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年6月,“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是天台民间工匠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据《历史与文化》一书记载,东晋时期,戴逵(—)父子就在天台山一带将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技艺”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

“干漆夹苎技艺”是为各种木制品外表髹饰和保护的一种独特的技术。它用原始生漆、苎麻等材料,通过层层包粘,进行反复打磨,涂上朱砂等各种辅助材料,贴上金箔,再经过工艺处理后完成作品。“干漆夹苎技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木雕髹饰,在木雕作品外部髹饰,使作品不开裂、不变形;一种“脱胎泥塑”,有“脱胎”和“翻模”两大工序。先泥塑,再用纻布、生漆等在泥塑上翻模,使之成为独特的工艺品。它的整个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讲究,制成的成品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的特点。主要用于佛像(以及人物造像)、宫殿、祠堂、庙宇等建筑构件外表的髹饰和保护,也用于民间寿棺、匾额的制作等。

“干漆夹苎技艺”所用的原料有:苎麻、生漆、香樟、古瓦粉、火山灰、防火泥、桐油、野生麻、野生桐树脂、铁石粉、朱砂、五彩石粉等,它的工艺流程:上灰、漆灰、烘干、夹纻、上瓦粉、上漆、补漆、砂光、上朱、打磨、刮灰、上防火泥、灰漆、水磨、贴金、砑金、罩金等,共计48道工序。长期以来,该工艺在民间师徒相承,代代相传,至今仍然是靠师傅言传身教,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才能掌握。而且用于该工艺的原料,也是用传统的方法提炼,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用“干漆夹苎技艺”制作的木雕佛像,既保持木雕的纹路细腻、线条流畅,又使佛像造型更具神韵。

20世纪80年代,谙熟“干漆夹苎技艺”的汤春甫组织工匠,对散落在民间的“干漆夹苎技艺”进行挖掘、整理,并创办工艺美术学校,培养后继人才。天台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艺的传承保护工作,年划拨60亩土地,用于建造天台山佛教城。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天台山佛教城除向国外的宗教部门和国宝馆提供收藏外,还积极向各省、市的博物馆宣传,提供收藏。年以来,天台山佛教城制作的佛像为日本比睿山延历寺、永平寺,韩国法华宗国宝馆收藏,作品先后荣获中国国家级大师精品展评选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展世纪杯金奖。年,汤春甫制作的“千手观音像”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年“干漆夹苎技艺”传承人制作的“四面观音像”为浙江省非遗馆收藏,年12月,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天台山佛教城承办的“中国工艺美术与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天台召开。

近年来,当地文化和佛雕企业重视“干漆夹苎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用发展产业来推动该项目的传承和保护。目前,天台大小佛雕厂有近百家。年,天台山佛教城投资建成“干漆夹苎技艺”展示馆,展示“干漆夹苎技艺”精品多件,并被列入“浙江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浙江省非遗宣传展示基地”。年出版了《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一书。年,“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列为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预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年,汤春甫被列为国家级“干漆夹苎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gx/6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