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第五集
雷家寨古苗居位于镇巴县西北部的青水镇,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苗乡,镇巴县古称定远厅。
《定远厅志》中记载,清乾隆五十年,有苗民为躲避战乱从贵州遵义府迁至青水境内,以雷姓为首五姓,共计六十余人,择山洞而居,众人起居饮食,掺望防御皆安置于山壁数个山洞内,后得名雷家寨。
拦门酒是苗族人一种古老的迎客习俗,想要进得寨中须饮上三碗酒,苗家姑娘擅长纺织和刺绣,她们身上穿的苗族服饰便是由自己动手而绣。
我们苗民每个女孩子都要学会绣鞋垫,妈妈告诉我说,比如你要钟情一个男子然后你喜欢他的话,你必须得要给他绣一双鞋垫子,绣的内容可以绣什么鸳鸯啊,还可以绣梅花呀,你想绣啥都绣啥,我给我对象绣了一双鞋垫子,绣的是梅花,我觉得梅花象征着一种高尚的一种品德,和他的人一样,然后送给他鞋垫主要表示,希望他在外头平平安安一路顺风的意思,这是我们上一辈留下来给我们的传统的刺绣。
关于绣鞋垫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绣鞋垫,在那个坑沿有个姑娘做鞋垫子,那个美女能做鞋子,有个小伙子刚好走在这个鞋垫的边缘去抻(伸)手拿鞋垫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大美女,要穿到咧把这布料拿起给她丢起那里头,香支烧上,隔了几天去拿,她就做起给你丢这儿了,你跟我做起,我来拿,有的是传说,这是个石娘子,那这个小伙子不妨就吼叫了一声,狐仙就下了坑底再也没有上来了,我们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个啥子东西,那姑娘呐是什么妖孽,是洞里头的妖孽。
镇巴县的青水镇和三元镇约平方千米的碳酸盐岩区,有最为完整的地质遗迹、石林、湖泊、草甸、峡谷、洞穴及近百个天坑,其中三元镇的天悬天坑和圈子崖天坑分别是汉中地区最为标准和最大的天坑,在天坑亿万年的生命演化中,它们又属于哪个阶段?这些天坑最终又会以什么样的地貌形态横卧于这片大地之上呢?关于天悬天坑绣鞋垫的故事当地流传已久,这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又有何玄机呢?
考察队驱车前往镇巴县的三元镇双河口村,在这里我们遇到了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邀请协助考察天坑的另一支科考队,两支科考队随即决定进行联合科考,以双河口村为起点。兵分两路,将要各自对天悬天坑和圈子崖天坑进行考察。
圈子崖天坑,汉中唯一接近超级天坑的大型天坑,中国北方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在专家看来,天悬天坑和圈子崖天坑已分别进入天坑的成熟期和衰老期,那么处于生命晚期的天坑又具有哪些特征?它的演变将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地貌呢?
到达圈子崖天坑需穿越5千米密林山路,另一支考察队启程前往圈子崖天坑,而天悬天坑则在村子旁,在天坑的密林深处当地村民曾见到灵芝,甚至“长着翅膀的猫”,这些珍稀神奇的动植物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生态环境中?这里是否有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等着我们发现呢?
由于天悬天坑周围岩壁与坑底接近于垂直近两百米的深度,考察队需借助绳索垂降到坑底,在坑口我们见到一种罕见的草药。
我发现了一种比较珍稀的植物,就在这长在这个天坑
悬崖峭壁的边上。
这个吗
对就这个
你看,叶形掌状
这种植物的名字叫钮子七,也叫(大)叶三七,一种珍稀植物,同时也是一种很珍贵的中药材,它的根状茎像纽扣一样,当地人采集它拿来治疗外伤创伤的效果非常好,就像胶水粘东西一样,这个细长的根状茎,这个结部是膨大的,就这个膨大部分是入药的露出来这一段,就一二三四五六,
在这一段就有六节,后面应该还有这种植物只能靠野生,所以数量比较稀少。
能在天坑边缘发现集中分布,数量这么多,还是挺有价值的,钮子七这种植物一般生活在湿度非常大腐殖质土壤很深厚这种林下环境当中,就是因为它在这个天坑边缘所以它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湿度。
这个是操作把柄,切忌不要按这个,这个就相当于一个解锁钥匙一样,下降的时候把它拉开以后你这样缓慢地往过来拉,这个好处有一点就是你一旦发生慌乱使劲给它操作过头了它自己就锁死。
天悬天坑米,下边有一个洞没有人进去过,我们先下去看一看,这洞里头有没有对天坑的成因,有帮助的一些证据。
你是第一次,下去一定要慢,不能着急
我把自己交给你们了反正
好来
大家一二三
加油
你给他一个位置,站的位置,下的时候抓这个下,你要保证在你下降的时候这个东西不要超过你的肩,然后在你上升的时候不要低于你的腰。
呼叫前指呼叫前指
在大概离上面有个3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处岩壁比较松散,所以大家下降的时候下到底下不要往岩壁下面走,有可能会出现落石的现象,
核桃抄收核桃抄收
我正在过结,止坠器的那个绳上有个结,你用止坠器过去的时候先把你的那个(下降器)锁死啊。
收到收到,已经锁死
好的,注意安全
已经过结完毕,此处岩壁非常结实,硬度非常高,没有落石的现象,大家可以安全的下降
终于到阳光下了
太好了
这儿和我以前去过的地方很像
在前往圈子崖天坑途中,另一支考察队会经过大片的原始木竹林,而这片竹林里还生长着很多十分稀有的植物。
是,这个更大
这个更大
灵芝,这个灵芝
你知道吗,它要多少年才能长成这样,你知道它生长了多久吗?这一圈表示一年,二年,三年,四五六,它可能已经生长六年了,可能六年了。
是的
木灵芝,主要从腐木中摄取养分,一般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山林中,其菌盖上一圈圈的纹路,是每一个生长季节留下的印迹,这片木竹林由于常年得不到光照生长着大量木灵芝,
它们担任着生态群落中自然倒木分解者的重要角色。
单绳垂降
保护站的选点及建立尤为重要,由于天悬天坑近两百米的深度需要两根一百米的绳子打结,降到绳结处需扣上止坠器下降器换到绳结下边,这是绳降中最重要的一环,称为“过结”。即便考虑了各种安全隐患,在下降过程中考察队员还是不慎被松动的岩壁碎石砸到,所幸有装备保护并无大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垂降,考察队终于到达坑底。
天悬天坑周围岩壁与坑底接近于垂直,坑内只得到少量光照,空气潮湿,土壤水分接近于饱和气温长年处于恒定状态,因此,这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专家说。
这种环境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化,不仅孕育有种类繁多的
蕨类、苔藓、种子植物以及各种真菌、地衣等生物,同时还有许多依赖这些植物和真菌生活的动物。
地衣对大气污染十分敏感,可作为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而坑底生长的大量枝状地衣是所有地衣类别里对环境要求最为苛刻的一种,在环境指标分级里叫零污染的清洁区。
在坑底的草丛里考察队发现一个只蛙类,但跟我们平时见到的青蛙十分不同。专家说,它叫林蛙,体型小于青蛙,生活在陆地上,喜欢栖息在潮湿阴凉的岩石缝隙中,行动敏捷,善于跳跃,以小昆虫蚯蚓为食。
天坑周围岩壁不断有水流下来,专家说这是由于岩石之间有可渗水的垂直节理面,水流从节理面的缝隙间流出,说明这些水流仍在切割着天坑的岩体,几千年或者万年之后
局部或许会塌陷形成与眼前截然不同的地貌。坑底北侧有一个溶洞,由于地下流水侵蚀造成上覆岩层整体承受能力下降,最终塌陷形成溶洞。
刚进洞考察队就有一个发现地上散布着很多动物的骨头,从骨头大小看大概同松鼠的体型。近两百米深的坑底溶洞为何会有动物活动的痕迹?这又是什么动物呢?专家说这和我们之前在禅家岩坑底见到的鼯鼠有几分相似,鼯鼠身上长有可在低空滑翔的飞膜,这也和村民口中“会飞的猫”不谋而合。
鼯鼠体型比一般老鼠大,善于攀爬和滑翔,喜欢栖息在山林中,习性似蝙蝠,多在夜晚觅食,主要以植物嫩芽昆虫为食。专家推断,或许是在觅食过程中鼯鼠不慎跌落坑底,飞膜终究不像翅膀,近两百米的深度很难再上得去。
这就是天坑,圈子崖天坑,就在那儿圈子崖天坑
行进了两个多小时,另一支考察队终于到达圈子崖天坑。
太好了,这儿还有绳护栏
是的,意外之喜
不同于天悬天坑四周垂直的岩壁,圈子崖天坑西侧的岩壁坍塌后形成陡峭的斜坡,队员可徒步下到坑底。
这是向北的路,所以如果垂直的话但不是那样垂直,是这样垂直,那儿有岩洞。
圈子崖天坑,汉中目前发现唯一的大型天坑,从空中俯瞰,坑口形似一个巨型脚印,这个汉中最大的天坑又经历了怎样复杂久远的演变过程?在坑内,考察队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天悬坑底溶洞通道越来越窄,约80米后人已无法进入。天悬天坑口径至米,深度米,坑底海拔米,坑底直径至米,开口面积平方米,坑口呈心形,是汉中所有天坑里最为规则的天坑。坑内地下水已迁移,坑底可见大量真菌植物,洞穴生物和地下水流痕迹,洞内考察已知长度80米。
比起咱们前面考察的天坑呢,这个天坑的这种形状呢相对是比较规则的这种圆形,从这个岩层的走向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呢是一个典型的背斜,这样的背斜呢它存在一个张力,它们之间呢会产生很多的这个垂直节理,垂直节理呢是降水进入的一个非常好的通道,可以加速它的这个碳酸盐岩的溶蚀,也就说呢一个褶皱的存在可以加速天坑的形成,所以呢与前面我们看到的不规则的天坑相比,天悬天坑呢发育较为成熟的这种圆形。
在天坑的生命演化中天悬天坑属于成熟期,和汉中多数天坑一样天悬天坑的地下水也早已迁移,从坑底周围的水流痕迹及细小沙粒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水量丰沛,那么汉中天坑群的地下水都流向哪儿了呢?专家说,地下水的流向非短期内所能探知,但整个汉中的地表水都流向了同一个地方。
咱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西乡县牧马河和这个汉江交汇口处。
这是牧马河
对,咱们现在位置是,位置在这儿,沙河,峡口河,麻石河,泾洋河,这几条河流全部是汇流到牧马河,然后由牧马河汇流到汉江里面。咱们这个地方呐属于是汉江的上游一江清水送北京,汉江主要是确保咱们北京和天津的这个供水的。
镇巴、西乡、南郑、宁强都属于嘉陵江和汉江流域,其中西乡百分之九十的水和镇巴一小部分水是经牧马河在三花石汇入汉江,作为长江的支流,汉江和嘉陵江都是要汇入长江的,也就是说这四个县的水最终都会流入长江。
尽管知道了汉中地表水的最终流向,但每个天坑的底部仍有许多令人吃惊的谜。
冰块,有冰块
风从里向外吹意味着什么,空气向外面流动吗
应该是
圈子崖坑底溶洞发现了冰块,而距离双河口村不远的凌冰洞内几天前也同样见到了冰。
如果这些天坑都在同一条断裂带上,那么地下是否可连通呢?这些天坑生命的最后又会以什么样的地貌形态呈现在大地上呢?
镇巴地处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境内沟谷幽深,山势陡峭,年均降水量达到毫米,是汉中降雨最丰富的地区。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溶洞、暗河、天坑,所以,即使有如此高的降水量,在地表也很少能见到水,而多数天坑的地下水经过考察还未能确定流向。那么这片特殊的地貌地下是否可连通呢?
在圈子崖坑底,协助考察天坑的另一支科考队先后见到数个溶洞,但由于洞内过于狭窄人无法进入,由于天坑内外的光照几乎相同,坑内可见大量植被与坑外生态无明显差异。
圈子崖天坑口径最长轴米,短轴米,深度米,坑底海拔米,开口面积平方米,是汉中地区唯一达到大型规模的天坑。坑底地下河已迁移,周围岩壁正在坍塌,在对圈子崖天坑进行初步考察后,他们打算前往距离这里不远的道洞,地下究竟是否可连通?或许在那儿可以找到答案。
好的,让我们进洞吧
真有探险的感觉
正是
环境不错,往前走吧
前面就是岩洞了吧
拐过那个角就是吧
是的,这岩洞挺大的
迄今为止,考察队先后去到南郑、宁强、西乡镇巴四县区,天心洞、地洞河、双旋涡,天悬以及圈子崖。
我们先后考察了天坑的形成前阶段,发育中的壮年期,成熟期。
为解开天坑最终的地貌形态和它整个生命的演化周期,与此同时考察队再次来到圈子崖天坑。
这就到圈子崖了
终于到了,大家小心一点
这个很特殊,因为这个岩层垂直的它不是水平岩层,目前咱们已知的天坑都基本是水平的,现在咱们要找一个证据,要有一个通道溶洞或者是一个地下的暗河,物质可以携带走。
下去考察一下看有没有一个物质的出口,这个后期肯定有流水是往里走,这个是绝对没错,咱们现在就是看看这是不是有这个出口。
对
看一下有没有通道,这应该是没有流水通道,这应该就是上面这个垂直节理被侵蚀掉之后崩落下来之后在这个地方堆积形成。
土层厚了没法判断,它要是土层就这么厚啊,判断下边是空的,到这,40来公分(厘米)。
圈子崖这种地貌形态和我们前面传统意义上所看到的天坑呢还有一定的区别,主要的表现垂直的岩层不同方向的倾斜岩层,而不是水平的岩层,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地区呢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构造运动,圈子崖出现的崩塌应该是非常多的,那这种物质呢缺乏侵蚀缺乏搬运,所以呢会慢慢的积累下来,形成我们现在看到这种倒石堆的一个形状,这样长此以往的发展呢就是,坑会越来越大坑底呢越来越浅,随着时间的演变最后可能会形成一个类似于洼地的这样的一个形状,地表水通过裂隙进入地下,地下水不断冲蚀,上覆岩层不断坍塌,由萌芽期、幼年期最终形成天坑。地下水继续冲蚀,发展到壮年期、成熟期,后地下水迁移天坑进入衰老期,周围岩壁继续坍塌,物质无地下水搬运,最终会形成口径越来越大深度越来越浅类似洼地的地貌形态,相较于其它岩溶地区,汉中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更为丰富和完整,这里有峡谷、湖泊、地缝、峰丛、峰林、溶洞、天坑等地貌,那么这些喀斯特地貌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专家说,这里有一处十分壮观的岩溶地质景观——巴山峰林,它跟这些岩溶地貌有着重要的联系,传说峰林如迷宫一般,进去的时候如不做好标记很容易走不出来,所以当地对它还有一个称呼,林罗城。向导说,林罗城距离双河口村十几千米,数十千米内无有人烟,亚洲最大的一片原生木竹林,前往林罗城考察队首先要经过面积近50万亩的巴山原始木竹林。
沧狼继续收队啊
进入林内,严严实实的竹叶遮天盖日,人在其间难辨方向,而到达林罗城需要6个小时的徒步。
这边,另一支考察队进洞不到两百米就没了去路,难道这个道洞就这么深吗?
仔细看,岩壁的下面有一个约50厘米高的入口,你们看,这是形成时间较长的,这个刚刚开始形成。
里面什么情况
可能要走这边,兄弟们
这边应该走得通
队员们卸下装备包,以腹贴地向前爬行通过,紧接着前面又是一个同样低矮的洞口。
就是这边
可以可以
就从这儿走
去看看下面怎么样
是的,来吧兄弟们,这儿有条很棒的地下河
过了两个洞之后通道越来越窄,同时出现了地下河。
一个一个来
是地下河
下一个该我了
差不多到了吧
我们帮帮你
需要帮忙吗
不用了
现在是往下走了
这儿有水
可能要打湿了
不能不打湿腿过去吗
对啊,不打湿不行吗?从旁边爬过去不行吗?
你是长颈鹿吗
我从墙上爬过去吧
你可以但我可不行
好吧我跳过去
我可不行
这么美的岩洞,看起来就像在捷克
准备好了吗
来吧
你还好吗
通过洞穴非常非常困难,里面有很多水和小瀑布,必须通过钻孔打洞才能前进,这是一个非常难走的洞。
8字型
是的,8字型
好了
这儿不行
现在可以了吧
没问题
木竹,因其每一节都有分生组织,所以它的生长速度是普通树种的数倍,做成标本。我们一直在搜集这个秦巴山区的各种植物种类,这算是对一个地区的一个本底资料的一个调查。
这片原始木竹林是大巴山的一道天然屏障,在调节这里生态平衡的同时林间也生长着大量珍稀草药。
这株小草看起来很不起眼是吧,叶子小小的贴在地面生长,但像这种植物的话在山外头绝对见不到的,只有在这种独特的生境下才能见到,这种植物它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金腰。
对,高海拔、山区、阴湿环境,要常年云雾缭绕的话湿度比较大它才会生长,这个地方这个优势种就是巴山木竹,还有这个地方的郁闭度很高所以林下一般植物种类比较少,等会我们到开阔地带的话会见到更多植物。
另一支考察队行进了约米,前面出现一个大厅,他们分头前往大厅四周寻找出口,你可以看到很多岩石。
我知道,还有很多石块
是的
我想知道,这个洞只有这一条路能走吗?
不是的,左右各有一条路
好的,我知道了
两条路都是被堵着的吗
那边是被一些石头堵着了,陡峭的岩壁
虽然带了皮划艇进来,但这里唯一的出口必须潜水通过,由于未带潜水装备他们只得返回。
这边还能继续往上走
那我们过去看看吧
好的
返回的途中发现了一个岔洞,他们立即决定继续探查。
明显是往下走的
走这边吗
是的,从这儿开始往上走
岩洞通向那儿,通向那儿
但由于通道越来越窄,前行了约米后人已无法通过。这片喀斯特地貌地下是否可连通,或许还需要地质学家们做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但汉中的地下洞穴系统确实比其它岩溶地区更为复杂。
那个是什么呀?那个红黄色的,看起来像是一个倒的树木
走,我们过去看看
走
这树还挺奇怪的看起来
是啊
这是一棵灯台树
它为什么会流出这种汁液
它的根系依然还是活着的,刚滴下来的时候透明无色,它会变白,又会变红,最终呢整个就变成鲜艳的这种橙红色。
灯台树,陕南山区常见树种,其树皮是这一带野生猕猴最喜爱的食物,灯台树被砍伐后根部依然可从地下汲取养分,树桩会不断流出汁液状的代谢产物,从最初的透明无色最后变成鲜艳的橙红。
会流出这种汁液的树多吗
漆树的汁液就是
我们中国传统的那个木头外面一种保护层嘛
这种叫房县槭
这也是
咱们陕南这边比较特有的
这边是一棵雌树,这边是棵雄树,从它花上来区别,这是雄花,雄花的上面只有雄蕊没有雌蕊,它开完花之后就落了,不结果,它那边有雌花
我们过去看看
这是雌花
这种树木叫房县槭,分雌雄,多生长于高海拔混交林中,雄株只开花,而雌株则会在每年夏天结出果实硕大的叶片和果实最是引人注目。
考察队行进了近七个小时终于到达林罗城。
林罗城峰林密布犹如一排排威武的战士,昂首挺立。
峰林由峰丛演变而成,当峰丛之间的溶蚀洼地垂向发展而至饱水带时其基座被溶蚀,成为密集峰林群。
那么峰林、天坑和其它喀斯特地貌在演变过程中又有什么联系呢?专家说,燕山运动确定基础地貌经降雨下切地壳隆升形成峡谷,地壳继续隆升,地表水经裂隙流入地下同时会形成峰丛和天坑,经过长期演化,峰丛继续抬升,之间的基座被水蚀,地下河逐步迁移,峰丛和天坑最终会分别发展成峰林和类似洼地的地貌形态。
这是一个逐渐远离地理大发现的年代,地球上似乎已经不再藏有什么秘密,而在中国版图的核心地带却潜藏着令人惊叹的地质奇观。这里分布有岩性均一的碳酸盐岩遇水可溶蚀,这里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这里位于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台结合处多断层和褶皱,所以在此成就了全球纬度最高,规模庞大,并且最为集中的汉中天坑群。在大自然巨大侵蚀力量下,随着高大的崖壁逐渐坍塌,这些天坑在若干年后终将消失,除非又一次剧烈的造山运动,新的山脉再次隆起,大自然又将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循环。
秦岭、大巴山、青藏高原、汉江、嘉陵江、长江......这里周边山系纵横交错,水系百折千回,这里是汉江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而这里充沛的水源正是切割山体造就规模庞大的天坑群的重要作用力。生活在秦巴地区的人们或许只是这天地之间的匆匆过客,与汉中天坑相遇在地球演变的某一瞬间留下一段段人与自然交织的地球记忆。
对于汉中天坑群的考察,当地地质专家们还在继续,而秦巴地区古地质环境变化和气候变迁因为它的发现也终将会被一一揭开。
值班编辑:胡赞菊审核:龚兴富
投稿
汉中发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