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似幻犀皮漆

仿佛山藏在云里,仿佛霞镶在水上。仿佛雨水淌过的徽州老屋的粉墙。似岩石,似玳瑁,似发生窑变的瓷器。这些斑斓若迷如梦似幻的纹理属于一种曾经失传的漆器:犀皮漆器。

犀皮又写作西皮或犀毗,这里所谓的犀皮并不是犀牛皮,而是特指中国古代漆器制作中的一种装饰工艺。它先将不同颜色的漆料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漆料干燥后再经打磨,从而产生出色泽亮丽、光滑异常、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

关于犀皮工艺出现的年代,过去根据文献中有关犀皮漆器的记载多出现于唐代(公元~年)晚期,因此人们认为这种漆工艺的出现不会早于唐代。图中这对三国时期(公元~年)犀皮鎏金铜扣皮胎漆耳杯的发现,使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提早了近年。

这对犀皮鎏金铜扣皮胎漆耳杯出土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三国时期墓葬(吴国·朱然墓),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杯身长约9.6厘米,宽5.6厘米,高2.4厘米。两件均为皮质胎地,杯口呈椭圆形,平底。两耳边及口沿处镶嵌有铜扣,铜扣经过鎏金处理。整个杯身髹黑、红、黄三色漆,利用颜色和层次的变化,光滑的表面呈现出回转漩涡状花纹,斑纹浮动,随意变幻,有行云流水之妙,与人工设计的图案或描绘的物象截然不同。同时,杯耳及口沿镶鎏金铜扣,这样既可以加固酒具,又使器物更加堂皇。

这些美丽的花纹是怎么得来的呢?犀皮又称“虎皮漆”或“波罗漆”,它的制作是:先用石黄加入生漆调成粘稠的漆,然后涂抹到器胎上,作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再用右手拇指轻轻将漆推出一个个突起的小尖。这一道工序有个术语叫“打捻”。稠漆在阴凉处干透后,上面再一层一层地涂上多层不同颜色的漆,各种颜色没有规律,最后通体磨平。打捻的地方围绕高出会形成一圈一圈漆层,这就是美丽花纹。

犀皮漆的外貌呈现出“表面是光滑的,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像云片,或像松树干上的皱纹等自然物象的花纹。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于变化,漫无定律。图案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古代用犀皮漆制作各种器物,解放前北京还用这种工艺来作烟袋杆。

清代老犀皮漆烟杆

清朝,犀皮漆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期。在明末书籍《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有一首《燕市漆器歌》描述当时漆器市场的情景:里面为漆器排座次:“品题第一号填漆,再次玻罗次剔红”玻罗即犀皮漆,可见受欢迎程度。

犀皮小杯

何以得名

犀皮漆的解释之一:模仿马鞯

唐代有一个人叫赵林,他认为犀皮漆是汉人从西域的马鞍子上得到灵感,从而发明的。这个说法被元末明初的陶宗仪所引用,他在《辍耕录》中引用了赵林的《因话录》:西皮髹器谓之西皮者,世人误以为犀角之犀,非也。乃西方马鞯,自黑而丹,自丹而黄,时复改易,五色相叠。马镫摩擦有凹处,粲然成文,遂以髹器仿为之。髹器就是漆器。这段的意思是:过去认为犀皮漆的犀指犀角的犀,其实不是,是指马鞍子与马镫挨着的位置上,不断被摩擦,有凹下去的地方,显露出一层一层的颜色,漆匠就根据这种自然形成的纹样,仿造出现犀皮漆。这是唐代人的理解。

犀皮螺钿漆器

犀皮漆的解释之二:犀牛的肚脐明代人有另外一种说法。明代有个文人叫都穆,他在《听雨纪谈》中是这样记录的:犀皮当作犀毗,毗者,脐也。犀牛皮坚而有文,其脐四旁,文如饕餮相对。中一圆孔,坐卧磨砺,色极光润,西域人割取以为腰带之饰。……后之髹器,效而为之,遂袭其名。都穆认为这种漆器应该叫犀毗,与犀皮发音一样,但文字不同。他解释这个毗字是肚脐的意思。犀牛的皮肤非常坚硬,平常坐卧之时,肚脐这个地方就在地上磨得极为光滑,有一层一层的纹饰,像饕餮纹。我们常在青铜器上看见饕餮纹。因此,西域人常把犀牛的肚脐割下来,做成腰带中间的一种装饰。后来的工匠是根据犀牛肚脐的样子,做出了犀皮漆。

清早期犀皮漆大笔筒

清早期犀皮漆圆盖盒

诚邀合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tp/6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