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实录丨古琴造型与音色审美二

讲座实录

古琴造型与音色审美(二)

马维衡

古琴斫制

古琴制作被称为斫琴,“斫”这个字在汉语词典里是刀、斧头砍的意思。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外篇·天道》里的一个词组,叫“老斫人”,是说以前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七十岁以上的工匠才能把车轮做的好用,这些工匠被称为“老斫人”。这就表示了“斫”含有丰富老道的经验。

经验的积累是不得了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跟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将古人的物,用现代的方式保存下来,不受损坏。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的,当这个人在某方面有特殊的技能,好多技艺会随着这个人的过世而消失。有的人说,我们有好多东西传世,可以照着样子去复制,其实是不可行的,因为很多技艺存在传承人手里面。我就亲眼见过扬州一位漆器艺术大家用漆作的一幅画。大家都知道我们宣纸的画可以卷起来,因为宣纸有弹性、韧性,很薄。如果是用漆,因为漆有一个厚度,用漆作了画还可以像宣纸一样卷起来的技艺叫漆画。我十几岁的时候那位老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的技艺是从明朝传下来的,有好多人想跟他学这门技艺,但老先生在“文革”时期吃了不少苦,对当时的政府有点怨恨,他说,我死也不想把这门绝活交出来,情愿带到棺材去,最终未有传承。后来随着他的过世,这门艺术也随他而走。现在扬州想把这个技艺重做出来,但目前还没有办法,卷起来不是折了就是断了,没有办法把这门技艺搞活,非常可惜。

我对待古琴的斫制,这二十多年来没有一天放弃对古琴制作、弹奏等方方面面的研究,即使在春节,也只是早上休息半天,下午就研究起来了,想为古琴制作等吸收更多的养分。

我们汉民族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五十多种乐器,常见的有二胡、笛、箫、筝、琵琶、编钟、编磬等。但其中寿命较长、存世最久的是古琴,如今我们依然可在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等看到汉代、唐宋的古琴,因为它寿命比较长,而像筝、二胡等都不会见到这么久远的乐器了。

我在十多岁的时候见过汉代的古琴,因为那时候不懂,也没有去多加保护他。等我对古琴有所了解的时候,再寻访到那户人家,那个地方已经拆迁了。当时也后悔那张汉代的古琴没有保护下来。可惜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保存的比较久的是唐代的古琴。

古琴造型

众多乐器中,应该说古琴最具民族精神。它形体都是按照儒、道两家天人合一的观念制作的。在古琴的款式里,我们古人设计了五十余种不同的造型,这些造型一大部分是以古代圣贤的名字命名的。比如图片上的伏羲式,为什么说是伏羲式?汉代有过一篇文章,说制造这个琴的人是伏羲,所以命名为伏羲式。(“九霄环佩”琴)这台古琴现存在故宫博物院,是一张毫无争议的唐代雷氏名琴。

唐代古琴的美在于丰满。因为古琴的造型根据时代美学产生。唐代是经济文化繁荣的社会,包括音乐、歌舞、美学等方面。我们都见过唐代的审美,丰满胖胖的,没有瘦骨嶙嶙的感觉,给人以大气的感觉。唐代古琴的美学特征给人以雄伟浑圆这种感觉,很大气。

朱斑漆是什么?有红和黑在一起的叫朱斑漆。明代有一个文人写过一篇《髹饰录》,用了很多复杂矛盾的语句描绘,后来有通过白话翻译出来叫《髹饰录解说》。在《髹饰录》里面记载了从汉代以来就有朱斑漆。生漆的颜色是黑的,通过调试,变成这个漆。

宋代的古琴,因为宋代的文人多,为官的都是知识分子,都参与了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宋代流行的古琴造型就叫仲尼款。仲尼款,它就像我们人的造型。它的琴头不大,项跟肩的比例非常匀称,古琴形体比例的匀称、线条的流畅,这种审美,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敬佩。

顺带的讲一下,我们古琴的底部刻了名字,有琴名。古琴不同于其他乐器追求玉石、华美,古琴追求朴实。因为古琴是文人的艺术,到了宋代,古琴更加追求朴实。在宋代古琴不刻琴名,因为怕书法不精篆刻不精,影响了古琴的传世,到了明代才在古琴上刻上了好多文字。这是宋代的古琴追求,追求古琴的朴素、线条的流畅度、音色的美。

元代的古琴跟宋代的造型差不多,也留下了时代的烙印。艺术要延续到很长时间,才有这个时代的风格,这张琴的变化在肩部,蒙古人的脖子短粗,古琴的造型也随着元代人的审美情趣变化。

古琴的鉴定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博物馆收藏到许多的古琴,馆里有方方面面的鉴定专家,唯独没有古琴方面的鉴定专家,古琴的鉴定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国家也想搞一个古琴鉴定的学科,比其他的文物更加难。

古琴的制作到了明代以后往多元化发展,有多种造型出现,大概有十多种。明代中叶以后制造技术也随着下降。其他艺术到了明代清代都有发展,但是古琴制作到了明代清代古琴就是没有什么好的发展。到了民国也没有好琴。

这是清代的一张古琴,现存于故宫博物院,这种琴的造型像狼牙棒一样的,也叫连珠款。主人是谭嗣同,他有两张琴,这张叫“残雷”,另一张叫“崩霆”。说是他家的梧桐树枯死了,请人制作了两张琴。到了北京之后,另外一张琴留在湖南。

谭嗣同“残雷”琴

古琴选材

古人选古琴的材料非常讲究,古人为了寻找制作古琴的材料,用房梁、棺材板、桥桩等,都用来做古琴,但是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良材难得。这个原因就是古琴需要年久的材料,古人到我们宋代的琴,面板材料通常用的是梧桐,这个是青桐。古琴的底板用梓木,梓木不常见,梧桐在我国的好多地区都有。梧桐小时候长得很快,等长到六七年后就慢了。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梧桐,因为梧桐像渔网状一样,不开裂、不变形、透音度好。所以古琴的最佳配置是上梧下梓。凤飞千里,累了,没有梧桐树不歇下来。梧桐最具有文人的品质。桑木也是做琴的好材料,唐代的古琴里用很多用桑木制作的古琴。

这是一块年久的木材,明代的桑木。这是一块宋代的木头。古琴追求年代久远的木头,塑胶已消失殆尽,我们现在可以用明代,或更早的做琴,现在也有用新的木头在做琴了,它的声学效果就不及这个年代久远的木头做的琴。

图片上是拆迁下来的明清代的古房梁。旁边是古琴的配器材料,通常用紫檀、酸枝,用比较名贵的材料制作,木质坚硬,对古琴用很好声学的效果。我们现在用的材料是用老桌木的桌腿等做古琴的配器都是很好的材料。

古琴内部结构

刚刚我们看到古琴都是一个整板,完成古琴的形状之后,要在内部进行修挖。这个是宋代内部结构图,古人描写的是“洞中多崎岖,山中漆又深”。

徽位就是古琴的音位,在13个徽位中应该有一百三十多个发音点,在修挖内部结构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到古琴的音色的匀称,而且还要在这么多发音点都要通透。所以古琴制作是繁琐的、周期很长的。

古琴的调音工作,要让每个发音点做到匀称,如果哪个地方不好,古琴有散音、泛音、按音,这些音如果不能延续、不好,那么这个琴就声音不透。

这是古琴内部的结构图,里面有天柱、地柱,年代久远的材料颜色会慢慢地变黄,最久的材料颜色是棕红色,这个材料是明代万历年的房拆掉了,我们把它收集起来的。

梓木我们没有见过,现在很少了,因为过去梓木在皇宫的后宫里,在过去的时候往往皇帝称皇后为梓童。梓木也不那么硬和梧桐配合,两个梧桐的面板这个共振就好,所以我们古人的声学效果研究给我们到现在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现在我们也引用了椿木做底板,使用了各种木头。刚才我说了,我们要先进行调音,然后进行修挖,毛坯好了之后不是直接上漆,还要进行外形的修改拿锉刀修锉。

古琴漆艺

现在还没有哪个人造漆可以代替生漆那么耐磨、耐腐蚀。包括我们现在在扬州一带,经常有汉代墓葬挖出来的,两千多年的漆器保存很完好。

漆树,现在越来越名贵了。采漆的漆农很辛苦,要在漆树砍一刀,让漆一点一点流出来。一棵漆树一年的产量不过二三两。还要经过加工,去除杂质。漆刚刚采制割下来是淡淡的黄色,通过氧化之后慢慢变深。

这个是清代的绞漆架,这个漆在纱布上面过滤杂质,这个是传统的做法。生漆五分钟逐渐变的棕红,八分钟慢慢黑。

古琴的过程,长期在二十多度,湿度在八九十度的环境中进行。生漆在下雨天容易干,有酶分子。在湿度高的时候酶分子活跃性强,散发快。所以我们江南这边做家具的时候都要等到梅雨季节,做出来的漆色好看。做好了之后要磨蜕,磨蜕之后还要擦漆,用丝绸丝绵沾着漆一共要擦拭四十多遍,把古琴的漆面尽量擦清。好了以后我们在古琴上铭文刻字。

古琴还有一个材料叫鹿角,是用鹿角粘成粉,用生漆的漆艺,与鹿角粉调制。做好的古琴木胎,就把腻子遍布琴体的周身,一定要做到第九遍,干了之后水磨,第一遍很粗,慢慢一遍遍地打磨、收细,这就是制造的过程。

古琴的徽

这就是古琴的徽,古琴的徽少量用金徽、玉徽。像唐代的白居易描绘古琴金徽玉轸,用的就是黄金做的古琴的徽,轸子用玉,这就是配置很好的古琴。明代之后也用玉松石。古琴制器就是很繁重的,我们看到还有朱斑漆,就是用这个广东佛山的银朱,是矿石粉,很重,火柴盒大小的两斤重,很多古代的画家都用这种颜料,包括玉松石做颜料,年代久了,还能越来愈好,养目。

之后是上弦,古琴的上弦比其他乐器来得更复杂,要靠人的力量,我们之前试过用其他的上弦法,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所以现在我们一直坚持传统的上弦法,这就是整个过程。

(未完待续……)

讲座实录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赞赏

长按







































治白癫风医院哪家好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xc/1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