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他们的记载。这是贵州省总人口仅0.14万人、江口县仅多人聚居的梵净山区唯一“尔玛”民族,她被誉为文化艺术“活化石”和“神秘梵净尔玛堡”;他们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刺绣、挑花、编织是他们的传统工艺;年羌寨被国家列入传统保护村落。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仍然保持着古朴的原始村庄,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男女老幼都会唱原生态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有情歌、苦歌、喜庆歌、丧堂歌,也有山歌、酒歌、孝歌、伴嫁歌……他们的历史渊源和图腾崇拜,他们的生存方式暨风情文化,他们的古碉堡楼房抑或现代发展,这就是江口桃映漆树坪羌寨。
走入羌寨,民俗浓郁,品尝着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可以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几十个人、上百个人高歌畅舞,气愤非常热烈,高挑美丽的羌家姑娘,会亲手为你敬上醇香的自制咂酒,在一阵阵甜甜的羌家祝酒歌的感染下,也许你会醉意朦胧,也许你会飘然若仙,完全溶入古来的羌族历史民俗文化之中。
走入羌寨,就走进了这个民族之中,领略着浓郁的羌族风情,感受羌民族古老的历史,“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传统习俗,也体味了“尔玛”人民族神秘的文化,不能不为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也不能不为这个民族走向辉煌的理念所折服!
在江口县桃映土家族苗族乡新寨漆树坪村民组,有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那就是桃映漆树坪羌族。早在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传说中我国农业的始祖,胡姓和姜姓,乃羌人中最早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远古时代的羌人是一个以牧为主兼营农业的强大部族,大致活动在青甘等地。公元前5世纪以前,羌人逐渐随水草向东、西、南三面迁徙。作为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羌族仅有0.14万人,主居江口县桃映新寨村“尔玛”人聚居的漆树坪村民组。(石阡本庄镇有少数姜姓羌人)。
今天的漆树坪羌族,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是由当时迁到川西北的一支羌人发展而来。
羌寨漆树坪,林茂水急,山高谷深,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位于高达1米的香炉山上,寨子海拔米,与松桃县苗王沙坝接壤,距江口县城15公里、铜仁21公里,是渝怀铁路江口火车站所在地。全寨共有65户人家人,其中羌民人,全都姓胡,部分田氏、石姓均为苗族,被人们誉为“神秘的梵净尔玛堡寨”。是梵净山区唯一仅存的“尔玛”人所在地和羌文化艺术“活化石”;是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风情的原始羌族村寨。他们的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一说藏语支),分南、北2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20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远眺羌寨漆树坪,映入眼帘的,是茂密的果树林遮掩着山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生机盎然。那独具羌族风情的古碉堡式围墙,纵横交错的农网电缆,新葺学校和古仆村庄,洁白天锅合着村边的人畜饮水设备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茂密竹林中串动的山獭、穿山甲等野生动物,还有那香脆的核桃、板栗、八月瓜,把羌寨装扮成一幅绚丽的图画。
“依山而居,累石为室”。这便是漆树坪羌寨最典型的羌族建筑。片石、泥土和木头,在勤劳的羌民族手中,奇迹般地建筑起,有甚至于高数十余丈的羌庄。他们世代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披星戴月,播种理想,收获希望。
走入羌寨,只见寨户相依互连,以卵石、片石等相混垒筑的外墙斑斓有致,寨中巷道纵横,多年了,“尔玛”人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保留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房屋保持了羌族雕楼建筑的特点,颇有羌族古建筑遗风。建筑工艺精湛,构思独特,为防御敌人侵略,所有住房都互相连接,进入巷道,就像进入迷魂阵,古羌先民引山泉修暗沟从寨内房屋底下流过,饮用、消防取水十分方便,全性寨内但闻水声叮咚于地底。房子依山而建,民居向阳背风,方向门窗住房向南。在其两侧离房屋一尺外筑围墙,团团围住了房屋院坝,只有大门出入,墙上还有许多小洞,便于观察和自卫。神龛和后壁之间,辟有巷道,两端有门与两侧卧室相通,如有急事,可互通情报,应付突变。在一般设建二至三层楼的羌民屋内,上层或中层作为住房,下层设牛圈抑或堆放耕织农具,每间房屋檐顶四角或一角常垒有一块白色石头,是“尔玛”人供奉的白石神,这种楼层的用途,很好地体现了“尔玛”“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传统习俗。
黔羌族源于川岷江上游,究竟何时进入我省,史籍中无明确记载。
据江口县桃映漆树坪一些老人介绍,“我们先祖胡云才从四川茂汶迁居湘西辗转至铜仁,再到江口桃映瓮稿沟龙江屯胡家坡住了几代后,才迁移到现在的漆树坪落业,到贵州已14代多年的历史了。”他们的祖先,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族谱记载:“吾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始祖迁辰以来,流离转徒,不可胜道,殆圣朝鼎新,涵濡优渥,迄今六百余载,人繁脉固骎骎乎有椒聊繁衍之势,故近而辰源永靖,远而川陕西粤,渐以分疆异地……”石阡县的夏熙清说:“我们的祖先夏正大,大约在明末由四川迁到石阡摩罗,已11代人以上。”章太炎在《检论·序种姓》中有“羌者,姜也”一说。据石阡县本庄镇的姜应堂介绍:“听祖辈传说,我们是姜子牙的后代,姜羌合一,是羌族。”由此看来,聚居在江口、石阡羌族同胞的祖先大约是明末清初由四川辗转迁徙而来,距今已—多年。
他们的同宗——桃坪羌寨,是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风情的原始羌族村寨,全寨共有98户人家,被人们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始建于公元前年,距今已有0多年的历史,是羌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的民族特点,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严密工整。所有建筑均以石块垒砌而成,远远望去,一片黄褐色的石屋皆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次上累,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其间碉堡林立、气势不凡、风格独特。
漆树坪“尔玛”人现以经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
漆树坪羌寨拥有土45亩,田亩,人均只有4分多耕地面积,且处于高寒地区,产量比坝上低多斤,根本不能养家糊口。“尔玛”人就大力发展手工业及副业。和当地怒溪大湾古寨的“巴人”(土家族人)一样,他们种有了荞子、小麦、小米、高梁、葵花、花生、油菜、生姜、麻类等20多个品种。用材林有杉、松、柏;经济林有油桐、油茶、漆树、核桃、板栗、木姜子、竹类等;水果有桃、李、柚、梨、柑桔等10多个品种;野生果树有刺梨、八月瓜、牛乃子、猕猴桃等;药用植树有杜仲、吴萸、麦冬、黄连、黄精等;野生动物有山獭、穿山甲等;养殖业以牛、马、羊、猪、鸡等。具有特色的是,这里的“珍珠花生”小颗但香脆;油桐数量多、出油多;“萝卜猪”皮薄肉嫩;“乌骨鸡”产量多肉嫩可入药,都颇有名气。
羌民的手工业是制铧,系先祖自川传来,农用犁田铧口锋利,经久耐用,在江口、松桃、铜仁享有盛名,现有两处作坊;其次是补锅,现有2户;再是经营盐巴等小百货。古羌人作为大西北的最早开发者之一,是夏朝的主要组成部分,羌方是商朝的方国,主要居住在甘青一带。隋唐时进入藏北和川北。宋代党项羌建西夏国,元代不少将领出身于勇武善战的羌族。鸦片战争中曾有羌族土屯兵赴广东、浙江抗敌。辛亥革命及红军长征得到羌族人民的大力支持。解放战争中羌族地区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在旧中国,因民族歧视和压迫,迫使“尔玛”人隐瞒了自己的民族成份,报为汉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政策得到了落实,广大羌民纷纷要求正本清源,追宗寻祖,通过调查考证,年6月27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漆树坪羌胞恢复了自己的民族份。从此漆树坪“尔玛”人以狩猎为主,与僚、苗、巴人聚居后形成了以耕织、养殖兼并的格局。
漆树坪“尔玛”人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家织染制成的土布或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福增寿。在像过“羌年”这些民族节日的时候,穿戴就特别突现了出来。
漆树坪羌寨,民俗浓郁。可以品尝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可以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几十个人、上百个人畅舞高歌,气氛非常热烈。羌家姑娘会为你敬上醇香的青稞咂酒。在一阵阵甜甜的羌家祝酒歌的感染下,也许你会醉意朦胧,也许你会飘然若仙,完全溶入古来的羌族历史民俗文化之中。
他们的饮食习惯,用鼎罐或铁锅焖饭,平时不用甑子蒸饭。典型食品,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此三种都能补肾。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主食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碗豆、荞麦等;还有与其民族同样的大米、面粉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每日以三餐为习。制作饮食、烹调较简,常见方法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还有玉米面或麦面做的馍馍或玉米蒸蒸,称作“面蒸蒸”;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此饭如以玉米面为主,叫“金裹银”;以大米为主叫“银裹金”;有把青稞或小麦做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
羌民平时很少吃新鲜猪肉,一般在冬至后杀猪,猪肉切成长条挂在灶房房梁上,以烟熏干成“猪膘”,颜色熏黄为好,传统的观念是,这种“猪膘”存放得越久越好。杀猪后的新鲜瘦肉,洗净后灌进小肠作香肠,一般在年节食用。嗜好食酸辣及自制的米酒。(刘源泉)
同仁社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