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读到“梦里不知身是客”,
是在南唐后主李煜的传记中。
这首《浪淘沙令》中最让人引入深远意境的一句,
从此让我深深记住。
再后来看《三毛全集》,
一篇《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散文,
流浪的三毛给人诠释,
人生不过都是过客一场。
“但恐座上客,相望各吴楚”是宾礼之客;
“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他乡之客;
“平明送客楚山孤”是流浪之客;
“千亩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世间万物皆是客。
在古人的智慧中,
早已将寰宇间的万物做了定义和阐释,
明确了“客”的称谓。
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
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
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
称为----客家。
“客家”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清朝四邑族群对粤东地区(亦称惠潮来民)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旧时,南方客家地区的长者一辈都自称福广人、岭东人或者循州人、嘉应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当地县名为名。“客家”一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名称。有史可考的记载显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统一中国后,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公元前年,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大部分就在此时的迁徙。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而此时客家语开始萌芽。客家语的发音,继承了较多五代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也说明了这些。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时期。建炎南渡,一部分士民或南渡或沿走,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元末明初的战乱,这一期的迁徙路线主要由闽粤岭山地域,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另一方面是关外满族满人入侵中原的影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
一纸电令义祠永存
这张图片内容是当年国民党参谋总长程潜发给广东陈伯南的电文。陈伯南即陈济棠,防城港客家人,长时间主政广东,有南天王之称。陈济棠年至年在粤主政期间,对广东发展颇有建树。市政建设成绩显著,惩治贪官污吏、整顿税务机关、保护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地将广东农产品工业化,他在整理财政方面也颇有心得。陈济棠提出要“改革陋习,刷新政治,造成模范新广东”,他认为“为政在人”,因此设立公务人员考绩委员会,实行考试,以资选拔。
陈济棠还提出“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永久的事业”,提倡民办中、小学校,设立图书馆,奖励专门技术之研究及发明。而因为一直怀有深沉的传统文化情结,陈济棠还在广东发起了“复古运动”,他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并曾以“一介武夫”的身份与大学者胡适展开过论战,使国人为之瞩目,成为当时中国传统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治粤期间,陈济棠倾力于地方建设,对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当时即广受好评,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陈的儿子——陈树柏博士(美籍华人、电子学家)时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
致电的程潜,字颂云。湖南醴陵人,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时特任国民党参谋总长。这位黄兴的亲家公,毛主席曾在中南海陪同游湖亲自为其划船并称为老领导的人物,一生履历颇丰,一生以民族大义为重,为湖南和平解放立下不朽功劳。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程潜在给湘阴程氏的族谱序中写的一样,国家兴盛之道,必先家族而民族。故此,程潜不但续修了醴陵程氏族谱,还给湖南程氏其他支派的谱序中亲笔做序,也为整个新安程氏的统宗祠的修缮与保护起着巨大作用,家国天下,昭然于世。
电文中程潜要求陈济棠恢复的梅县程处士的贤祠,这个程处士就是客家程氏的始祖程旼。现代考古发现了明代“程处士碑记”。
程旼是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属先贤的杰出代表之一。生卒年代约公元~年,祖居河南义阳郡。生于东晋末年,是仅次于秦军平岭南后入粤的客家先贤。年前,程旼为避战乱从中原辗转千里来到平远坝头官窝里扎根,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传授先进耕作技术,带头兴办公益,改造山川,教化乡里、移风易俗。由于他的德行获得南齐齐高帝肖道成仰慕,于是肖道成将其所在的县命名为“程乡县”,因此,粤东也就有了“先有程旼,后有程乡”之说。
唐朝的时候,程乡县属潮州潮阳郡,群众在所建韩文公祠内设25位粤东乡贤神位,程旼居于首位。唐宋时程旼已名扬潮州、粤东。旧时,平远、梅县设立了许多程公祠、程公会。旧时《广东通志》人物评选中,程旼名列广东八贤之一,与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齐名。年10月,程旼被列入广东历史文化名人。年3月,程旼雕像首批“入住”广州南粤先贤馆。
以德化人客都鼻祖
梅州有句俗语,“先有程旼,后有程乡。”这里的程乡,便是梅州地区初始的名字,程氏家族也是梅州有记载最早的姓氏家族。多年前,当程旼为避战乱带着自己的族人从中原辗转千里来到平远坝头官窝里定居扎根时,这里还是畲、瑶群居的未开化之地,程旼“化行俗美”“和邻睦族”“信义著于乡里”,促进了粤东山区的农耕与文明开化。史料记载,为表彰程旼,公元年,朝廷以程姓命名他生前所居住的地方。
程旼为客家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得梅州成为客家的人文渊薮。千百年来,由于战乱、谋生等原因,程氏家族迁居世界各地。据考证,广东梅州、河源、潮汕、惠州、肇庆等地的程氏多为程旼后裔。此外,程氏后人还远赴德国、印尼、美国、新西兰等地定居。程氏家族的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梅州文化,还远播海内外。此外,诸如梅江区政府门前的义化路、发源于江西寻乌的梅江支流程江,以及坝头程东、程西、程南、程北等地名,均因程旼而得名。正如明朝平远县知县李允懋所写的《程处士祠》里所形容的:“江河程世系,人与水俱长。表正如陈实,畏垒(代指乡野)若彦方。烟流颓宅在,草宿故茔香。千载怀高士,神交夜永康。”
信义昭著造化蛮荒
从平远县城往东北方向前行,至东石河,跨过振东大桥,再向前行约两公里,程旼故居纪念馆出现在山峦环绕的一处丘陵上。故居纪念馆四周沃野禾田,与外界隔绝,让人恍有桃花源之感。抬眼望去,纪念馆大门上书写“程旼故居”四个大字,为著名书画家杨之光先生所书。悬挂在大门两边的对联“姓传古县;德化梅州”。据纪念馆管理处主任凌通介绍,是化用了旧时程公祠内的对联,原联为:“德化梅州,千载烝尝处士节;姓传古县,万年礼乐圣贤风”。“处士是古代对有才德却隐居不仕的人的尊称,程旼隐居乡里,不奉征召,被人们尊称为程处士。”
程旼所处的南北朝,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战乱连年的时代。北方汉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往南迁徙。程旼家族就是南迁大流之一。他们经过赣南,沿粤赣小道来到今平远县坝头村,见该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于是就定居下来,并繁衍后代。
当时的岭南地区属于蛮荒之地,畲、瑶土著居民相对落后,且民风蚩氓,狃于旧习,程旼便开设私学,办起免费学堂,教化乡民。他选取儒家经典《诗经》和《论语》等作为教材,招收7岁至10岁的儿童入学。
由此以后,客家地区学子逐渐树立了耕读为业的思想,儒学“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观念盛行,社会风气也有了明显的改观。程旼首开崇文重教之风,使后世程乡等客家地区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客家文化风采,进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之乡。
“畲民鲤花随地丢,程家收些放田坵。等到禾熟鱼也大,水田种出好菜蔬。”这是一首在平远本地流传甚广的竹枝词。程旼不仅把中原的思想、文化带到梅州,还把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带来了梅州。这首竹枝词道出程旼创新农业技术的典故。相传程旼一家来到平远后,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用具,也带来了耕作技术。为除去田中杂草,每当早禾生长到人膝盖那么高的时候,程旼会买些禾鲤苗放入田中。鲤鱼既能除掉田中的杂草,又能除去害虫。
待到夏收时节,程旼家人一边收割,一边抓鱼。当地人由此仿照程旼做法,发展稻田养鱼之法,喜获丰收。程旼还与乡民一起建凉亭、劈山道、修水利,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程旼在粤东地区积极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此地民风逐渐由“尚气轻生”转变为“和邻睦族”,由此“人物衣冠轩轩载道”。民国梅县籍诗人钟应梅曾作诗赞咏道:“官师合一是程公,南渡衣冠止岭东。比屋诗书循旧俗,不劳贤守说文翁。”程旼被后世尊为“人伦楷模”“客都人文鼻祖”“广东古八贤”之一。为表彰程旼对当地的贡献,公元年,朝廷以程姓命名他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程乡县”沿用了多年后改为嘉应直隶州,后再改为梅州。
瓜瓞绵延他乡故乡
程氏一族自程旼定居后开始了他们在梅州,以及从梅州转移海内外的足迹。
耕读传世家为官走四方“宗派自河南念先人立德立功济美衣冠绵后代,渊源由义化喜裔孙克勤克俭馨香俎豆振千秋.”这是程氏其中一脉分支所写的楹联,以简单的方式记述了程姓的起源、文化和家风。据查,梅州程氏祖屋以“安定堂”为堂号,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同支系使用不同堂联传家,包括“重黎聪哲,休父疏支”、“乡贤世泽,义化家声”等等。
平远县的余蔚文老人曾花了14年时间倾注心血研究程旼,从年开始,他离群索居、闭门谢客,隐居在坝头镇上街13号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斗室“读万卷书”,翻阅各种记载史料。同时,“行万里路”,遍踏粤东山山水水,寻觅与程旼有关的遗迹、传说、碑记。
根据他出版的《世界客属名贤程旼》一书考证,程氏族姓来自今甘肃平凉,即古时的安定郡,其后裔均以此为郡望,后不知程旼祖上何代迁至河南司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l8年),因“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程氏一系东向广平(今河南鸡泽)、东阿(今山东阿城),再南下建康,又新安(今安徽篁墩)、婺源(今江西婺源)、宁化石壁(今福建宁化),到南海义安郡。
又有河源《东源文史》主编程健仁著《客人南迁入粤始祖程旼及其河源后裔》(下简称东源程文)云,程氏经章山《今江西南城》南入粤,定居于南海义安郡、海阳县东北之坝头村,即今梅州市平远县坝头东片官窝里定居,成为客家程姓南迁入粤始祖。此后,程氏迁徙的脚步并未停歇,除了应对战乱外,也是耕读世家的家风致在外为官之人众多。程旼故居纪念园墙上挂着的“南迁史录”写道:“永嘉之乱衣冠南渡,随唐战患继续南迁,披荆斩棘穿越南岭,闽西招贤趋奔福建,宋元战乱,再次南迁,孺人风范德沐老幼,明末清初战败避祸,开拓新宇后辟分流,立足嘉应传播四海。”
据余蔚文推算,程旼由中原南迁至平远,到程旼七世孙程元辅迁梅县白土(今梅江区三角镇),程旼一系,依公元年建程乡县计,已在平远居住并繁衍了多年(南朝刘宋末至唐初的公元至年)。
经过多次迁徙后,程旼后裔广泛分布于海内外,广东的梅州、河源、潮汕、惠州、肇庆等地的程氏多为其后裔,程氏后人还远赴德国、印尼、美国、新西兰等地定居。年出版的《东源文史》中记载,程氏后裔除他迁外,国内人口有人(包括梅县丙村大坑、白土以及河源漆树坝、古云中心村四地约数),侨居国外仅河源漆树坝系就有人。
每年农历六月六日的“福祖公王节”是当地百姓纪念程旼及其族人在坝头为保乡土、护百姓而一直延续至今的节日,在每一年“福祖公王”文化节中,都会引来河源、惠州、肇庆等地的程氏后人认祖归宗。而这一纪念程旼的传统节日在年被列为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传,公元年农历六月初六日,程旼三子程梅一系后裔,在其族长程伯(名无考)率领下,集多名族人与元朝统治者搏斗,因力量悬殊,和元兵肉搏后,余下少数受重伤者在大雨淋醒后,避居五华、河源一带,从此,程梅一系便在坝头消失。当地民众为歌颂程氏一门忠烈的义举,把农历六月初六日立为纪念日,每年在今大柘镇程北村大榕树下举行活动,拜祖先、缅先贤、祈平和,传承独特的千年民俗文化。程族义德厚影响客文化“程旼当年一匹夫,不操三尺制群愚;片言能使人心服,万古江山与姓俱。”宋代徐庾诗《咏程乡》以赞叹程旼的德行,由此也可见程氏家风家训对后世的影响。
余蔚文老人认为,程旼作为客家人文鼻祖,造就了客家人的许多性格。程旼在古代被尊称为“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程旼百折不回,德孚于乡,引未开化之地得文明风气,体现了他精神品德之高标,为以后客家精神和"岭表文化"的形成发展铺下了后世的基础。”
在程旼“信义著于乡里”“以德化人”的影响下,粤东地区人文进一步开化,促进了“移民和谐文化”,为客家文化留下浓重一笔。在先辈的感召下,世世代代的客家人也一直保持着重文教、薄无知,重名节、薄功利,重情义、薄背信等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程氏一系,世系昭昭,在世代好家风的影响下程姓也出了许多名人,客籍著名作家程贤章就是程旼后人。他原来只是山窝里的读书娃,靠着过人的勤奋刻苦,终成著名作家,成为客家人勤奋问学传统的缩影。
客在四方魂系程乡
程旼逝世后,与其妻夏氏合葬于今程北村程公祠后右侧,其墓地被称为“螃蟹游江眼珠穴”。程旼生三子,长子程松,次子程杉,三子程梅。过去,程旼后裔多生活在坝头一带,散居于今天东石程坑里、坝头老福堂、程西程家屋、程家塘和大柘程竹塘等地,有程家半义化之说。目前基本外迁。
程旼精神树起了一座客家精神的丰碑,成为后世客家人前进的精神资源和强大动力。而今天弘扬程旼精神关键是要古为今用,深悟程旼精神本质中流传悠远的要义。世界文明的传播多以水系为代表,中国文明也是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珠江文明和海洋文明一路变化而来。客家文明也不例外,它的传承变迁,是以程旼落脚之地平远坝头为源头,依次往南,散播梅州各地,以程江为客家文化母亲河的脉络。
正如故居的“程源”石刻,客家程氏饮水思源。时刻不忘在离乱的年代,其先民扶老携幼,背负中原文明,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战激流天堑,渡黄河长江,越武夷南岭,扎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男耕女织,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播种文明。又藩衍湘川云贵,横渡海峡,遍布五洲四海,发展成世界上人口众多、影响深远的一个优秀民系。
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就曾说过:“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其诗所指即是客家先民离开中原、历尽艰辛迁居闽粤赣,进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发展的史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子孙,在历史的长河中,坚韧不拔,勇于开拓,敢为人先时代精神。
联合会秘书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