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行当-----割漆。
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油漆是中国古代的十大发明之一
中国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行当-----割漆。
据记载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这个记载是根据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的“妇好墓(葬于公元13世纪),她用的过油漆棺木。至少说中国人在商周之前开始使用原始的漆器。到战国时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漆器的漆工。植漆树,并设立管理漆园的官吏。
但是河姆渡时期出土的朱漆大碗要远远早于这个时期。
河姆渡时期出土的朱漆大碗
漆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一种乔木,在中国除黑龙江、吉林、内蒙、西藏、新疆外都有分布。树高可达20米,树龄长可达上百年。树干被割破后能分泌出一种白色的浆汁,正是这种浆汁使的古时候的人们发现了它具有漆在家具、建筑上出现的的独特装饰功能,在化学油漆没有发明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使用这种漆打扮着自己的建筑家居。很多木质梁柱、古建筑上门窗都涂有这样的生漆,涂上这种生漆可使梁柱数百年不腐。
到了汉代,漆器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正是使用了生漆作为原料之故。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精美漆器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
在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现存有一只公元四年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有铭文,除说明该杯制作时间,还刻有参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员的名字。这个木酒杯表现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有对制造工艺的看法,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同时发现了通过在生漆中放几只螃蟹壳,漆就会保持液状,不会变干。公元前年的《淮南子》一书和公元12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甲壳体组织内确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动的化学成份,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这是中国人使用生物化学的最早记载。
割漆人也是这种古老行业的追随者。他们大多绝大来自四川绵阳、绵竹、巴中地区,当中的一些人祖辈上就是割漆人。在过去,这些地方都是生漆的重要产地。他们挑着担子走上几天几夜到外地去割漆,用他们的话说是因为外地人干不了这个行当。因为生漆有毒,一些人一但沾上树上的生漆就会引起过敏反应。满身起疹,皮肤糜烂,数月难愈,难怪有些人达到了谈漆色变地步。而四川人却能吃得起这份过敏之苦,他们很多人有抵抗这种过敏的免疫力。他们挣的是别人不愿挣的钱。
每年最佳的割漆的时间是从四月到八月最佳。因为盛夏时水分挥发快,阳光充沛,割出的生漆质量最好。每天日出前是割漆的最好时辰。割漆人用蚌壳割开漆树皮,露出木质,将刀口切成斜形,再把蚌壳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令漆液流入容器后,再以油纸密封保存。刚流出的漆液呈灰乳色,与空气接触后氧化变成栗壳色,干后呈褐色。“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就是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色泽由浅到深,最后形成坚固的漆膜的过程。这就是古时候用做家具上、建筑上、宫门上、棺木上的大漆。在古时有这样的说法:“凡漆不言色者皆黑。”今天,人们也常用“漆黑一片”来形容夜色能见度差,漆黑到了极至为佳。
每年一进入四月之前,四川绵阳、巴中一带的老板便开始挨家挨户地游说当地一些割漆人跟他外出去割漆。有的去广西、云南、贵州,也有去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割漆人跟谁走要看这些老板给割漆人承诺的待遇。
一般来说,由这些老板和当地林场签订承包合同,每出1斤漆要向林场交一定的管理费。老板再下派小老板去负责管理这些割漆工,负责他们的吃、穿、住、喝酒、理发等日常生活费用,割漆人每天将割出的新鲜生漆以每斤7-10元的价格卖给小老板,小老板再以每公斤20-3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大老板,大老板收购以后再运往专门收生漆的部门,每公斤可卖50-多元钱。最后这些生漆大部分都出口到日本,因为日本是全世界漆器制造生产的最大需求者。还有一些用于油漆加工高档家具。有资料说,中国的生漆出口占世界出口的80%。
段启才和他的九个伙伴一起来到河南嵩县一带的大山里。到山中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树搭建栖身的住处,用砍来的树枝在靠近水的地方搭建屋架,然后再围上塑料布就成了一个四至六人的栖身地。
这些割漆人每天早晨4时起床做饭,不仅做早餐,还要把中午的饭一起做好。主食是米饭,吃的蔬菜多是土豆、苞菜一类的耐贮藏的菜,他们也不时从山中采些野菇或抓几只溪水中的青蛙来改善生活。
早晨5时,天还没亮,段启才和他的伙伴们便带着手电筒踏着脚下湿漉漉、绵软的树叶走进入大山的密林中,因为早晨漆树的漆汁能多一些。天一亮,潮气散去,树皮干燥绷紧,流出的漆汁就会少。每天他们每人要在近二百棵漆树上,爬上下两次。早晨在每棵树上割六到八道刀口,让漆汁流出来。吃过午饭后再一次爬上树,将树上流出的漆汁收回到漆筒中,每天周而复始。
割过的漆树要在十天后才能再割第二次。到下午6时收工,回到住处将收集到的新鲜生漆过枰交给他们的小老板。每克鲜漆,可以得到20元钱。
第一次割的树,浆汁多,一棵树一天可收克左右的生漆,出漆量每年递减。一般一棵树可以割五年,这时树上已经被割了十几个口子,一颗被刀割到第五年的漆树每天最多只能收到60克左右的生漆。
每天小唐要在颗这样的漆树上下二次,一次割口子,一次收集漆树上流出的浆液.从早上5点开始到下午5点多收工
这是我遇到最高龄的割漆人李荣。已经70岁了。老人曾经得过偏瘫病,后来有人告诉他一个偏方,用中药配家中的鸡来炖服,一年当中老人将自家的鸡和亲戚家的鸡都给吃光了,最后不知是那位山里的人逮到了一只山里的大鸟送给了老人当鸡吃,那里知道老人当晚吃了这只大鸟后居然偏瘫的身体能活动了,后来身体得到了痊愈,后来知道那是一只鹰
漆树是有毒的树种,它的浆液沾染到人的身上会产生严重的过敏反映,皮肤红肿,奇痒难忍。一般人都躲着这种树,而这些割漆人年复一年的接触这些生漆,体内产生了抗体,他们的身体对这样的毒树有了免疫力
一颗新树一天能割出克的生漆,而一颗被割了三四年的漆树每天也只能割出克左右的生漆
每个割漆人每天他要爬上爬下棵左右的漆树,也就可以收获到1克左右的生漆。
每天把割回来的生漆交给老板称重,最后回家时结算工钱
割漆人被老板分到山里不同区域进行割漆,遇到好树会有不错的收入,遇到已经被割了几年的漆树就产量很低,收入也就不高
一个四川的割漆人
70岁的李荣是当地的割漆人,他割漆的目的就是准备给自己油漆一口上等的棺材。这需要用50斤左右的生漆。因为在山上割的生漆有很好的密封性,用它油漆的棺木被埋在地下可以百年不腐烂,他把自己死后的归宿看很重要
山中的野果子很多,中午带的饭加上一些野果子是一顿不错美味。
四到十月,这些割漆人都住在山里面,偶然捡到的一张报纸能让他们轮流看上很久
在山里搭建一个窝棚就是这个夏秋季节的家,同伴的也就是自己的同乡
上山来他们首先要举行“祭坡”仪式,希望山神能保佑他们平安。在山里不能骂人、不能说妄语
用山里的生漆油漆棺木是当地人的一种风俗,这种棺木要在老人活着的时候油漆好放在家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