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彩绘漆金夹纻阿弥陀佛坐像它是大都会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http://m.39.net/pf/a_4895883.html

演播:马未都

国宝,件件精彩。

唐代彩绘漆金夹纻阿弥陀佛坐像

开篇

在清末到民初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有大量的文物外流。做这类生意的古董商,除了咱们自己人以外,还有很多外国人。这外国人里最有名的一个,叫山中定次郎。

山中定次郎和山中商会

山中定次郎,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其实他原来不姓山中,他姓安达,叫安达定次郎。他爹安达信五郎呢,是一个小古董商。年,也就是光绪四年的时候,年仅12岁的安达定次郎被他爹送到了当时更有实力的古董商山中吉郎兵卫那里学徒。当时他还小嘛,但你知道,学徒是岁数越小掌握得越快。所以他在山中吉郎兵卫那里掌握了很多知识,并且这孩子情商极高。

山中定次郎

很快,山中吉郎兵卫就觉得,这小伙子行,这么多徒弟里就这个成。不仅头脑清晰,性子也稳,懂得人情世故,还有胆识。所以自己就多了个心眼,收他为义子,还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他,你看这事儿多合适啊!这时,安达定次郎就改姓了,改成了山中定次郎。他本人同意,家里人也不反对,所以就随了老板的姓。改姓后的山中定次郎,逐渐成为了山中古董行的中坚力量。

当时,山中定次郎发现,因工业革命而崛起的欧美各国的新富阶层,对东方文化抱有浓重的兴趣和猎奇心理。这是因为年,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这之前,欧美人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所以,他决定抓住这次商机,将古董生意向西方扩展。他把公司改组成了山中商会,亲自担任业务执行。山中商会的生意做得特别大,今天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没有人能把古董生意做得这么大。他陆续在美国、英国和法国开设代理店,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亚洲古董经营商。

为了扩大货源,年,山中定次郎决定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地址就选在北京东城的麻线胡同3号。每年春秋两季,他都会到中国来收购古董。只要是看上的,就毫不犹豫出手买下。那时候中国穷啊,卖家怎么开价都出不了圈。所以中国社会的动荡就为山中商会的经营提供了大大的机遇。年,他又购进一处四合院作为山中商会北京支店。

山中商会北京办事处成立时的老照片

那么,他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在中国收购古董呢?这形式咱都熟悉,直截了当又接地气,就是把古董商全都叫来,在他家院子里摆摊儿。

中国古董商把带来的宝贝放在大长桌上,由山中定次郎和欧美各分店的采购员工按照各个市场的喜好和需求选购所需。然后,由北京支店的雇员们负责分类、运输,最后结账。什么叫市场喜好呢?比如过去常说,你走法国庄、走美国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喜好不一样。法国庄喜欢颜色鲜艳的瓷器,比如法华瓷;美国庄呢,相对而言当时的审美比较土,比欧洲要低一个等级,所以花里胡哨的东西都喜欢跑美国庄。当时美国人还喜欢一类东西,就是中国的雕塑。通过这种方式,山中定次郎把大量的中国古董带到了欧美市场,这也就为山中商会在欧美多国的分店提供了源源不断且品质相当高的中国艺术品。

很有意思的是,他在北京开店不是为了卖,是为了买。买了再转卖到欧美市场。并且同时还可以接收大量与市场有关的信息。所以说,山中商会是一个和中国市场对接与沟通的窗口。

山中定次郎喜获四尊佛像

到了年,也就是民国六年的一天,一位古董商来到北京,慕名找到了山中定次郎。这位古董商把所带的四个箱子命人抬到院子里,对山中拱手作揖。之后他说:“久闻山中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啊!今日拜访,真乃我辈之荣幸。这里有几尊唐代佛像,不知能否入得了您的法眼?”过去的人是这样,你没去和人家打过交道,人家对你都是比较谨慎的。但从说话、择词,一听就知道你是不是内行;一看你的着装,就知道你到底有钱没钱。所以,山中定次郎出于礼貌,对他微笑回礼,但内心对这个人带来的东西并没抱多大希望。

这位古董商把自己带来的箱子逐一打开,工人们从里头搬出四尊看上去十分破旧的佛像。没想到的是,这四尊佛像都特别轻,工人们没费多大劲儿,一提溜,就把他们全放到了桌子上。

名称:夹纻干漆鎏金彩绘佛陀坐像

数据:高99.5厘米,宽72.5厘米,深56.7厘米。

简介: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夹纻佛,隋朝或初唐(6世纪末7世纪初)时期。这尊历史佛像的超然优雅和瘦削比例是6世纪中国雕塑的典型代表。然而,自然主义的帷幔和解剖学建模的呈现,又暗示了它接近7世纪。一层浸漆的织物覆盖在粘土芯上,覆盖着一层漆基糊状物,这些糊状物模拟出细节。漆器干燥后,粘土芯被移除,留下一个轻且耐用的外壳,用油漆和金装饰。

佛像表面本有彩绘贴金装饰,但大部分都褪色了。如果是外行看,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呀?不就是几尊破破旧旧的佛像吗?比这好的,咱不知道有多少呢!但刚才还淡定的山中定次郎,看到这四尊佛像后,心里就不淡定了。因为他是行家呀,话说这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他看着这几尊佛像,心中暗想:嗯,这个,可以!山中定次郎熟知中日文化,一看到这几尊佛像,就知道他们来历不凡。询问了造像的来源和价格后,没有和卖家拉锯,他就按卖家出的价把佛像全留下了!

夹纻工艺

我们平时常见的佛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雕刻,做减法;一类是塑造,做加法。但这四尊,和哪种都不贴。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工艺,这项工艺叫做“夹纻”。

“夹纻”这个名字,你听着比较陌生。这项工艺十分古老,并早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被高僧鉴真东渡传到了日本,被日本学习、传承,所以日本对这个反倒是比较了解的。

名称:夹纻金漆女官像

数据:高厘米,宽54厘米。

简介:该官像制于明代。最早有关女官的记载始于《周礼》。其主要职责是学习、宣传、掌管妇女的懿范规德,在各种礼仪中赞助天子,照顾帝后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后宫的管理等工作。明代女官虽有品位,但已经不再参与具体事务,只是一种必备的礼仪象征。这件夹纻金漆女官像,全身漆金,表情谦顺恭谨,是明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反映。

“夹纻”说全了,就是“夹纻胎漆器”,跟我们现在说的“脱胎漆器”类似。漆是一个不能单独成型的物质,它必须要依附于一个介质,这个介质,就是漆器的“胎”。这胎都有哪些类型呢?实在是太多了,有木胎、皮胎、竹胎、石胎、玻璃胎、金属胎,甚至还有瓷胎。但夹纻胎,和这些都不同。“夹”,是工艺,一层夹一层;“纻”呢,就是苎麻。简而言之,比较纯的夹纻工艺,就是用泥作胎,胎表面糊上苎麻,苎麻上反复施漆,你想,施很多层漆后,它就形成了一个壳,然后再整塑器形,补充细节。等夹纻工艺完成后,把里头的泥巴退掉。还有一种方法,可能相对比较偷懒,就是漆层下用木架支撑,这算一种广义的夹纻。夹纻制成的器具,形态表现得更为细腻。这种工艺制作繁杂、成本又高,只有皇家贵族或大寺院才具备这样的制作实力。

漆器我们讲过,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个漆是纯天然的嘛,就是漆树的树脂。它的使用目的很简单,一开始就是防腐,后来又增加了一个目的,就是装饰。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漆工经验,并曾加以总结。咱们第一部漆工专书叫什么呢?叫《漆经》,作者是五代时期的朱遵度,可惜这书早已失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可以说是唯一一部古代漆工专著,名叫《髹饰录》,是明代制漆名家黄成所著。

名称:蒹葭堂本《髹饰录》

数据: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

简介: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明代隆庆年间(—年)安徽新安平沙黄成所著。《乾集》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书,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该本为手写孤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这本书虽是我国现存唯一,但三、四百年间只有一部抄本,有可能当时就是师傅传给徒弟的记录。它保存在哪儿呢?在日本,不在中国。直到年,才被中国人发现,重新刊行。之后,王世襄先生对《髹饰录》进行说明,成《髹饰录解说》一书。书中,对“夹纻”是这样描述的——“夹纻漆器,其源甚早,战国时楚国墓中已有发现......至汉而流行......汉后,佛教渐兴盛,常用夹纻制造佛像,南北朝至隋、唐,夹纻像一直流行。晋戴逵就是一位善造夹纻像的雕塑名家。”

王世襄先生

这里说的“戴逵”,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雕塑家。我国的夹纻胎造像最早的文献记录就与他有关。夹纻最早是用于制作生活器具,比如食具、酒具、妆奁、匣,什么都有。因为它轻巧又耐腐蚀,所以戴逵就根据夹纻器物的启示,将这一技法运用到佛像的制作中,他是夹纻造像的创造者。

佛教推动夹纻佛流行

那为什么夹纻佛在魏晋后就流行了呢?因为佛教的盛行。盛行就需要做佛事,当时有一种流行的佛事活动叫“行像”。所谓“行像”,就是“行动中的佛像”,古人把佛像放到花车上在城中巡行,可以让众人瞻仰、膜拜。期间还会表演杂耍和舞蹈,这有点像我们现在节日的游行表演。历史上有很多次行像活动,规模都十分宏大,比如北朝的《洛阳伽蓝记》就有相关记载,把这事儿描写得非常热闹。

因为需要巡城,所以就要求佛像一定要轻巧、好运输。如果花车上搁一大石佛或大铜佛,先不说能不能游,扛佛的人估计都没个姿势了,这肯定不成,所以就得找轻的。它虽然轻,但外形得特好,看着十分厚重,还不容易被磕坏,所以,既轻巧又坚固的夹纻佛像刚好满足了“行像”仪式的要求。

到了隋唐时期,夹纻佛像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顶峰。唐代中期,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他弥留之际,弟子思托等人便用夹纻为他制作了一尊坐像,体现出鉴真圆寂时的真实宝相。0多年来,这尊塑像被视为日本的国宝,一直精心供奉。

名称:日本奈良唐招从寺鉴真和尚干漆夹纻坐像

数据:高80.1厘米

简介:该坐像是鉴真生前所作,彩色,刻纹简练,造型生动,为唐夹纻造象的佳作。造像迄今仍供奉在招提寺内“御影堂”(又称“开山堂”)

日本奈良时代,时间大概相当于我们的唐代中期,夹纻工艺是最为流行的佛教造像技法,至今仍留有许多实物。比如,日本招提寺金堂中的卢舍那大佛,高3.7米,是日本现存古艺术品中最宏伟的夹纻胎造像。

“明堂”“天堂”里的夹纻大佛

我国历史上有没有造过这种夹纻大像呢?还是有的。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它说:“初(唐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薛怀义作夹纻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

这里说的“明堂”和“天堂”,是武则天时期命工匠在洛阳紫微城建起的两座宏大的建筑,“明堂”是大朝正殿,高近百米;“天堂”是礼佛堂,共五层楼,据说到第三层的时候,你就可以俯视明堂了,它比明堂还高。你们看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那座通天浮屠的原型就是天堂。

天堂照片

简介:天堂现存其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天堂遗址地下夯土层的直径有70米之多,遗址中心为直径11米的中心柱遗址坑里,外两圈都是用很厚的青石垒砌,凭此可以想见天堂在当时的宏伟和壮观程度。

天堂里,供奉有一尊武则天命她的情人薛怀义作的夹纻大像,说这大佛像的一根小指头里,就能容纳数十人了!您想这佛像得有多大个儿啊!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夸张的描写,但它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就是这尊夹纻佛的尺寸,一定小不了!

可惜啊,这尊夹纻大佛没过多久就被一把火给烧了。如果没有被烧的话,他不仅是国宝,还得是世界宝。谁烧的呢?还是刚才说的薛怀义。当时,因武则天十分宠幸一个叫沈南璆的御医,薛怀义吃醋了,妒火中烧,也就真放了把火,把天堂及堂中的佛像都给烧了,烧了整整一宿啊!说到这儿,谁听着都心疼。但武则天当时为了给薛怀义开脱,表现得很大度,只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甭处置了,再盖一个就成了。”可见他们俩当时有多么相爱。然而,由于历史上几乎很少大规模制作这种夹纻佛像,加上晚唐的灭佛运动,使得如今,唐代的夹纻佛存世量非常地少。

山中定次郎安置四佛:三尊专卖,一尊私藏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再回到年的北京。当山中定次郎看到同时有四尊唐代干漆夹纻佛像出现在他的面前,并且即将归他所有的时候,你想想他内心的激动。他让手下同古董商办好了交接,并将这位古董商热情送走后,围着这四尊造像走来走去,心中思虑万千。他应该如何安置这四尊可遇不可求,但偏偏让他求来了的造像呢?

山中定次郎毕竟是一位眼光独到、对市场分析透彻的商人。他很快决定,将这四尊造像中的三尊全部运往美国。当时,美国的藏家对中国古代雕塑抱有极强的好奇与热爱,所以这批夹纻造像定能寻到大买主,卖个好价钱。

果不其然,佛像刚一到山中商会的纽约分店,立马就引起了美国古董商和各大博物馆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xc/5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