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CCTV《国宝档案》-0-19海外寻宝
Youtubejstsciencechannel文字:主要參考王菊如《从鉴真像说起------谈谈干漆夹纻佛像》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只供交流学习
夹纻,也作”夹纾”,“挟纻”。“脱空像漆布为之”(唐`释慧琳注《释迦方志》卷上)。亦称干漆像,搏換像,脱空像。其制作基本程序为:
先将完整的佛像造型以泥(沙)塑成(也有以木为胎),之后再以纻麻(夏布)及生漆调瓦灰层层涂抹,缠一层纻麻,凃-层漆,如此反复,纵横交错渗透多层(-般5-6层,多达10数层),之后,阴干,将泥胎挖出(古人亦称”脱胎”,”脱沙”),去掉竹木支架,始成中间空的生漆造像基形。然后再实施在表层以生漆调色装饰打磨,描金绘彩。現代制像可用石膏做胎。
夹纻工艺,可以说是最早的翻模工艺技术。以干漆夹纻工艺制作的佛像,体量质地轻,便于携运,具有结构坚固,不变形,不虫蛀,防水防潮等特奌。
材料:生漆、瓦灰等,胎体用泥灰,也用木质材料(如樟木等)或其他材料。但不如泥灰方便。
骨胎:有泥胎,铜胎,竹胎,皮胎等
技法:刻绘,彩绘,针刻,贴金,鎏金,填金,金银宝石嵌,砑光等四十多道工序。
工艺流程与物料,南方北方制造技术相同,传世的关于圆明园內工佛行例有如下记载,录此供读者参考:“佛像不拘文武,油灰股沙,使布十五遍,压布灰十五遍.长面像衣纹熟漆灰一遍,垫先漆二遍,水磨二遍,漆灰粘做一遍,脏膛朱红漆二遍,所用材料,有夏布,桐油,严生漆,茏罩漆,退光漆,漆朱,砖灰,鱼子砖灰,土子等。(砖灰,土子是以和漆的)”.
CCTV《国宝档案》-0-19海外寻宝
CCTV《国宝档案》-0-19海外寻宝
重點來了!現代干桼夾纻佛像的製作過程日本復元技術文化財の復元脱活乾漆技法本來小編也是想找一部中國的無奈,只找到了這部日本的,小編盡力了他們也是學的天朝的技藝,
還是有些學習借鑒的價值的僅做參考吧不知為毛字幕中會有“木屎漆”一词,
口味略重......
据史载,大概在南朝或更早时期,已出现釆用先秦两汉流行的脱胎漆工艺,制作“行佛”用的夹紵脱胎佛。
所谓“行佛”,就是在宗教庆典活动时迎请佛像,必须把佛像请出寺外,类似今人的绕境。当然如用石雕佛像,则分量太重抬起来吃力又不方便。而以干漆夹纻制作的佛像,即使体量较大,由于其造型中空,用料特殊等原因,成像坚固轻巧,不易損坏,着彩后佛像金碧辉煌,所以非常适应于当时这种习俗。人们以用车载人抬漆雕佛像,巡行于市,可以想像哪种礼佛的群情热烈埸面。当时著名的佛像匠人,就有戴逵(-)、戴颙(-)、戴勃(-)父子等人。传说干漆夹纻佛像,就是他们所创制。
史载,戴逵曾为会稽山阴(今绍兴市)灵宝寺雕无量寿佛一尊,耗时三年。《续高僧传卷十》载陏丹阳释智琳(姓闾上氏),在开皇年间(~),曾造夹纻佛-躯(尊),既然是造,恐怕是一批,不大可能只是孤零零一尊的。
夹纻脱胎造像,发展至唐代,更是十分流行。史载,唐薛怀义于武则天证圣六年()曾应用此法,造佛像高达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可容数十人并坐(张鹜朝野佥载中华书局年|月版)。再如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尊木雕迦叶头像,该是某大型寺院雕像的一个硕大的局部。仅此头像的高度,就达厘米。其前额宽广,寿眉连颐。眉微皱,高鼻,深目下视,嘴角内收,像是沉于思索之中。整个造型凝重朴素自然而富有生气。其制法是,即在木胎外罩麻布,然后髹漆施彩。因年久而麻布及漆厚有所剥蚀。双目嵌琉璃珠,失其一。其后脑及颈部连接处雕空,可能是同身体衔接的榫口,并兼作大型木雕件的防裂孔。但是尽管应用干漆夹纻工艺所制作之佛象可以经久不蛀,又不怕雨淋,也不会开裂,不变形,异常竖坚,是十分有利于保存的,但由于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大规模的制作夹纻佛像,只是在相对狭小的宗教范围内制作,技艺的传播笵围也不宽,所以尽管作为漆器类工艺美术的生活用具和其他制品,使用十分普遍,但真正传世的夹纻佛像,毕竟还是不多,而且有些珍品还在国外。
今天我们可以在公共博物馆中见到的漆雕佛像,己属凤毛鳞角,异常珍贵。其中如宋代浙江天台匠人张延皎、张延裘兄弟制作的夹纻“优填王释迦瑞像”(释迦牟尼),该尊梅檀佛象,高cm,用魏氏櫻桃木雕成,雕像身着通肩袈裟,衣纹呈条勺线状,头髮渦状卷折,属典型印度佛造型式。后由日本僧人携至日本,至今供奉于清涼寺,已成为日本国宝。
唐代名僧鉴真坐像,是日本国宝,也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物证。据传,唐僧人鉴真和尙的弟子,台州开元寺僧思托,曾数次随鉴真东渡日本,不仅传授佛法经书,同时还将干漆夹纻造佛工艺传至日本,而这座后来名世的鉴真坐像,就是他应用干漆夹纻工艺和日本同道合作所制。佛像高8厘米,真实反映的就是鉴真圆寂时的宝相。
鉴真一生刚毅,果断,安详,肃穆的神情毕现。高僧身披袈裟,衣褶柔和,双目闭合(东渡前己失眠)唇含微笑,双手叠放膝上.該像厚的地方,干漆夹纻有五~六层,薄的地方有三~四层,彩漆髹饰。另外,在日本唐昭提寺金堂中的卢那佛像,据传也是鉴真第六次东渡同去的弟子,扬州兴云寺僧义静所制。佛像高cm,竹胎,干漆夹纻13层。
还有民国年间,分别流落海外的河北正定兴隆寺四尊干漆夹纻佛象,据专家考证,是唐代遗物。其中有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的-尊坐像,高96.5cm,宽68.6cm.面容端祥,身披翻领袈裟,跏趺坐,袒右肩,耳垂处有醒目的耳孔,双手双腿残缺。佛像稞露处肌肤有贴金痕迹,袈裟表面残留鲜艳的红蓝敷色。该馆展示标识注明”直隶省正定大佛寺”。
7世纪初唐代干漆夹苎高96.5cm宽68.6cm出自河北正定隆兴寺,为日本商人收购后转卖美国
另一尊藏于华盛頓弗利尔塞克勒艺术馆,19年从弗利尔美术馆购入。佛像通高99.5cm。造像面容表情平和,双目略下视,衣纹褶皱纹路清晰,腰部以下衣纹由U形过渡为V形,双手腿残缺。还有一尊造佛在巴尔沃尔斯特艺术馆,佛像较完好,双手有残缺。跏趺坐,双目炯炯,面脸略圆,含微笑,袒右肩,袈裟表面残留鲜红/蓝敷色,面部与右臂有贴金痕迹。脱落处呈乌黑色,发亮,皆呈夹纻工艺特奌。还有一尊在日本,佛像相貌端庄,五官清晰,眉细长,唇微启,衣耳下垂,耳垂有穿孔。身着翻领袈裟,褊袒右肩,胸部以下不存。佛像是佛教圣物,虽然离开宗教特定埸所,其依然是珍贵的艺术瑰宝,也是历史的实物見证。
干漆夹纻佛像的实物,在我们国内博物馆收藏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原来藏于北京故宫今藏洛陽白馬寺元代夹贮干漆佛像。
元代夹贮干漆佛像
元代夹纻干漆佛像,据说传世有二十五件,一件在北京,其余二十四件在白马寺,即大雄殿内三世佛、韦陀、韦力、十八罗汉,加上天王殿内的大肚弥勒。这些都是年因西哈努克去白馬寺參觀,而原白馬寺內的所有佛像早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破四旧”中就被砸的“粉身碎骨”了,只剩下一尊断臂的菩萨歪站在原三世佛的西侧,后来文化系统在白马寺办“学习班”,人住在大殿内,也就把“劫后余生”的断臂菩萨扫地出门了(慘痛的回憶)。無奈有關部門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拨到白馬寺,可如今“完璧”至今未“归赵”。
近现代夹纻干漆工艺佛像,传统工艺虽然没有失传,但制造佛像制品似乎有些式微,恐与佛教兴衰相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天台、江苏扬州、福建福州等地将这传统工艺得以恢复,并发杨光大。如年,天台艺人谢秀旺为万年寺制观音像;年,夹纻干漆传人天台工艺大师汤春甫,曾为南京博物院制释迦牟尼像;年,又为故宫博物院制千手观音像。
目前,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绕民族特艺,己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这对热爱收藏夹纻干漆佛像的藏家,无疑是福音。不过,在藏界,对这类品种的佛像,其艺术价值、观赏价值,以及收藏价值的普遍认定,尚有侍于提高认识。古代的干漆夹纻佛像存世量並不多,今天已属罕見,前几年在一些拍卖市埸上偶有出现。年,辽宁中正拍卖有限公司春季艺术拍卖会,有一尊清《干漆夹纻彩绘观音像》,高2.5厘米,以元成交。
清《干漆夹纻彩绘观音像》
但是在年7月,有一件《淸·脱胎无量佛》,曾出现在崇源国际拍卖(澳门)有限公司中国古董专场,該件高厘米,宽厘米,当属罕见大件了,应是-件上乘之作,估价为-元,並不很高,但似乎未见买主。可見市埸目前尚缺欣赏干漆夹纻佛像之慧眼。
《淸·脱胎无量佛》
佛像鉴赏要点:
首先要看,看造型特点,风格流派,看工艺制作特奌。看岁月留下的痕迹,如外观剝落状况,从残处观察内里漆工艺技术、使用材料。
其次要用鼻“闻“,凡传世漆雕佛像,均为庙宇或家庭供品,千百年来,历香火供养不断,故通体会散发焚“香”之味,其味不是浅浅的,而是淡淡中的浓郁,反映其岁月久长。
来自悠远唐朝的干漆夹苎坐佛
END
这是一道碎碎念的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