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毕节的生漆,主要分布在毕节市所属的黔西、金沙、大方境内。而由于土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每个产地的生漆质量也不一样,尤其以大方和黔西交界的一些乡镇产的大漆最好。
在我们毕节,由于气候原因漆树长得慢,从栽种到可以采割至少需要15年(笔者注:多数地区的漆树种植7-8年后即可以割漆),而且不宜种得过密,现在所割的漆树基本都长在大山里的庄稼地里,漆树与漆树之间近的相隔十来米,远的相隔几十米,有的地方甚至一座山里只要几棵漆树,所以采割起来比较费时费力。
上图为已经种植了3年的漆树
上图为已经种植了十年的漆树,尚无法产生经济价值
我们这些漆农一般都在四十多岁以上,年轻的劳动力基本上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家庭状况好的又不愿意来割漆。他们觉得割漆这活又脏又累,而且还赚不到多少钱,偶尔有几个年轻人跟长辈学割一点漆,但是毕竟不多。
上图为老漆农在自己的家门口休息
我们漆农割漆,首先要到老乡家里商谈每棵漆树的承包价格,一般15元到30元一棵(因为漆树大都长在老乡的承包地里,所以老乡们要收取适当的承包费,我们这里把它叫做“山价”或“山本”),每家也就十来棵漆树,每人每年能采到棵不等。所以我们每个人要承包十几二十户老乡的漆树才够割,这样承包费就是到元左右。
谈到割漆的工具:一把漆刀、一把漆刷、一个随身携带的装漆筒。还要穿上一身很厚的衣服,因为割漆时会有漆溅到身上。如果穿薄了,漆会直接溅到皮肤上会引起过敏。
上图为漆刀
上图为收漆用的漆上图为收漆用的漆桶
我们这里采割生漆一般在农历的5到8月,正是热得要命的时候。下雨的时候凉快点但不能割漆,一是因为树滑,二是采下来的漆水分含量高,容易变质。顶着30度左右的高温在漆树上采漆,又穿着厚厚的一身衣服,每天采漆下来基本全身都湿透
图为老漆农正在采漆
正式采漆,这又得分为几个步骤。首先要在树上绑上一些牢固的小棍棒,像小梯子一样。每棵树十来个,这个主要是为了方便漆农爬到树上去,每棵都要绑,我这里叫做“绑道子”。二百来棵绑完就大概需要十来天,因为必须反复检查绑牢固了才可以。第二步得在漆树上割一些小口,横着割,让多余的水分流出。每棵漆树又得割十几个口子,我们这里把它叫做“吊水”,这样又得花费十来天左右。
上图为正在“吊水”的口子
把前面这两步做完,才真正能开始采漆:顺着“吊水”的口子再割开一点树皮,过一会漆就开始流出来了。等到每个口子都割好后,就要依次从下面的口子到顶上的口子用漆刷收漆(就是用漆刷在割好的口子里把漆蘸出来,刮到小漆筒里)了,这样上上下下4到5次收漆,就完成了一棵漆树的第一遍采漆。这一遍大概能采到1两漆左右,等到下一遍再采的时候要间隔十天左右,但是绝对不能超过二十天,否则影响下一遍采来的漆的质量。每人每天能采15左右棵的漆树的漆,大概也就1斤多的样子,这一遍下来如果不下雨的话刚好十天左右能完成,这一到工序我们把它叫做采“第一刀漆”或“头刀漆”,每棵漆树从开始到最后要采8到9遍,因此采出来的漆就依次叫“头刀漆”,“二刀漆”,“三刀漆”“…刀漆”,“八刀漆”……当然每一遍漆质量不一样。
第一到二刀漆我们一般称为“初刀漆”,初刀漆水分较重,漆酚含量就在6.8到7分的样子。黑度不够高,干燥后漆面暗淡,且放上一段时间和容易变质,产生臭味。三刀到六刀我们一般称为“中刀”漆,漆质量最好,漆酚含量在7.2分以上,质量稳定,液体时摇动呈虎斑色,用东西蘸起来再滴下去的时候弹性非常好,牵起来的丝也很长。因此还有一句老话是这样描述上等生漆的“好漆清如油(菜籽油),照见美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钓鱼钩”。至于7刀以后的漆含油脂量较重,干燥慢,涂刷出来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上图为精滤“中刀”漆,漆体浓稠,过滤损耗很大
由于“中刀漆”干燥快、浓度高、黑度高、干燥后亮度也非常好。同时干燥性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也相对其他地区的好些。所以这两年逐渐有一些北方的朋友很喜欢我们的漆,制造高档古琴和传统家具。另外这种漆密封放在阴凉处几年都不会变质,而且特别适合加工黑色的推光漆,也就是常说的精制黑推光。
上好的生漆都是一百多甚至两百左右一斤,但即使这种价格我们漆农并挣不了多少钱(笔者注:笔者委托的朋友收漆给的价格已经是比较高的了,希望当地漆业能良性循环下去)。一棵树绑道子上下树一次+吊水上下一次+采一遍上下5次*9遍(割9刀)=47次;割口子每棵按15个口子算,吊水15+采漆15*9=个。也就是说上下树47次,割次口子而换来9两多漆。即使完全不误工,最多也就是割上颗树,能割出左右斤漆。由于一、二刀漆特别是七刀漆以后质量差些,所以收购价格很便宜。只有三刀到六刀漆能卖的起点价,所以这些漆只能卖两万元左右,还要减去承包漆树的三、四千块钱,也就剩一万多块钱的收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