫廷的花园里面,并用来和木材一起制作琴。《尚书》的《禹贡》篇记载了九州献给禹的贡品,时间是公元前年。里面提到了兖州献上的漆和丝绸;豫州献上了漆器和三种丝绸。这两个地方构成了今天的河南东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但《禹贡》这篇的成文时间应该不早于公元前4世纪,我们能从这个文字中推断的,只有这种树的生长范围,也就是文中提到的那些地方,其年代存疑。

豫州献上的所谓“漆”可能指的是漆器,而不是漆树。因为到了公元前4世纪,已经存在一种漆工艺,中国人已经开始不直接把漆涂抹在木头上,而是用披麻挂灰的办法打底,有时候直接批麻布打底,中国把这种工艺称之为”夹苎”,或“干漆夹苎”。漆树的木材是一种低品质木材,所以不太可能作为贡品献上。

汉代著作《盐铁论》,据传作于公元前1世纪,作者是桓宽,其中重复了《禹贡》的说法。其中“本议”说,漆来自兖州和豫州,应该这里的漆不是指树。《周礼》和《礼记》都用漆指“漆器”,也可以指上漆,或上过漆的制品。

我们上面提到了三个文献的漆,但还有其他文献提到过漆。一些周代晚期和汉代的文献暗示,这种漆树在那些地区已经很稀有。这些文献都提到了漆树的种植场所,漆园。《庄子》的作者,一位公元前4世纪的哲学家,据说在漆园中住了很多年,其位于一个叫蒙国的小国。直到汉代,宋国的国境内还存在一座漆园。

往期文章链接:

处女翻译·《中国艺术》()

观复宝研

赞赏

长按







































国庆白癜风怎么治疗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cc/2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