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程技术治疗白癜风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zhiliaofangfa/m/2657.shtml
第一次去洛阳是十几年前了。当时是去洛阳一个设计院开产品介绍会。到达的当天下午,我有二三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只能在龙门石窟和白马寺两者中选一个地方去看看,最后选择了龙门石窟。
这次到洛阳游览,决意不再错过白马寺。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是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后兴建的第一个佛教寺院,正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公元65年,东汉皇帝刘庄(汉明帝)派遣使臣前往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西天取经”。使臣们在大月氏(月氏的读音为ròuzhī)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便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和东汉使者一起到达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这里的“寺”是指官署。
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为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位高僧兴建僧院。在给这座新建的僧院取名字时,因二位高僧一直借住在鸿胪寺内,就仍用“寺”来称这座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其“白马”二字,最后定名为“白马寺”。之后,中国的佛教寺院起名字时所用的“寺”都是源于白马寺,“寺”字也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到此,我才对“寺院”的来历有了清晰的了解,知道了佛教在中国的发源地是白马寺。
白马寺山门
山门前的南广场有两匹宋代石雕马,左右相对,大小和真马相当。据说这是宋代的皇家之物,原来是立在宋太祖赵匡胤之女永庆公主的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的,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
这两匹马在游人能见到白马寺的文物中算是非常远古的了。
进入山门后,在东西围墙的墙根处分别修建有摄摩腾墓和竺法兰墓。这两位高僧在白马寺内潜心译经,译出了《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白马寺内的摄摩腾和竺法兰译经图
进山门后的第一个大殿是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尊塑像。“天王殿”或“弥勒殿”就是这么得名的。
天王殿的顶为九脊歇山式,修建得十分精美。
走进天王殿,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正中供奉弥勒佛的木雕佛龛,贴金雕龙,富丽堂皇。龛顶和四周一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是清代的上乘木雕艺术品。
弥勒佛,也叫未来佛,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记得之前听一位老师讲,在佛教里,只有弥勒既可称佛,也可称菩萨。一般坐像叫弥勒佛,站像叫弥勒菩萨。
我最喜欢看大肚弥勒佛了,笑咪咪地,让人心生愉悦。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尊弥勒佛造像的制作方法——“夹纻干漆”法,是漆器制作的方法之一。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就成了。
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行像”就是在宗教庆典时迎请佛像,必须把佛像请出寺院以外走一圈。因为夹纻漆像可以做得又轻、又大、又气派,抬起来不费力,所以成为“行像”的主要制作方法。想一想,要是抬一尊石头雕成的佛像,小了没气派,大了的话,那得多少人才能抬得动啊。
但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佛像怕火、怕水、怕虫咬,保存起来相当有难度,所以现存古代遗留下来的“夹纻干漆”佛像已经很少很少的了。
白马寺的大雄殿就收藏着一套久借未还的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包括三世佛、二天将和十八罗汉。这是国内仅存的一套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十分珍贵。
这些国宝级珍品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从故宫的后宫大佛堂整套借来的,当时是为了准备接待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后来西哈努克亲王没来,皇宫的宝贝也没归还,就这样一直借住在了白马寺。
大雄殿(其它寺院都叫“大雄宝殿”)
大雄殿佛龛的正中供奉着主宰中央娑婆世界的主尊释迦摩尼佛,左侧为负责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寿佛)。
三世佛的左右两侧分立着护法神韦驮、韦力两天将。这两尊造像的面部表情生动、性格对比鲜明、穿着威武气派,制作得十分精美,到底是出自皇家佛堂的。
大殿两侧供奉着十八罗汉。去过很多寺院,见过无数的罗汉,只有这里的罗汉让我留步时间最久,端详最仔细。每个罗汉的容貌、表情、服饰、坐姿等等都十分细腻、精致、有各自的特色,特别喜欢看。
我最喜欢的一尊罗汉造像
与国内的很多其它知名寺院相比,白马寺的看点不算太多。不过对我来说,只要在一个参观点能看到一个吸我眼球的闪光点,或一个让我心生求知欲的知识点,就十分心满意足了。白马寺的这套元代“夹纻干漆”造像便起到了这个作用。
※~※~※
在白马寺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无数次遭到历朝历代的战火毁坏,再无数次被重新修建。
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是武则天在洛阳当武周皇帝时期。这期间她下诏重修了白马寺,让她的男宠薛怀义负责修建工程,还让薛怀义当了白马寺的主持。
最近一次惨遭破坏是在文革时,佛像被砸,经卷被烧。年对白马寺开始全面修复,历时十年,逐渐恢复了这座千年古刹固有的宗教气氛,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白马寺。
※~※~※
这次到白马寺还有一个想看到的点,就是传说这里曾经供奉过佛祖释迦摩尼的12岁等身像,我很希望能找到一些相关历史的蛛丝马迹,但是没能如愿。
据说释迦摩尼有8岁、12岁和25岁三个等身像,由佛祖本人亲自开光,见到其中任何一个等身像,都如同见到佛祖本人一样。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并从大唐和古印度引入佛教,佛教与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相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
贞观十五年(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把当时供奉在白马寺的佛祖12岁等身像作为文成公主的陪嫁,随公主一起前往西藏。现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据说这尊佛祖等身像是十六国时期,符坚从印度王那里得到的。
白马寺对于是否曾经供奉过这尊佛祖的等身像没作任何说明,所以不知历史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年去西藏游览大昭寺时,正赴上了给佛祖12岁等身像刷金供法衣的仪式,很多虔诚的信徒在一旁念经。
我们也算亲眼见到了佛祖本人。毕竟所有虔诚的信徒去拉萨朝拜的最终目的就是朝拜大昭寺的佛祖。
※~※~※
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方约米的齐云塔,是洛阳一带现存地面上最早的古建筑,距今也有多年的历史了,值得一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塔是金大定十五年(公元年),临济宗僧人栖岩彦公重新建造了一座砖塔,之前的木结构塔已经损毁。
看介绍说,站在齐云塔南约二十米处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处发出“哇哇”的叫声,和青蛙的叫声十分相似。我亲自试了一下,还确实能听到“蛙叫”声。很神奇的“回声”现象。
现在的齐云塔位于被称为“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场”的齐云塔院。这个比丘尼道场是个真正的幽静之所。
齐云院正院
走过这道“解脱”之门,便进入到塔院。
参观完齐云塔,从同一道门出来时是“自在”。
我虽没什么需要解脱的,但看完塔,随大流踩着地上的特殊标记绕着齐云塔走一圈,再看看尼姑打理院中的绿植,心中确实十分自在,舒坦。
文博游的相关链接:
乐游开封未尽兴
安阳:独一无二的袁林
流光溢彩大明湖
走进陕州地坑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