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边上长黑点 http://m.39.net/pf/a_6928786.html
尺寸:高:27.5cm,长:16cm,宽:11.5cm,重:g。
尊者全身金漆髹饰,曲腿盘,头部浑圆,头顶无毛发,现比丘相。身披袈裟,露胸,庄重慈祥。因年代久远,佛像表面有脱漆。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造像工艺,萌芽于战国,兴盛于隋唐。夹纻漆器的方法是传统漆工艺中内胎骨架构成方式之一,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早期脱胎夹纻造像传世极少 已成秘室之珍。据称,目前国内的各大博物馆中,几乎没有一件明朝以前的脱胎夹纻造像实物。唐朝时期的脱胎夹纻造像实物,有现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的“唐代八部神像”,有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及西雅图博物馆的“唐代夹纻佛坐像”。还有一尊是由中国人在日本制作的“鉴真干漆夹纻造像”,现藏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由鉴真弟子思托等设计、塑造,像高80.1厘米,刻纹简练,造型生动,至今被尊为日本“国宝”。国内集中保存脱胎夹纻造像实物较多的一处,是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洛阳白马寺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在汉传佛教界有着“祖庭”之称。白马寺现存佛像百余尊,多为元明清三代所造。其中最具特点的正是元代三世佛、十八罗汉和二天将像,总共23尊均为脱胎夹纻造像,堪称镇寺之宝。北京首都博物馆观有一尊明代夹纻鎏金释迦牟尼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