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爱和陕西较劲,“代表作”就是黄帝公祭之争。陕西黄陵公祭的历史定位不可动摇,但河南新郑(郑州下辖县级市)“弯道超车”:争夺的并不是黄帝陵祭,而是宣称自己是黄帝的出生地:你们拜的是祭日,我们过的是生日。陕西人对此怒不可遏,指责河南新郑出于经济目的拷贝陕西黄帝陵祭,制造“伪黄帝故里”,撕裂族群关系,败坏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祭祀黄帝的传统。陕西指责河南傍大款、蹭热点,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河南新郑是“伪黄帝故里”,那么“真黄帝故里”在哪里?黄帝原本生活于陕西咸阳武功县(武功镇),我们不妨探讨一下,他的户口是怎么迁到河南新郑去的?中华文明迁移路线图炎黄文明属于上古文化,要了解中国的上古文化,就必须了解现代智人在东亚的迁移路线。智人走出非洲后,在西亚形成发达的古代文明。之后他们向欧亚大陆扩散,融合了当地的原始人类,逐渐形成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古羌人进入亚洲路线图(图片来源网络)大约在3万年前,智人(在中华文明中被称为古羌族)进入了中国西南地区;大约在1万年前,进入了甘青地区,出现了农业文明,也就是伏羲和女娲氏时代(伏羲、女娲故里就是甘肃天水);大约年前,进入了关中地区,与当地文化结合,诞生炎黄文明;大约年前,炎黄文明扩散到山西和河南北部地区,孕育夏商文明。考据中华文明的脉络、考据黄帝的故里,必须遵循这条文明迁移路线图的总体规律,而在这条路线图上,陕西无疑排在河南前面。历史学界定论:炎黄族裔形成于渭河流域黄帝和炎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中华儿女自称为“炎黄子孙”。不论是古代史料还是当今的研究成果,都无可置疑的证明炎黄族裔形成于渭河流域。炎黄二族和周人生活在渭河平原中的漆水和姜水之间(图片来源网络)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国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那么姬水和姜水在哪里?学界认为,姬水就是陕西武功县的漆水河,因漆姬读音非常邻近,才招致了一字之讹。关于姜水尚有争论,但一致认为是宝鸡一带的渭河支流。炎黄二族生活的区域相邻,几百年来日渐融合,成为周人祖先。在远古时期,人们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所以黄帝去世后葬于关中北部。这点在战国时期就认可(前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历朝历代也确认无疑:司马迁在经过考察后得出结论:“黄帝崩,葬桥山”。汉武帝元封元年(前年),在桥山修建黄帝衣冠墓,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象形文字,被后世尊为“字圣”;黄帝的仓管杜康,发明了酿酒技术,被后世尊为“酒神”。他们都是渭河区域的白水县人,也都直接印证了这一结论。为什么说黄帝生活在武功县(武功镇)?黄帝生活于传说中,能直接考证他的资料少之又少,但他所代表的的文化却会传承,这点是确定他是生活在咸阳市武功县,尤其是武功镇一带的有力证明。横穿咸阳市武功县的漆水河武功镇的地形十分优越,在关中平原中,形成一个独特的“小盆地”。盆地内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漆水河在此汇聚两条支流穿镇而过,汇入渭河,十分适合古代先民生活。武功镇原本是武功县的县城,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号称“方圆五公里,上下五千年”。除了“姬”、“漆”近音外,武功镇与黄帝的文脉十分明显。首先,武功镇及其周边存在大量新石器时期遗址和先周遗址。据文物考古队从漆水、沮水流域武功段的台地上,发现的四十多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和先周遗址,通过对出土的陶、石、骨器评释,距今五千年前,人类已在此生息。浮沱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震动世界整个史学界的陶屋;赵家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藏谷物与泥拌麦草;郑家坡先周古邰城发掘出周人社区……这些器物阐明,只有姜姬先民才有如此之高的智慧与文明。游客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最先看到的文物:武功镇郑尚坡遗址先周文物。武功是周室发源地,武功的先周遗址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周原遗址展区最先被展出(图片来源网络)其次,武功镇历来存在着黄帝的祭庙和传说。武功镇北部的印台山,山势隆起,雄浑秀美,风光旖旎,是漆水、漠水河谷开阔地带。相传这里是黄帝成长的地方,曾留下不少关于上古时代炎、黄二帝征伐的传说故事,直到今天人们仍口口相传。人们为了纪念黄帝的功绩,曾在此山修建了庙宇,里面供奉黄帝和龙王,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和谐。俯瞰漆水河秋色(图片来源网络)再次,黄帝的儿孙——周人始祖们生活于此。黄帝的孙媳妇姜嫄因在(咸阳彬州市)田野中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怀孕(可以说是中国版的玛利亚),后在武功生下后稷。“姜嫄圣母墓”位于武功镇西塬上,每年正月十六初春时节,当地居民都会举办姜嫄庙会(称俗“娘娘会”),四千年来从未断绝。“姜嫄圣母墓”位于武功镇西塬上,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来源网络)黄帝的玄孙,帝喾和姜嫄之子后稷,生活于此,并最终册封于此。《诗经》记载,后稷为儿童时就好种树麻﹑菽。成人后,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尧听说后举为农师,封于邰地(邰地是武功的古称)。后稷在漆水河边筑教稼台,教民稼穑,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农业大学。每年十一月初七至十七(农历),农民们聚在教稼台边向后稷展示收成,并互相交易,无意中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世博会”(俗称“河滩会”),四千年来从未断绝。后稷像。教稼台于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来源网络)这些事实说明,不但黄帝生活于武功镇,黄帝的后裔们也十分看重这块风水宝地,文化传承从未断绝。炎黄大挪移:河南新郑号称“黄帝故里”?既然史记、现实证据如此丰富,那么河南新郑为何敢宣称自己是“黄帝故里”、甚至是“炎黄故里”?河南新郑依据的主要是《山海经》。《山海经》记载:“熊山有穴焉,恒出神人”。河南新郑认为“熊山”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熊耳山,“熊穴”是熊居住的地方。黄帝所率领的轩辕氏部落以熊为图腾(这点本身就存有争议)。黄帝以熊为图腾,我这刚好有个熊山,山上还有个熊洞,因此黄帝必须在我这。另外就是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但《帝王世纪》并不能作为“信史”,且文中本来就含有“或曰”、“或言”这样的词语,皇甫谧也没有说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说“或许建都”而已。这些“史学”依据,国内没有一个专家表示认同。河南新郑不但确定黄帝生活在自己地界,连黄帝的生日都考证出来:“公元前年农历三月三”。不但中国历代史书中根本就找不到关于“三月三”是黄帝生日的任何记载或传说,就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考证的如此细致,本身就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情。这如同现在能预报出何年何月几时几分几秒地震一样荒谬。河南新郑将国务院《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的“新郑轩辕庙”私自篡改为“黄帝故里”。而这个“轩辕庙”,在年前是道教“宇龙宫”,再之前是新郑兽医站养鸡场。河南新郑的直接实证就是这座“轩辕庙”,但即使真有一座“轩辕庙”,也不能冠以“黄帝故里”的名号。祠庙乃后人所建,有祠庙的地方并不一定是“故里”,否则遍及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孔庙”、“关帝庙”,不都可以自称为“孔子故里”、“关公故里”了?比起大西安的抢人大战,河南新郑手续更简单,连派出所都不用去,户口直接就给办了。而且都知道炎黄不分家,为了保住黄帝,新郑将炎帝的户口也迁过来。地理考古学告诉我们,在仰韶文化的黄帝时代,新郑还是一片泽国,属于淮河流域的东夷文化,人口稀少,一片荒芜,炎黄二帝断然不会在此安家落户。不但抢新人,还要抢古人:“老家河南”惹的祸?河南新郑抢夺黄帝户口,显得极其荒唐,已经成为国人的笑柄,问题是河南新郑为何要率性而为,失信天下?首先是从主导思想上受到影响。从年开始,河南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为总纲领,以打造“祖宗文化”、“姓氏文化”、“老家文化”等为抓手,把神话传说当历史,胡编乱造,大肆篡改百度百科,修改山名地名,抢夺历史文化名人。黄帝、炎帝作为中国人文初祖,自然首当其冲。其次是为了拉动旅游业。不得不说,河南旅游这些年搞得非常不错,尤其是横空出世的云台山。在一个资源枯竭的城市,90年代还毫无名气的云台山,只用了短短十年时间就在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上双双超越华山,云台山营销堪称行业奇迹。有意思的是,云台山发展之初就是对标着华山来的,年,被誉为全国旅游界的“明星局长”——焦作旅游局局长许长仁还被任命为华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云台山“力压华山”的全方位成功,不但使河南在陕西面前多了些许自信,而且更加急迫的发展旅游业。问题是自己老本不够啊,怎么办?那只有抢了。更不得不说的是,河南不止是抢个“黄帝故里”的虚名,其文化开发可谓神速,在老陕们还没明白过来时,“黄帝故里”已经和黄帝陵并驾齐驱了。目前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将在“十三五”期间打造为国家AAAAA级景区。);是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上不断发酵的黄帝之争,不但没有牵绊新郑的脚步,反而使其名声大噪、游人如织。……河南新郑打造黄帝故里旅游得到全省上下的通力支持(图片来源网络)陕西咸阳如何正本清源、迎回炎黄?首先要系统考证炎黄二帝在陕西、在咸阳的历史、现实资料,联合社科院、陕历博、旅游局、相关高校等单位,打造专业的“黄帝学”。其次是迅速在武功镇修建黄帝文化博物馆,打造具有陕西特色、先周特色和现代意义上的黄帝祭祀活动,并争取与黄帝陵联合举办公祭活动。最后将统一的黄帝公祭由省祭提升为国家公祭,以确立黄帝祭祀的至高性、唯一性和方向性。公祭黄帝,不是封建迷信,更不是一种宗教活动。在带给地方经济利益的同时,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增强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让全世界的华人凝聚在一起。河南和陕西的祭拜争端最终以对“各自祭拜”的默认而平息,然而一旦上升到国家公祭层面,那么必定只有一个是正统。陕西对周人始祖、黄帝故里视而不见,耗资十多亿修建的“周原景区”还要靠纣王妲己热舞吸引游人,文化大省被网友批评“一点历史常识都没”(图片来源网络)这些举措,必须从省级层面操作,不论是咸阳市,还是武功县、武功镇都是思维认识不足、文化研讨无力、开发资金单薄,难以独担此任。武功镇文旅资源丰富,具有全国性、全省性的文化IP就有姜媛母仪文化、后稷农耕文化、苏武爱国文化、苏蕙诗锦文化、李世民感恩文化、张载关学文化、康海戏志文化之多,但是武功镇却忘记了最重要的“黄帝故里”文化。忘掉“黄帝故里”文化的当然不仅是武功镇一家。眼看着“炎黄故里”被抢,陕西民间虽然义愤填膺,要求其“停止伪故里拜祖大典,拆除伪故里”,但都只能干着急。没有哪个陕西省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旅游主管单位反思一下:“黄帝故里”到底在哪?是否因为我们陕西的文史资源太过丰富,就可以对真正的“黄帝故里”不管不顾?尤其是咸阳的相关部门,就跟没事人一样。如果真这样想,那我认为河南新郑抢走黄帝户口、开发黄帝旅游,还真是一件好事呢。如果你不去开发,干嘛反对别人开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END——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咸阳形象品牌展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