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礼佛图》是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上的浮雕。创作于北魏年间,是中国古代浮雕的重要作品,后被盗卖至国外。现其中之《北魏孝文帝礼佛图》藏于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在宾阳洞中被挖去的“帝”和“后”两组礼佛图,是整个雕像群的中心和最精彩的部分。此外,从图中人物的衣冠发式和伞盖、羽葆等仪仗制度看,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因此,这件作品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所以,无论从艺术史、宗教史的角度去考察,还是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去估量,帝后礼佛图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年代:唐代初年
规格:纵51.3厘米,横厘米
现存: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始作于唐朝初年,唐太宗时期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是表现帝王生活的人物画,又称《古帝王图》。《历代帝王图》的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画卷共包含了十三个帝王及一些侍从的肖像,帝王的上方书写有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总体来讲,《历代帝王图》作为中国肖像画的经典作品,把帝王的气势和内心世界体现无疑,画家的色彩审美水平完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规格:纵27.1厘米横.8厘米
现存: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
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
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作。主要描述了曹植早年与当时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的感情故事。甄宓后来嫁给了曹植之兄曹丕,生下了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洛神是传说中的伏羲之女,溺于洛水而化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此幅作品无论构图、情节的展示、人物的刻画以及笔墨绘画技巧方面都可称得上是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之瑰宝。可惜的是,此画真迹已不传,现流传版本皆为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处。
年代:唐代
规格:纵96.5厘米横68.6厘米
出自河北正定隆兴寺,为日本商人收购后转卖美国
这尊佛像有近年的历史,为7世纪初唐朝干漆夹纻工艺制作的坐佛。造像生动细腻,宛若真人,双目有神,表情祥和,呈跏趺坐姿,流畅生动,袒露的胸部肌肉平滑光洁,充满弹性。历史上几乎很少大规模制作干漆夹纻佛像,因此流传下来的干漆夹纻佛像很少见到。而从唐代流传至今的几乎就更难见到。这个佛像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或者说中国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文物,它重要的特点就是因为他是一件脱胎漆器,这种脱胎漆器的佛像中国存世的是少之又少,从唐代到现在我不敢说这是唯一的一尊但恐怕也是为数不多的几尊佛像之一。从国内看,至少我还没有看到这么大的保存这么好的脱胎漆器的佛像,这是非常非常珍贵的文物。
年代:15世纪
规格:纵55.2厘米横15.9厘米
阿弥陀佛双目微垂,鼻梁高挺,嘴小唇薄,双耳下垂,面部表情严肃庄重却又兼具柔和,神态安详的端坐在孔雀所驮莲花宝座上。右手呈施无畏印,左手施禅定印。孔雀造像威武健硕,竖起的尾羽,雕刻精美逼真,形成阿弥陀佛的背光。原通体彩绘,现仍留少许可见。更为值得称道的是此尊造型复杂、雕刻精美的佛像是用整根原木精雕而成。历经五百多年流传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实属难得一见的明代木雕佛像艺术珍品。
年代:商代,
规格:纵18.2厘米
现存:美国费利尔美术馆
该器为大口宽腹圈圆足式,器盖为生有双角的人面形,两耳有孔,人面仰天朝上。器盖与器身连起来看,如同一个仰卧的人头,形态甚为奇异。据记载为孤品。
规格:纵26.5厘米,横22.8厘米。
现存:弗利尔美术馆
弗利尔美术馆最有名的青铜器要数“子乍弄鸟”尊。全器铸成凶猛的鸮鸟,尖喙,鸟首与身分体,用榫卯结合,可开合。鸟首饰羽纹、回纹和点纹。颈部饰变形夔纹,内填回纹,肩部媚夔龙纹,背部饰高浮雕羽纹,腹部饰鳞纹和夔纹,足部饰云纹。鸟首背后错金四字“子乍弄鸟”,尾部下方似丢失一支撑用的小兽。“子乍弄鸟”尊很可能是晋卿赵简子或赵襄子自用的酒器。
年代:唐代
规格:纵30.8厘米,横33.5厘米
现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照夜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骑,图中“照夜白”系一木桩上,昂首嘶鸣,四蹄腾骧,似欲挣脱缰索。此图用笔简练,线条织细有劲,马身微加渲染,雄骏神态已表现出来。图左上题“韩干照夜白”六字,系南唐后主李煜题字。左边上方有“彦远”二字,似为唐代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左下有宋米芾题名,并盖有“天生真赏”朱文印。是流传有序的名迹。
规格:纵34.1厘米,口长19.3厘米,横17.7厘米。
令方彝为方体,盖呈两面坡屋顶状,其上每个边棱和每个平面的中线以及脊棱上,均有扉棱一道。盖面雕有兽面纹和凤鸟纹,颈部雕四组虎头双身龙,腹饰大型兽面纹,足饰凤鸟纹。令方彝装饰富丽华美,是极其宝贵的青铜珍宝。
年代:战国
规格:纵31.3厘米,横30.5厘米
它体型浑圆,前后呈扁形,身上布满繁复美丽的错金银纹饰。整只铜壶造型讲究、纹饰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