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杨宽著
作为没什么基础业余兴趣爱好者,短短时间内读完如此包罗万象的巨著当然是囫囵吞枣,其对脑力的消耗也非大,且留些许记录的,加深印象。
关于作者:
可见于本书出版前言和网络;在先秦史等方面成就卓越,个人一生则历经风浪坎坷;
关于出版:
初版印行于一九五五年,一九九七年大修订;中间几十年因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探讨的深入,做了补充修订。
关于内容:
共12大章,涉及到绪论,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制度,变法改革,政治制度,兼并战争,诸子百家,科学文化发展;以下为分章节做个简要清单式记录。
前言
作者用五个时期来概括了战国史。这一部分和绪论重复度高,不单列。
第一章:绪论
一.战国史重要性
a连年进行兼并战争的时代特征:
1)把“战国”作为时代的名称,起于西汉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2)战争目的改变:春秋的战争目的在于争霸,战国则在于兼并;
3)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和原有的秦楚燕形成七强并立;
b春秋末与战国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1)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这句出自王夫之名著《读通鉴论》;(作者很赞同这句)
2)如顾炎武《日知录》指出:春秋讲周礼,尊周王,重祭祀,究宗法,列国会盟颂诗经,死丧事故赴告别国,供史官记录...战国不讲这些,“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废去贵族统治的礼制,风俗大变;风俗大变是是背后根本因素变化的表面体现;
3)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改革,富国强兵求取胜利,走向大一统;
对大变革发展的概括:
(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随之井田制瓦解,统治者开始按亩征税,小农经济成君主政权立国之本;
(2)随之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商品交换扩大,手工业进步(个体小手工业,豪民盐铁大手工业,各种官营手工业);山泽开发,物产交流扩大,商业,手工业集中于城市,商业税成为君主政权另一财源;
(3)政治体制相应变化,贵族用家臣统治的体制逐渐废弃,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逐渐成型;农民开始成为战争主力,在郡县征兵;战争规模扩大,方式改变,车战变为步骑兵野战,开始研究兵法。
(4)文化,学术相应变革;百家争鸣,影响深远;
c大变革体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这一部分作者想说的应该是物质文明的发展历程和西方是截然不同的;举了冶铁和田制的例子。
d.战国史对今后的深远影响
这点是显然的;
在此摘录最后一段“周期性的全国大动乱和朝代的兴亡,在大循环中起着调节作用,从而长期保持小农经济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立国的经济基础,造成社会经济始终停滞于落后的小农经济,从十六世纪以后中国就全面落后了。”
二.战国史料的整理和考订
1.战国主要史料的特点:
(1)摘录一段原文:“现存的战国时代的史料,残缺分散,年代絮乱,真伪混杂。既不像春秋时代的历史有一部完整的编年史《左传》可以凭信,更不像秦汉以后每个朝代有着完整的历史的记载。战国史料如此残缺分散,有一个特殊原因,就是秦始皇焚书所造成。”
(2)《史记》所记的战国有关内容,主要取自简略的《秦记》(秦地文化较为落后)和纵横家书(很多内容是伪托著名纵横家作为);刘向编辑《战国策》,主要依据皇家书库所藏纵横家书的六种选本;
2.《竹书纪年》和校正《史记》东方六国纪年的考订3.合纵连横史料的去伪存真4.乐毅破齐史料的去伪存真5.《资治通鉴》所载乐毅破齐经过的虚假
这部分内容不是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