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鉴真东渡唤起的记忆

鉴真大师干漆夹苎塑像(网图)

文/阿遥

一早在禅风网上看到,今日,农历五月初六,是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圆寂纪念日。一时,关于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的历史场景,如波涛般涌涌而来。

鉴真和尚是唐代佛教律宗南山宗传人。他生于扬州,14岁在扬州大云寺从智满法师出家,18岁到长安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21岁于长安实际寺依恒景律师登坛受具足戒。

唐代天宝二年(年),应日本僧人普照、荣睿的祈请,鉴真大师从扬州启航东渡日本,途中历尽十年艰辛,五次受挫,终于在天宝十二年(年)成功抵达奈良,是年大师已经66岁,双目失明了。

在日本弘法期间,不仅在佛教领域,鉴真大师还在文学、饮食、医学、建筑等方面,对日本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的故事,与我仿佛也有甚深的渊缘。中学历史教材里的讲述自不必说,我辈从小就被大师为法忘躯的励志故事所震撼。少年时代的记忆中,还有一部日本电影和一个展览。

电影叫做《天平之甍》,是根据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小说改编的,年拍摄,很多戏是在中国取景的,包括扬州和北京。影片拍得波澜壮阔,时隔三十多年了,不少镜头仍然历历如在目前,特别是渡船在海上汹涌的浪涛中颠簸的场面,日本和尚荣睿等人的紧张忙乱的动和鉴真大师双手合十冷静应对的静的强烈反差,顿时就能跳入脑迹。印象中,影片主创都是当时日本一流的艺术家。感谢网络的强大力量,朋友们齐心合力查询,帮助我复原了较为完整的记忆:导演熊井启,就是《望乡》的导演,主演是大门正明、中村嘉葎雄、高峰三枝子等。片中戏最多的男一号人物是日本僧人荣睿,是由大门正明扮演的。但是核心人物无疑是鉴真大师,扮演者当是中村嘉葎雄,有朋友还查到,他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提名。

日本电影《天平之甍》海报(网图)

另一个重要记忆是一个展览。

去年(年)春天,我在北京法源寺偶遇一位梵华法师。闲谈中,师父给我讲了一些法源寺解放后的兴衰史。他说,“文革”后恢复寺院,最重要的因缘是年,邓小平同志决策从日本唐招提寺请回鉴真和尚的夹苎漆像回国展览。我接过话头说:那个展览我参观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那时候我还是中学生。梵华师父眼神里现出十分惊异的表情。他说,那次除了在历博,鉴真像还被请到法源寺展览了几天。由此,佛协又从福建一处偏僻的乡下寻到了几位坚持不还俗的和尚,法源寺才得以恢复佛教活动。

法源寺大雄宝殿(阿遥摄)

这位法师看上去应该比我年轻,他可能没有经历到,年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是一项多么轰动的文化界大事。巡展的第一站,就是鉴真大师的故乡扬州。扬州大明寺里,建了一座鉴真纪念堂,是年由梁思成先生设计,年建成的,建筑样式就是仿造鉴真大师主持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金堂。其实准确地说,那是中国建筑的唐代风格,在日本得以保留,千年之后又返回了故乡。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网图)

扬州鉴真纪念堂(阿遥摄)

扬州大明寺塔(阿遥摄)

当年的媒体上,“鉴真大师回家”的报道几乎铺天盖地,连我一个高中学生都融入其中了,可见那场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的空前盛况。那时候,我第一次听闻到“干漆夹苎”这种传统造像工艺:在泥塑或木质胎体上用苎麻布和生漆一层层包粘,反复打磨后再涂上朱砂等辅料,脱去内胎,表面上色或贴上金箔。这种工艺一般都是塑造佛像,也叫生漆脱胎佛像。由于脱去内胎,只有一层苎麻加灰漆的硬壳,所以重量比较轻,可以抬着游行。而且非常结实,不容易开裂。鉴真像就是这样塑造的。

喜好集邮的朋友陈宇先生又补充了一个资料,年为了配合鉴真像回国巡展,中国人民邮政还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他的收藏是一个日本人从天津发的首日封,还有邮折。

鉴真像回国巡展纪念邮票首日封和邮折(陈宇供图)

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法,大唐成为佛法传播的重要结点。跟玄奘西行一样,鉴真东渡的故事,千余年来依然被人研究,为人赞叹,也引发出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一位僧人的影响,跨越了历史,跨越了国界。扬州文物专家顾风先生感慨之余写道:“舍生敢渡鲸波险,浩荡唐风播奈良。”借来,以此结束这篇随笔吧。

☆☆☆

点击阅读本刊文章:

钩沉︱地图:历史的影印本

钩沉︱荒唐时代的奇葩地图

钩沉︱百年红楼的片段

钩沉︱海陵王:一个废帝和一片皇陵——金陵考古闻见记

钩沉︱来自地脉的信息

钩沉︱阊门那些事

阿遥茶话

让文化进入生活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gx/9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