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百年古木把宝石砸成粉9年时间,他

生活中有很多细致的美感:花中饮酒、竹林煮茶、月下曼舞、水畔听船哨、匠人打铁、闺妇雕花、寒冬里老人独坐熬汤——岁月因慢,而变得有了味道。

宋赵佶《听琴图》▲

和董晋云聊天,也能体会时间缓慢流逝的味道。采访在位于钱王街的品苑茶园进行,天气微微有些初夏的炎热,一边闻着淡淡茶香,一边听董晋云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安静细碎,仿佛这只是一个沉淀在时间里的波澜不惊的片段。

古琴製作师董晋云,他身后的画正是《听琴图》▲

董晋云,梅隐堂堂主,斫(zhuó)琴师,中国古琴琴会会员。采访开始的时候,董晋云制作的古琴正安静地躺着品苑二楼的厅堂展览,每一张琴,都是经过时间,来自董晋云手作。

每一张琴来自董晋云手作▲

斫琴师,这是昆明稀有的一个行当,板着手指一个手就能数完。九年的斫琴生涯,在董晋云的口中,也只是云淡风轻,但是所谓的匠人匠心,就是要守住一颗心,才能称为匠人,显然,董晋云做到了,对于他来说,每一张琴,都是独一无二的。古琴製作师董晋云▲菜刀砍出第一张琴接触古琴是偶然。9年前的一个晚上,在朋友家董晋云听到了古琴奏乐,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董晋云一下就被打动了。那时候的他,对古琴懵然无知,但是就莫名特别想要自己造一张琴,就这样一头扎进了制琴的世界。

恰如明朝张路《听琴图》,董晋云对古琴已入痴迷▲

因为有机械和制图的大学专业功底在,董晋云觉得制琴对自己来说应该很容易。中国文人视琴为道,是修养性情的第一要务,从尧舜孔子以降,出名的古琴演奏家和斫琴师每朝每代都有。董晋云开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处寻找与制琴有关的书籍。然后,很可惜,跑遍了图书馆也只找到6本,而且书本上关于的制琴内容的内容可谓寥寥无几,言语含混模糊,比如对于制琴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挖孔”的表述仅是“挖孔少许”,董晋云彻底蒙了。

困难挡不住热情。董晋云找来了古代古琴样式图录,用自己的制图功底在随意找到的一块木材上,依葫芦画瓢绘好图纸,兴奋地准备开工。当时激动的心情已经不可名状,董晋云甚至迫不及待到来不及准备好工具,举着一把菜刀就在木材上砍了下去。大致形状砍好了。

第二天,怀着激动心情的董晋云才去借来了刨花等工具,从来没有做过木活的他,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就这样做出了琴胚。上好琴弦,董晋云兴致勃勃地开始拨弄,真能弹出声音。他抱着自己人生中制的第一把琴,找到了琴师,请琴师弹奏,然而琴师只是淡淡地说:“仅只是能发出声音而已。”董晋云有些许沮丧,但是斫琴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纷杂的木头世界真正进入到斫琴的世界,董晋云才发现,他要学的东西太多,这里面充满了仪式感。︽琴论︾“昔神农氏继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按照记载,古代名琴的木材选择很多,梧桐、松、杉、杨、柳、椴、桑、柏等木头,但是无论哪种,都要求年代久远。在木材的选择上,董晋云再一次进入懵圈的世界。光是弄清楚什么是杉木就煞费工夫。杉木品种太多:水杉、湘杉、云杉,还有池杉、中山杉、冷杉、落羽杉……按照《琅寰记》记载:“雷威斫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嵋,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到底哪一种才是适合斫琴的杉木?董晋云到处去收集木材研究。开始的几个月,董晋云像是跨进了一个完全没有方向的世界,他用各种木材做实验、对比,沉浸在木头的世界里敲敲打打,几乎忘记天之即白,月落无声。

几个月后,董晋云终于摸到了门道,老杉木自然是首选,他曾经在昭通一座将军府拆迁的时候收到一批老杉木,这让他兴奋不已。但是老材料不可多得,并且随着时间数量递减,老的资源都会枯竭。而且云南的杉木大多不够好,来自湖北的杉木材质更适合斫琴。收到木材后,董晋云往往要将材料再放置个三五年,等虫蛀,等成材。这个过程中往往要淘汰一批材料,最后剩下来的才能入选。

声始发越。”“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梦溪笔谈/沈括关于这个《梦溪笔谈》上记载的梧桐制琴,更是花费了董晋云两年的时间才搞清楚,此梧桐非彼梧桐,这也并非三言两语能讲清楚。

现在谈起斫琴的梧桐,董晋云已经如数家珍:老的冶金工校里有18棵、云南大学里有5棵……若非在时间里寻找过,哪能这么细致的报数。

古琴製作师董晋云▲

现在的董晋云在团结乡辟了一块地,那里也是他的工作室——梅隐堂古琴研习所,在那里他种了多棵梧桐树。因为梧桐与古琴,实在是有着很美好的故事:伏羲发明古琴的因缘,本因“凤凰非梧桐不栖”而起。

当年伏羲在西山桐林中见一凤一凰栖于梧桐树上。凤凰通天应地,协五音,合九德,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羲皇便料定梧桐是神灵之木,决意制成乐器。由此可见,梧桐于古琴,亦如宣纸于书画,本是天合之作。

古琴製作师董晋云▲

所以,其实种梧桐,也只是董晋云的情结。这种梧桐树是最容易被虫蛀的品种,往往砍下来就被虫蛀。而且开裂很快,梧桐木的特性就是容易开裂、性脆,宁折不弯,种出来的梧桐,能有多少可以用于斫琴都是未知。

而树木的生长需要年月,十几年、二十年后长成的梧桐会怎样?而梧桐繁华,最终做琴的却是少数。不是因为弹者有限,而是闻者太稀。“我不知道到时候自己舍不舍得砍下了了。”董晋云安静地笑。纠结的漆连丝袜都滤过

斫琴,最是急不得。董晋云必须熟练掌握一百多道工序,运用几十种工具。

比如挖槽腹,最考验斫琴者的技艺。鱼腹状的深长槽腹是形成古琴悠长声韵的物理条件之一。然而,槽腹需要怎样的深浅,中空剜留怎样的大小,底面厚薄的比例如何匹配,三千年斫琴史没有定制。“一切都在感觉上。”董晋云说。

而说到上漆,董晋云说这又是他在斫琴过程中遇到的大难题。上漆最重要的就是大漆。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故泛称中国漆。为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粘性乳液,经加工而制成的涂料。是属于纯天然的产品。

生漆中这种天然有机化合物成份所形成的网络状分子结构,使阴干后的生漆表面在韧性、弹性、硬度等方面得到极大地加强。董晋云说,战国时期漆饰完好的古琴及大量的唐、宋、元、明、清传世古琴的漆胎表面那种耐酸、耐碱、耐湿、耐燥、耐低温、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的种种特质,均达到了惊人的高度。这都是与大漆密不可分的。所以,董晋云认定在古琴制作中,大漆至关重要,为了寻找到上好的大漆,他利用曾经玩户外的经验多方打听,得知怒江有大漆,他放下手边的事情马上就去了。他直接到漆园找到了漆农,并要求漆农,他只要割下来的第三四五道漆。后来才发现自己这个要求简直高得难以企及,且不说市场上的大漆大多数都是合成大漆,光是漆农给出的究竟是第几道漆这一关就无法深究。“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尽量找杂质少的大漆了。”此外,滤漆也是一个技术活,董晋云到处请教人滤漆的技巧,“碰到问题就解决呗,反正我是乐在其中。”用纱布、或者纱布垫上海绵来滤,他甚至还尝试过用丝袜来滤漆。技艺在摸索中精进。砸宝石的苦中作乐

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绝对是安静、安定的。董晋云一张琴的制作时间是18个月,作为匠人往往会和“固执”、“缓慢”、“少量”、“劳作”这些词联系在一起,这些词语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

看到古书上记载有鹿角霜入漆,可以增强漆胎的硬度,董晋云就一头扎进当时还存在的菊花村中药市场,一家一家去找寻鹿角霜,鹿角霜是梅花鹿或马鹿等的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刚开始的时候董晋云执着地一定要找鹿角的形状,认为要有鹿角形状的才是真的鹿角霜,后来有经验了,其实只要块整齐、色灰白、不糟朽者就是好的鹿角霜。

以鹿角霜调制古琴漆胎时,需要按不同粗细程度捣筛成粉状与大漆调和。研磨鹿角霜的工作,也是董晋云细细手作完成。

对古琴的灰胎来说,以鹿角霜和八宝胎为最好。第一次制作八宝胎,董晋云颇费功夫。所谓八宝胎就是以宝石粉末调和生漆,在古代多是王公贵族或是为求琴器的贵重加入各类宝石灰,此类琴多为宫斲之琴。对董晋云来讲,八宝胎就是对古琴文化的复制,据《故宫古琴图典》记载,明朝时期就有四王琴,潞王琴最具有八宝灰古琴的特点,除了琴身的华彩绚丽,同时它又具备金石之音。董晋云曾经尝试过将50g的金粉刮进灰胎,让董晋云哭笑不得的是,刮进去之后,就一颗也找不到了,金子就这样消散在琴身,杳无踪迹。

“砸宝石很痛苦,但是也很有乐趣,毕竟宝石不是谁都舍得砸的,很多朋友都向我申请砸宝石的时候要来当苦力。”说起来有趣,但是砸宝石绝对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活,第一次砸青金石的时候,董晋云的铁榔头直接被劈成了两段。宝石灰更是很有讲究,不能磨太细,一定要有宝石的颗粒感。分寸的拿捏,仅凭一双手。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9年了,因为古琴,董晋云实现了无数的跨界,攻破了无数难关,但是9年时间里,董晋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现在斫琴已经成为董晋云的主业,以琴养琴,他的代表作就是八宝胎工艺,并新研制出生漆冰裂断等稀有工艺。宋赵佶《听琴图》▲

可能和大多数人的路线不一样,董晋云是先斫琴才学弹琴。业界这样定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斫琴是一种工艺的“技术实践”行为,琴乐操弄是一种音乐的“艺术实践”行为。而斫琴工艺这种“技术实践”的得失,必须常常经过操弄“艺术实践”的严格、精确的不断验证,斫琴技艺方可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高。只有这样,斫琴的“技术实践”才能对操弄的“艺术实践”提供更有效的作用。

因此,为使这两种“实践行为”的相互作用更为直接、更为有效,千百年来,操弄的琴家参与斫琴;斫琴的艺师参与操弄。这样,“技术实践”、“艺术实践”互为结合,互为优化,恰恰是履行那种“体用相须”,“知行合一”的理想过程。

明仇英《桃源仙境图》▲

所以,为了制出更好的琴,董晋云先后师承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硕士研究生陈迤清老师、中国琴会任红华老师和杭州徐晓英老师,学习钻研古琴弹奏。

在中国古代,大批的著名文人、学者及帝王、亲王、士大夫琴家每每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斫琴领域中的种种行为,均在于,为使操弄中对那种种精妙音声品质的需要在古琴琴体上得到理想的本现而做的有益实践。对于董晋云来说,现在进行的斫琴师这一行当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

《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似乎古琴总是有些苍古晦涩,不然为何在在名琴纷呈、琴人辈出的唐代,诗人刘长卿也留下了如上悲观的字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更是让斫琴这种慢得近乎执着的手工方式,以及斫琴师这种匠人意志,成为红尘炼心的考验。董晋云显然在这场考验中胜出了,他语速的慢条斯理以及淡定的浅笑,正是古琴赋予他的超脱的气韵,不驳杂,不跳脱,有一种淡泊宁静超脱世俗的沉静。

而这种状态,真真是城市里生活的人,羡慕不来的。要做匠人,或许必须如是这般——心沉、艺高、人诚。

春城晚报记者张娟文刘普礼摄

转载需获授权未经许可转载将追究其责任小君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xc/3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