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龙正在割漆。廖唯供图
漆树属落叶乔木,漆树汁即生漆,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它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液体,是纯天然无毒无害的上好涂料。生漆主要用作刷家具等生产生活用品。
割漆是一种在漆树上取天然大漆的传统方法。
彭水自治县境内盛产优质天然生漆,产漆历史悠久。据《彭水县志》记载,县内绝大多数地区适宜漆树生长,有“生漆之乡”美誉,海拔--米的普子、石盘等15个乡被列为生漆商品生产基地乡,其中,“万足生漆”闻名全国,还出口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上世纪70年代末,全县漆树达.44万株,当时漆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观。
随着各种涂料和化学类油漆的普及,生漆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割漆”这种技艺也随之面临即将消失的处境。
割漆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生漆不是人人都能接触,因此真正能够从事割漆技艺的人本身就并不多,彭水自治县石盘乡石兴村村民杨恩龙仍然保留割漆技艺。
生漆流入容器中。廖唯供图
8年前,杨恩龙在自家闲置的地里栽种了近株漆树,今年是产漆的第一年。10月8日是24节气中的“寒露”,笔者刚好遇见杨恩龙在漆树林里割今年的最后一次漆。他介绍,割漆的季节有要求,一般都在小暑开刀,寒露收刀,如果割太早,树叶还没长好,就会失去养分,不利漆树生长。盛夏时水分挥发快,阳光充沛,所以割出的漆质量最好。每天日出前是割漆的最好时辰,日出以后,随着气温的上升,相对湿度降低,割口易氧化干涸,分泌时间短,流漆量少、产量低。
割漆看似简单,却有着诸多讲究。
割漆前,得戴好手套和穿好围裙。选择割漆树的主干部位,如果漆树较大,也可以选择在枝上割。用漆刀在漆树上斜着割月牙形的小口后,生漆就会沿着割开的口子边缘流出来,再用稍硬的塑料皮折成漏斗形小容器,插进口子下方,让生漆慢慢流入容器中。杨恩龙说,以前是用楠木树叶子作为容器,没有塑料皮方便,在割口子时,力度要适当,根据树皮的厚薄来用力,刀要稳,做到这样口子才均匀、直。
变色后的生漆。廖唯供图
杨恩龙介绍,一两小时后便可收漆,集中装在大的塑料瓶里为宜,在一棵树上一般每隔80厘米左右,可交错开口割漆,口子每周可割一次,每割一次便增大一点,一个口子一年内可割20次左右。割开的口子经过三五年又会重新合拢。
刚流出的漆液呈灰乳色,与空气接触后氧化变成栗壳色,干后呈褐色。“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就是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色泽由浅到深,最后形成坚固的漆膜的过程。
民间有“生漆入木”的说法,造就了生漆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是军工、工业设备、农业机械、基本建设、手工艺品和高端家具等的优质涂料,经济价值很高。
文章来源:华龙网(特约通讯员廖唯)
此文仅供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廖唯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