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多样性及面临的威胁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物种丰富多样。中国由于物种特别丰富,被列为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国家之一。这12个国家的物种合在一起占有全世界上述类群物种总数的70%。这也是有人按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中国被排在第8位的由来。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国拥有高等植物种,占世界第3位。中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中国的动物也很丰富,脊椎动物共有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4%。中国还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鸟类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4.6%;中国的鱼类占世界鱼类总种数的17.5%。

2、特有属种繁多。中国生物区系的特有现象发达,高等植物中特有种最多,约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种数的57%以上。在中国的脊椎动物中,特有种有种,占10.5%。人们熟知的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银杏、银杉和攀枝花苏铁以及大熊猫、白鳍豚等都是中国的特有种。

3、起源古老。由于中生代末(距今约万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第四纪冰期又未遭受大陆冰川的严重影响,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物种如木兰、木莲、含笑等。中国所产的很多陆栖脊椎动物中不少都是古老种类,如羚牛、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大鲵等。

4、资源丰富。中国的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作物品种、药用植物、牧草、观赏花卉等也异常丰富。中国的农业有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很早就发掘、利用、培育繁殖了自然环境中的遗传资源,因此中国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中国的果树种类居世界第一。目前人类生活和生存所依赖的动物和植物,有很多都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中国同样具有悠久的野生动物驯养历史,是世界上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最丰富的国家。在中国的家养动物中,还拥有大量的特有种资源,在长期的人工选择和驯养之后,产品的经济学特征、生态类型和繁殖性状以及体型等方面形成独特、丰富的变异,成为世界上特有的种质资源。

5、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中国具有丰富的陆生生态系统和海洋与淡水生态系统。中国具有地球陆生生态系统各种类型,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荒漠、泥炭、高山冻原等。中国的淡水生态系统类型和海洋生态类型系统也同样丰富多彩。

6、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民族文化。由于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的特点,中国与生物多样性直接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民族文化也很丰富。如藏族宗教信仰对珍稀物种的保护,哈尼族对神山、神林的保护,蒙古族对草原的保护,以及纳西族的不准砍伐水源林、不准在树木生长期砍伐、不准猎杀孕兽和幼兽的传统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蒙、藏、苗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是生物多样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吉林长白山地区,当地“放山”(即进山寻参)的规矩中就有“抬大留小”(如发现成片的人参,只能采挖大的,小的要留下给后人)和“红榔头布种”(发现有种子的,要将种子种下,留给后人)等传统,这些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十二个生物多样性特丰国家之一。中国还是北半球高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中国有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很早就开发利用、培育繁殖自然环境中的遗传资源,因此中国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丰富程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人类生活和生存所依赖的动植物,不仅许多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

1、动物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最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农业部-年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我国有畜禽品种、配套系个,其中地方品种个。约占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六分之一。根据最近的调查,包括特种经济动物和家养昆虫在内,中国共有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个。在中国的家养动物中,还拥有大量的特有种资源,在长期的人工选择和驯养之后,产品经济学特征、生态类型和繁殖性状以及体型等方面形成独特、丰富的变异,成为世界上特有的种质资源。

2、植物方面:原产中国及经培育的资源更多,例如,在我国境内发现的经济树种就有种以上,其中果树如枣、板栗、饮料如茶、木本油料如油茶、油桐、涂料如漆树等都是中国特产。中国更是野生和栽培果树的主要起源和分布中心,果树种类居世界第一。苹果、梨、李属(李属现已分为李属、桃属、樱属和杏属)种类繁多,原产中国的果树还有柿、猕猴桃,包括甜橙在内多种柑桔类果树以及荔枝、龙眼、枇杷、杨梅等。上述所有这些类群大多数都包括多个种和大量品种。中国有药用植物1多种,牧草种,原产中国的重要观赏花卉超过30属种。各经济植物的野生近缘种数量繁多,大多尚无精确统计。如世界著名栽培牧草在中国几乎都有其野生种或野生近缘种。中药人参有8个野生近缘种,贝母的近缘种多达17个,乌头有20个等。

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民族文化由于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的特点,使得中国与生物多样性直接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民族文化也很丰富。如少数民族医药、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以及一些传统知识和习俗等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主要压力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起野生生物生境的退化或丧失,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严重的环境污染,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种植,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等。

(1)野生生物生境的退化或丧失:导致野生生物濒危的主要因素是生境的丧失或退化(魏辅文,;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湿地开垦造成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近年来,虽然内陆水域面积有所增长,但滩涂围垦面积仍在扩大。至年,全国填海造地面积达.6km2。由于滩涂围垦,中国的红树林资源下降了约2/3,直接造成了部分重要保护物种栖息和繁殖场所遭到破坏。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共开垦草地约19.3万km2,全国现有耕地的l8.2%源于草地开垦(樊江文等,)。近些年来,草地开垦的事件仍然有所发生。铁路和公路建设使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破碎化,种群繁衍面临直接威胁。中国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3亿千瓦,居世界首位。兴修水利和建闸筑坝造成湖泊、江河的隔断,彻底改变了河道的自然状态,对鱼类繁殖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许存泽,)。

(2)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生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导致生物资源的枯竭和衰退。中国草原过度放牧现象严重,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平均超载率为28%(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长期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目前,全国9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沙化。中国海洋捕捞渔业在整个渔业体系中举足轻重,海洋年捕捞量达万t(农业部渔业局,)。高强度捕捞加剧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小型鱼、低龄鱼、低值鱼比例增加,渔业资源营养级降低。野生动植物由于具有药用、食用、观赏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往往成为非法贸易的对象。虽然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执法行动,但是非法贸易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地区还很猖獗。

(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能产生多种毒性,阻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也造成日趋严重的面源污染。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昆明滇池由于水体污染导致富营养化,高等水生植物种类丧失了36%,鱼类种类丧失了25%(吕利军等,)。中国管辖海域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引起赤潮等多种海洋生态灾害。

(4)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种植:随着新品种的开发和广泛使用,栽培的作物集中在少数几个品种,单一品种的推广面积大幅度提高,而许多拥有重要基因资源的传统品种遭到淘汰,甚至永远消失。

(5)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入侵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幅员辽阔,跨越近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使中国更易遭受外来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生境。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有外来入侵物种余种(徐海根和强胜,),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美国白蛾、松干蚧、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非洲大蜗牛等外来入侵物种对农林业生产、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据估计,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中国环境和经济造成的损失约亿元(徐海根等,)。

(6)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使生物物候、分布和迁移发生改变,使一些物种在原栖息地消失。青海湖地区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与上世纪中期相比,豆雁等26种鸟从湖区消失(马瑞俊和蒋志刚,)。气候变化使有害生物的分布范围改变,危害加剧。例如,气候变暖使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分布范围扩大(吴春霞和刘玲,)。气候变化使海洋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我国黄海主要冷水动物种数和种群密度随水温的升高正在下降,黄海冷水底栖生物区系多样性较半世纪前显著降低(刘瑞玉,)。

生态系统:近年来中国采取了许多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的措施,包括禁止滥砍滥伐、退耕还林、还草或湿地、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植树造林、草地管理和污染治理等。这些努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中国生态系统的退化进程。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许多湖泊正在萎缩和消失,水质和水量也在下降,河流、水体遭受到严重的污染,富营养化已经越来越普遍。由于湿地的消失和湿地产品下降,湿地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正在面临严重的威胁。据估计,黄河30%的鱼类正在灭绝,一些河口和海岸地区已被宣布为“死亡地带”。由于草场开垦、人口增加、超牧过载以及灭鼠等行为减少了草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剧了土地退化。泥炭地生态系统也遭到破坏和消耗,已经严重影响到泥炭地减缓气候变化的功能。荒漠化程度在脆弱的干旱地区、草场以及石灰岩地区加剧。道路、堤坝建设、城市化、开矿和旅游等造成了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并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种资源:按照国际(IUCN)标准,中国物种的受威胁程度比预想的要严得多。根据国家林业局对191种植物调查、评估的结果,其中3个种已经彻底消失,还有12个种仅存1-10个个体,9个种仅剩下11-100个野生个体,超过44.5%的种在原栖息地少于50000个个体。同样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超过252个野生动物种被作为食物加以消费,这其中包括了153种国家保护动物,9个重点保护种在种群数量上急剧下降,同时104个物种处在濒危状态,其中一些已经低于最小存活种群数量,白暨豚最近已报道绝迹。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别报告列出的濒危物种比例是:22.06%的哺乳动物、14.63%的鸟类、4.52%的爬虫、2.46%的两栖类、2.41%的鱼类,28%的无花植物和13%的有花植物。过去,我国期望的濒危物种比例在2%-30%,但是,根据IUCN的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我国濒危物种的实际情况是:无脊椎动物34.74%,脊椎动物35.92%,裸子植物69.91%,被子植物86.63%。中国的野生动物进出口贸易及国内贸易,被认为是对世界其他地区野生动物的严重威胁。外来物种入侵也被认为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最近的研究,有超过种的入侵物种,其中有种威胁程度较大。在IUCN开列的种威胁程度较大的物种当中,有超过50种发生在中国。有关数据估计,每年中国由入侵物种造成的损失高达.8亿美元。随着观赏植物和宠物等的大量涌入,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遗传资源: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动植物基因资源。到年,中国已经采集了超过,个作物种质标本,建立了32个多年生作物的种质资源库,以及27个农作物基因资源库。昆明植物研究所正在建立一个国家野生种质库,该野生种质库准备为1,个物种保留,个标本。在品种应用方面,农牧民更乐于选择产量更高的农作物以及国内的动物品种。快速发展的转基因技术加速了农作物和动物基因资源的丧失,威胁着当地农产品基因资源的保存,并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其他环境影响。一些利用历史较长的品种因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较低逐渐被放弃。目前还缺少措施来激励使用本地品种和安全管理,研究、风险评估和监测商业转基因产品对环境影响的工作十分薄弱。尽管如此,转基因生物及其覆盖区域的增长速度比其他国家要快。

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既为人们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物质、工业原料和天然药物,又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特别是净化空气、保证水质、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当代及子孙后代的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不断恶化的健康问题、更高的食品风险、日益增加的脆弱性和更少的发展机会(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

(1)对人身财产安全的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会增加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多个组分的丧失,特别是在景观水平的功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下降,将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下降。红树林和珊瑚礁都是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源泉,也是非常好的抵御洪水和暴风雨的自然缓冲物。红树林和珊瑚礁遭到破坏,会增加沿海地区洪水泛滥的严重性,对沿海地区居民的海产养殖和居所带来严重危害。人类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往往造成水土流失,是造成泥石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对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使食物的多样性减少,使人类仅仅依赖个别几种主要的食物,从而打破人们均衡的饮食结构,影响人类健康。例如,传粉昆虫的丧失,会导致依赖昆虫授粉的作物产量的下降,导致农业生产系统稳定性的下降

(Garibaldietal.)。农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利用海南发现的野生稻不育株与栽培种杂交,成功地实现了水稻的杂交制种,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如果当时野生稻消失,就无法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科技成果。

(3)对医药产业带来的影响:中国有中药资源1.2万多种,在世界上位居前列。珍稀药用资源往往具有自然分布范围小、再生能力差、生长周期长等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对野生药用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不少野生药用资源的蕴藏量急剧减少,直至濒临灭绝。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丰富的药用资源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了这些资源,医药产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尽管现在实验室研制的药品越来越多,目前全球仍有大量人群使用这些药用资源治疗疾病。这些药用资源一旦灭绝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4)对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减少当地居民的发展机会。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可能导致原本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丧失大量游客,当地居民会失去发展旅游业的机会。在一些情况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不可逆转的,这种情况将会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失去发展的机会。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自然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具有双重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当前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编者申明:以上图文,仅供学习与分享。欢迎交流!)山林田野 

山林是人类心灵的故乡,人类最原始的相望。田野是人类身心灵的治疗师,生命动力的源头。让孩子暂时离开网络,回到山林与田野之间,找回失落已久的灵魂。

山林田野

生态教育

生命教育

生产教育

生活教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zz/5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