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赋》选讲55(红豆蔻干漆)
热性药
1、红豆蔻红豆蔻止吐酸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乳香这味药,这味药物如没药一样,盛产于热带地区,属于一种树脂渗出后凝成的固体。
我们跟大家讲,在治疗痤疮挤破后反复不愈,大家可以把这种顽固的痤疮当成疡科来治疗。
所以看到这点你就知道为何在治疗过程中常配合乳香没药,研末外用或内服可以帮助生肌敛疮,消肿止痛。
原来这两味药就是一个古方的组成,这个古方出自《疮疡经验全书》,就是专门治疗疮疡溃破,久不收口的特效二药组。
难怪清朝的程国彭说,毒尽则收口,毒不尽则提脓外出,其神妙难以言喻。
所以这两味药组成的海浮散,又是疮科要药,为什么叫海浮散呢?
大家要去思考一下,我们推测可能是这两味药从海外传来,在《神农本草经》中并无记载,是后世中外沟通日渐紧密过后,海外的香料药材也进来中国不少。
这时根据进来的药物,中医运用辨证论治的思想,把它们的主治功效,通过实践体验出来,然后就应用于临床,发现效果确实不错。
这种从海外漂泊来的药物,人们为了纪念这个药物来源,估计就以海浮散命名定之。
不过这仅是我们中医普及学堂的推测而已,大家可以去进一步查阅印证。
但用乳香、没药时,大家要注意剂量的拿捏,一般行气活血,入汤药,都是到5克,你别小看这剂量小,力量却不小。
还有这乳香、没药,口感却是不太好,病人普遍都反应,放了后难喝。
有个病人顽固胃痛,胸胃处曾经被外物撞击过,疼痛一直在那里不散,像这种痛在局部,不肯消散,固定不移的,中医一般认为是气滞血瘀,如果刺痛厉害,那说明血瘀严重,再一看病人舌下静脉怒张,就知道他身体堵塞得厉害,需要用到强大活血逐瘀的良药。
于是给他用《百一方》上的手拈散,这手拈散只有四味药,即草果、没药、元胡、五灵脂。
是治疗气血瘀滞,胃中疼痛的特效药。
由于乳香、没药经常连用,协同起效,所以这四味手拈散通常加进乳香这味药,变成五味手拈散,其效更捷。
它跟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有得一拼,为什么呢?
因为活络小灵丹,也用乳香没药,只是偏重于用当归、丹参补其血而已。
而手拈散就用元胡、草果打通气机,用乳香、没药、五灵脂活血化瘀。
这样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留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何况单味元胡就是治疗心胃痛的特效药,古人说心痛欲死,速觅元胡,即是此理。
所以病人服完五付药,皱着眉头摇摇头说,这药管用,但就是太难喝了,从来没有喝过这么难喝的药,喝到我都想呕吐,但还是忍着喝了。
我们问他,喝完这五付药,怎么样?
他说,跟以前比,胃这里轻松多,以前吃饱一点,痛得不得了,现在这么多天都没有感觉了。
吃第一付药的时候,我就感到了这种效果。
我们回过来一想,这个汤名叫手拈散,就是说治疗一切气滞血瘀疼痛,信手就拈掉一样。
如果把这汤药打成粉剂,制成药散,做成气滞血瘀的胃炎散,那效果更厉害。
所以不管你是外面跌打伤,还是里面脏腑瘀滞伤导致的疼痛,乳香、没药连用,都可以定诸经之痛。
它们两者配合,既是疮科要药,更是伤科要药,所以为何外伤跌打里头,中医有个非常出名的七厘散,里头就用到乳香、没药,配合血竭、红花、儿茶、冰片、朱砂、麝香等八味药。
为什么叫七厘散呢?
就是说这种药散,你只需要在跌打损伤,局部瘀肿疼痛出血的时候,就搞出七厘来,七厘是多少,一小勺而已。
吃下去,局部的瘀塞就能够被理顺,既有助于伤后修复,更有利于减少跌打损伤后遗症。
而《本草汇言》里头也有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筋骨的方。
里面就有乳香没药,配桃仁、红花、当归,五味药水煎服。
我们在跟诊日记上也提到过一个民间奇效良方,专门治疗脚崴伤瘀肿的,就是用五味药。
栀子、大黄、连翘、乳香、没药,打成粉,调敷局部患处。
此汤方救治脚崴伤的病人无数,而且现在也在网上广为流传,很多人用到好效果后,都把自己用药取效的情况反馈出来,好品如潮。
他们认为这些民间偏验方既简单又便宜,而且屡用屡效。
看来乳香没药不仅内服有效,外敷更有效。
真是内治之药即外治之药。
大家只知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知道乳香、没药,可以在顽固的痤疮立里头发挥功效,难道仅仅止于痤疮吗?
其他的痈疽疮疡呢?照样可以用。
有个病人屁股长两个大疮,引起高烧,打吊瓶退下来后,又反复烧起来,坐立不得,寝食难安。
他问该怎么办?
我们给他出了三个招。
第一招,十天之内纯用素食,少油少盐,清净血浊。
第二招,当地采集马齿苋,捣烂敷在疮上,天天换药,敷热了就丢掉,换上新鲜捣烂的马齿苋。
第三招,内服汤药,病人六脉洪实有力,一派热势喷张,遂加地榆、槐花、乳香、没药。
病人服到第五剂时,局部疮肿就萎缩掉了,胃口大开,睡眠得安,不再为疮痛所苦。
他问还要不要继续清淡饮食下去?
我们跟他说,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清淡饮食,胜服清热败毒药,少油少盐,身体的瘀浊很容易被稀释排出,这样推陈出新,身体就恢复得快。
他果然按照我们所说的做,所以十天下来,疮肿彻底拔除掉,于是我们对于乳香没药,消肿止痛,疗疮痈的功用,体会就更深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乳香香窜,入心经,活血定痛,乃痈疽疮疡心腹疼痛之要药也。
而《药性赋》这里也说疗痈止痛于乳香。
大家不要只会用乳香治疗大的痈疮,而不知道痤疮痛可以用,痔疮痛可以用,甚至脏腑里头的疮痛,比如胃炎胃痛,局部的溃烂,你也可以当成疮来治。
这样外而经络肌表,内而五脏六腑,凡疮肿气血瘀阻之处,局部疼痛难忍者,你都要想到乳香配没药,活血行气,生肌止痛。
但大家用时,一方面要注意剂量,因为此物苦浊,难喝容易引起呕吐恶心,所以内服者,应该稍稍与之。
特别胃气薄弱者要慎用,当然中医认为有病则病受,你如果体内没有瘀滞堵塞,你就要少用,甚至孕妇身上要保元护胎,更不可轻用这些行气破血之品,以防伤损胎元。
既然孕妇不可用,那跟孕妇相反的月经闭塞,你想让她通下来的,这恰恰可以大用,特别是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你用乳香、没药,可以帮助行气化滞,活血排脓,使腹中瘀血恶露这些浊阴能够出下窍。
凡用药,有一利必有一弊。
我们对于体虚不耐攻伐者,应该慎用,但对于体内有阴实挡道,影响气血对流者,这时经脉盘根错节,非重用斧斤不能开通,你就要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这些攻逐瘀滞之品,方能收效于临床。
好乳香这味药,我们就复习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红豆蔻。
红豆蔻止吐酸。我们先要明白吐酸的机理,不要见病治病,对号入座。
《病因赋》上说,夫百病之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
故《黄帝内经》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
这是告诉大家治病要必求于病因,必求于疾病的根本。
不要被表面的病症迷惑了,表面的病痛常常只是表象是标,实质的病因病根,通常隐藏在表象之下。
前面我们跟大家讲,为何月经其头痛,气血并走于上,居然不用川芎,直接用一味川牛膝,因势利导,顺气血水下行,就把头痛治好了。
如果你不明白标本病因,你就会头痛医头,死守头痛不离川芎治理。
孰不知病症虽一样,然病因却各有不同,中医要审症求因,说白了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医不重形式,重的是本质。
知道得什么病不是最重要的,知道病根怎么去治,才是中医一直在研究使用的。
这就是为何《黄帝内经》有伤病下取的说法,我们通过用川牛膝,引气血水下行,治疗气血并走于上,上焦充血引起的头痛,就可以说明这个上病下取的道理。
同样今天我们要看红豆蔻止吐酸,人为什么会吐酸呢?
你如果还没搞明白吐酸的原因,你就知道见吐酸用红豆蔻,那十有八九你治不了。
我们还是回归《病因赋》,上面说,呃逆者,胃气之不顺;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
大家看到没有,咽喉中泛酸水上来,有吐酸之感,这是因为有食物停居中脘,下不去。
你如果不治食物停居,而只知道去中和胃酸,用乌贼骨瓦楞子之类的药物,这是见招拆招,见病治病的思想,有时可以缓解一时,但并不能彻底根治。
有个病人经常泛酸,有三五年了,他自己久病知医,买来医书学习,自己也去用了很多制酸的药,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就是不能把病治好。
一摸他的脉,左寸脉浮取不到,这明显肠道有积滞,肠道通而不畅,下焦堵得严严实实。
所以得上病下取,先不用管他上面吞酸的问题,先给他治疗下面的肠管。
于是直接用麻子仁丸的思路,因为病人一般两三天一次大便,而且在厕所蹲很久都排不干净,而且还思虑过度,劳伤脾胃。
病人很奇怪地看了下方子,摇摇头,皱皱眉说,这方子怎么没有治反酸的药呢?
我们跟他解释说,当灯泡暗了,未必要修灯泡,有时灯泡没问题,这下面开关坏了,你即使换再多灯泡,不把开关修好,一样打不着,同样你的胃食道上消化管,酸水上泛,但你的下焦下消化管,却堵得严严实实,你想想,你不治便秘,只知道治反酸能治好吗?你不把下水道捅开,老在马桶上面中和臭气,冲得下吗?当然冲不下了,酸臭之味便会越泛越多。
他听后,笑逐颜开,点了点头说,还真是有道理。
于是高高兴兴回去,把这没有一味治酸水的汤药喝完,酸水居然没有犯了,因为这几天大便都特别通畅,一天一行,就像下水道打开,上面马桶的臭水,一下子就下来,哪会往外面泛臭气呢?
中医之泛酸是这个思路,治口臭,治咽炎食道炎,甚至治口腔溃疡,但见一派上消化道浊阴不降,如果病人伴有肠道堵塞,大便通而不畅的现象,你如果不把他大便通开,不把他食积停滞在胃肠的症状解放开,不伤病下取。
那么你即使用尽一切最好制酸药,最好泻火药,最好除臭药,结果会发现并没治好,身体却折腾坏了。
你用药要慎重,如果不能对病因治疗,有时用药还会伤着身子,所以医生都要很谨慎,病人更不要轻易去拿身体去试药。
你不摸清疾病来龙去脉,有时你 你有时吃进中和胃酸的药,吃到胃中胀满堵塞,你胃酸还是中和不彻底,一旦肠管打开,胃酸自然降下来。
大家看为何一个 可见中医的普及实在太短缺了,你如果知道咽酸尽为乎食停这句话,那么你就知道如何防治反流性食道炎胃炎,你就知道这是胆胃肠不降,而不是酸水过多。
人体的酸水要消化食物,你如果肠道堵得严严实实,食积停在那里,酸水又下不来消化食物,还上泛烁伤咽喉食道,令人难受。
这样一边食积治不了,一边泛酸又治不了,所以疾病越来越复杂。
其实事情总是难易相成,就像病人常问我们,我这病难不难治啊?
我们跟他说,就像这门锁上了,你问难不难进来啊?其实不用问,难易相成,你有钥匙进来当然方便,没钥匙想破门而入,撞得头破血流也进不来。
故《阴符经》说,动其机,万化安。
你找不到真正的病机,就像扣下扳机的那个点,那么你想要用药,让身体安宁,真的不容易。
你如果找到了这个机点,可能你只需要运一寻之木,就可以拨动万户之舟,用一片竹头,就可以把不平的桌角垫平,用一点药物打通他肠道,就可以把酸水导下来,只要以后不暴饮暴食,食滞胃肠,稍微懂点七分饱的养生之道,那么一吐酸咽酸的病症,就算是根治了。
一般只能听到大人们特别是社会应酬多的暴饮暴食者,有泛酸胃胀,我们还见过最小的十岁左右的小娃子,居然也有口臭泛酸。
真是疾病有年轻化的趋向啊!
这个小娃子已经有一周多没什么胃口的,吃了健胃消食片,还是提不起胃口,他爷爷问,是为什么?
我们问他,这今天大便怎么样?
他爷爷说,每天都有,但排不多,大便干硬。
我们跟他说,这简单,大减干硬,双寸脉上亢是一派火曰炎上之象。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上说,诸呕吐酸,皆属于火。
于是叫他去药房包点大黄、甘草、竹茹三味药,拿来泡茶喝。
第一天喝下去,就不泛酸口臭了,第二天喝下去,拉了很多臭屎,臭屎一下来,胃口就打开。
小孩子多日没什么食欲的,一下子就很想吃东西。
我们跟他爷爷说,即使想吃,也要浆粥养胃,不要再吃那么饱了,你的娃子本来就是食积化火引起的咽酸口臭,不愁没有药把食积化火排出去,就担忧虽然排出去了,你又给孩子大量零食,又造成食积化火的格局。
他爷爷点了点头说,家里没有哪天会少得了零食的。
我们摇了摇头说,零食养病不养命,你想让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长,赶紧都把家里的零食丢掉吧。
你看小小的娃子就吃出胃肠病,将来大了还得了。
所以你不仅要看到反酸咽酸是食积,是胃肠道通降功能减退的反映,更要看到为什么食积,为什么胃肠功能减退?
是暴饮暴食啊,是用零食来养娃子。
前面我们跟大家讲任何一个病都要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一个医生入门就是八纲八法,你不懂八纲八法,开口动手便错,谈医论药皆非。
就像一个咽酸,你也要分虚实寒热,暴病多属实,久病多属虚,有些病人慢性胃炎,胆囊炎,反复咽酸泛酸都有好多年了。
一吃凉冷的东西就加重,这是什么问题呢?
是虚寒。
像这种胃脘冷痛,呕吐咽酸的情况,是因为胃中动力不足,不能够很好向下蠕动,这时泻火之会雪上加霜,身体脾胃更需要雪中送炭,所以就要懂得用红豆蔻这样辛温散寒燥湿之品来行气止痛,温降酸水,这样胃中一旦得到温暖,胃动力就加强,胃肠蠕动就更快。
所以常有些老胃病的病人,你都对他的底气摸得相当清楚了,他皱着眉头上来,就反映说,最近胃蜷缩疼痛,既犯酸水又难受,什么东西都不想吃。
你一摸脉象根本就沉缓无力,不是什么火气上逆的病,而是因为缺少一团火,不能蠕动下行。
所以即使《黄帝内经》上面病机十九条的,诸呕吐酸,皆属于火。
大家对这句话也要辨证看待,你看这种情况,就不能够降火泻火了,反而你要补火暖胃,于是一用附子理中丸,加一些砂仁、木香或红豆蔻、白豆蔻、高良姜,这样使得脾胃得温则行,肠道蠕动加速,酸水很快就消纳下去,胃中蜷缩之感也松开了。
这真是屡用屡效的思路,特别是受凉后胃痛泛酸加重的,更要温中散寒止痛,温降浊阴酸水。
你如果不温的话,被寒气束闭的肠管打不开,你如果不降的话,浊阴下不来,这就是为何前面我们讲白豆蔻时,跟大家提到,但凡这些化浊的芳香之品,能升能降。
能升是因为性温,能把胃肠管打开来,加强胃肠蠕动,能降是因为他们芳香行气,能辟秽浊下行,顺着消化道把浊阴往下传导。
所以在南方,湿浊偏盛的地方,你不可不学会用这些芳香化浊之品,不单是为了治疗咽酸泛酸,更多的是防病保健,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病痛。
因为自古以来,南方之地,卑下潮湿,山岚瘴气,烟雾缭绕。
饮食之物,大都酸咸,故脾胃容易留滞寒湿,中焦大都瘀滞不畅。
所以南方人在食疗里头,都喜欢用这些豆蔻砂仁或者高良姜、荜拔、山奈等姜科植物,来除寒燥湿,温降肠胃,开郁化食,行气止痛。
无怪乎南方的很多平民百姓,把这些芳香的中草药当成调味佐料,常年拌菜,常吃不辍。
大有助益于身体健康,防患疾病。
举个例子,为什么煮鱼汤的时候,在乡村房前屋后,一般都种有紫苏,都喜欢摘一把紫苏丢进去煮,这样既能解鱼蟹毒,又能够辅助胃肠通降,还能够令汤水不至于那么腥浊,这就是芳香辟秽的草药,在食疗方面的应用。
这样懂得些中医的常识,可以减少家里很多脾胃病,因为你在选用这些辛温芳化之品时,知道它能够温中行气,燥湿散寒,温暖脾胃,消食化积。
所以不管是表面的吐酸嗳气,或者中间的胸闷痞满,甚至下面的腹胀冷痛泄泻,这些虽然病症不同,但食积停滞的原因如果是一致的话,那像红豆蔻、白豆蔻、砂仁、高良姜、荜拔,甚至藿香、苏叶,都大能够派上用场。
所以一个厨房里面,经常跟菜肴打交道的家庭主妇,只要稍微学一点中医的常识,把中医的一些搭配,化成调料,放到饮食里头去,那这真是一家之福啊!
因为一方面家里人可以大开胃口,另一方面又不至于食滞胃肠,泛酸嗳气。
以后有机会的话,再跟大家多讲讲厨房里的中医药世界,好红豆蔻这味药,我们今天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干漆。
2、干漆消血杀虫于干漆。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红豆蔻,知道红豆蔻是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也是盛产于南方。
我们学过高良姜,知道高良姜能温中止呕,散寒止痛,能够帮助脾胃蠕动,治疗胃寒气逆,它可以起到温降的作用,是胃脘部冷痛之要药。
高良姜常跟炮姜连用,称为二姜丸,治胃冷痛。
而红豆蔻,它的功用也大同小异,提到豆蔻,我们需要理顺一下,中药里头有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这三种都是姜科植物,种子果实,当然能够芳香化湿辟恶浊的还有草果跟砂仁。
它们也是姜科植物,大家不要看这么多不同的药就傻眼了,我们要看到它们共同之处,这样就容易理顺学药思路。
《黄帝内经》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而这姜科之物,芳香辟秽一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你把握住了,在大方向去用它们,就不容易有偏差。
首先我们前面跟大家讲这芳香化浊之药,大都能升能降,所以它们具有两种功能特征。
第一种是能够芳香行气,和中止痛,癖浊化湿,消积磨食。
所以对于胃脘部有冷积,营养败浊在里头发酵,产生腐浊之气,瘀在局部就容易闷胀疼痛,胃口不开。
所以在南方你不可不懂得用这些芳香行气;癖浊化湿之品。
如果人们身上气机不行,则会瘀滞闷胀,腐浊不降,则会胃口不开。
这就是为何我们南方的藿香正气散那么受人欢迎,大都消化系统疾患,上吐下泻,饮食生冷,暴饮暴食,这样导致周身不适,一般的家庭都知道买点藿香正气胶囊来吃吃,里面就有这些芳香行气化湿辟浊的中药。
所以在低洼的南方,沿海的地方,湿浊熏蒸,人们普遍容易感受湿气,而所住之地,也雨湿比较多。
故在南方如果不懂得芳香化湿,辟浊行气,那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呢?
大家看,这些芳香化湿的植物种子果实,它们都含有不同种类的挥发油,挥发油的特点是善于游走理顺气机。
而湿浊的特点就是善于停留,湿阻气机,容易沉着在脏腑筋骨,导致局部瘀塞闷胀。
所以湿邪偏盛,所以正好用含有芳香之气的植物种实,利用这种挥发油,使气行则湿散,气行则浊化。
前面我们跟大家提到,气行则湿行,气滞则湿停。
所以中医治湿,必治气,气机不理,湿浊不去。
但用这些含有挥发油的姜科植物,种子果实,要注意,一般入汤剂时,不可久煎,应该后下。
不仅要后下,而且用量不宜过多,一般三五克之间,就能理顺气机,太多了反而香燥过度,容易耗气伤阴。
所以对于阴虚火旺,舌红少苔,口中干渴者,大家自然要少用或者慎用这些芳香行气化湿辟浊之品。
大家要如何学好一味药呢?
我们在读张锡纯的书籍时,发现张锡纯不仅经常在临床上临证试效单方单药,同时自己平时身体偶有不适,也亲尝亲证药物功用。
他刚开始验证药物,内证功效时,并不是整个汤方整个汤方地吃,而是单味药单味药地品,你只有先驾驭好一味一味药,最后才能统帅一个一个方。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你如果班长排长都当不好,那么你如何当团长司令呢?
这就是为何先要讲《药性赋》,要单味单味地详细讲解,到后面大家能够对每味药的性味功效熟悉得就像老朋友一样,到时你要聚集一群老朋友去干事业,那就不难了。
而这后面的汤头方剂,其实就是积聚各种不同性格能力的药物,再一起去干一场事业,这场事业就是要把疾病拿下来。
所以学医就有这个次第,先学药再学方,先要每味药学到骨子里头去,学到这味药最广泛的用途。
到时你学方时,就越来越轻松了,很多人之所以后面的汤方学不上去,越学压力越大,瓶颈越多,这都是前面的中医基础,中药性能学得不透,领悟得不深。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为我们表法了,他实践药物的精神,直接续承了神农尝百草。
但不同的是我们后人更有福气,因为你可以有方向,有准备地试验每一味药,而且试验药物过程中,你早已经掌握了这味药物的起效特点。
就像你碰到脘腹胀满,呃逆反酸,病人舌苔白腻,这时你要试效药物,你当然不会选择白芍、熟地,或者沙参、麦冬之类,滋阴碍胃,加重湿浊粘腻的药物。
你会选择像砂仁、白蔻仁、红豆蔻,或者木香、高良姜,甚至藿香、陈皮等芳香辟秽,行气化湿之品。
你可能就拿砂仁、白豆蔻或红豆蔻,哪一种都可以,打成粉,每次服用一两克,你就能够感受到腹中转气,连连排屁,胀消气顺,呃逆反酸,随着降下来。
而舌苔上的白腻也慢慢退掉,胃口也恢复起来。
这就是真正的中医临床试验。
所以一个医家,每天都在临场试验,也在总结临床经验,因为每个病人反应都是一个辨证精准,跟药物疗效的体现。
所以一个医家同时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研究,更要有强大的临床试验精神。
这就是为何你是个学医者,学习完药物后,如果自己碰到最近胃口不开,舌苔白腻,脘腹胀满,呃逆吞酸,只要脾虚湿盛的病机存在,你就可以大胆地试效这些芳香辟浊的药。
而且这种脾虚湿盛的情况也容易辨证,基本上饱食过度,暴饮暴食者,都普遍存在这种病机,所以不管你自己,还是周围人,要试效的机会就很多。
如果你真的掌握得很熟悉,那么你可能随手试效香砂六君子丸,或藿香正气胶囊,都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所以大家要有实践药物的精神,但这精神前提是要建立在你对病因病机相当熟悉,对药物的四性五味,研究透彻,机遇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你如果没有准备,盲目地试验,那就像盲人骑瞎马,夜班临深池,开口动手便错。
好红豆蔻我们讲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干漆。
消血杀虫于干漆。干漆这味药比较少用,但这味药背后代表的消逐瘀血的功用,却在每次临床中都会用到。
因为消逐瘀血的药太多了,比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
这些药效果都不错,而且不像干漆那样有毒,所以人们就普遍地回避干漆,而选用这些安全有效的消瘀血之药。
除非你要用到杀虫的作用,那时才会想起干漆,否则一般的瘀血经闭癥瘕积聚,大都选用常规的药物,去活血逐瘀。
为什么活血逐瘀法,在我们当今时代广泛为医家运用呢?
在临床之中,你就可以看到,唇暗,舌下静脉曲张,以及脉道涩滞的病人太多了。
他们拿着一大叠厚厚的检验报告单,要么血脂高,要么血压高,要么血粘度高,要么胆固醇高,要么这些东西都一起来。
所以经常口中干渴,手掌暗红,这都是一派血液浓稠粘滞之象,甚至有些粘滞日久,搞得面部都黧黑晦暗,这都变成瘀血体质了。
如果再不用活血化瘀药,那血管血脉,就会因为堵塞硬化而出现危机重症了。
中医都不是等到你大病铸成才手忙搅乱地拯危救逆。
见一叶而知人间秋凉,识半盏便晓江湖滋味。
所以疾病一萌芽,在功能行病变,气机紊乱,瘀血刚刚停留的时候,你就哟啊懂得下手,不要等到大病已经铸成,到时清大罗神仙都没办法。
什么东西都可以拖,唯独治病拖不了。
什么东西都可以慢,唯独养生保健方面的觉悟不能慢。
在大学期间,我们就懂得用活血逐瘀之法,治疗一些常见的病痛。
因为当时看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又学习了国医大师颜德馨老先生一些经验。
当时在大学期间,学校资源实在太丰富了,有些学生抱怨说,大学里头名师太少了,大师太少了,教我们学习的很多老师居然不是学验俱丰的人,甚至有些还是刚毕业,没怎么上过临床的新老师。
其实大学靠的是自学自觉,虽然说别人的影响很重要,但如果你只是因为别人的影响来决定你学习的成就,那么你成就都是极其有限的。
而且在大学里有三大宝库,第一是图书馆,第二是网络上公开的系列名师讲座,第三是学校里头,学验俱丰的老先生。
你只要在这种环境下,志心于一处,没有不迅速成就的。
我们在大学期间,收益最深的就是图书馆跟名师讲坛,因为在校园里头,你随时都可以从师兄师姐那里拷贝到大量医学视频。
比如邓老、焦老、颜老、何老等这些国医大师的讲课,更有刘渡舟、郝万山老先生他们讲的《伤寒论》。
学不贵多而贵精,这些人的学术经验,你只要能够续承发扬一鳞半爪,说实在的在一般乡里行医治病,应对些常见病都绰绰有余。
我们那时看了颜老的活血化瘀法,看到他对血府逐瘀汤的灵活应用,感触最深,再结合从图书馆借来的《医林改错》,然后去应对一些疾病,居然屡屡见效,心中猎喜,对中医不仅燃气一股前所未有的自信。
这种自信不是源自于别人给你的打气,而是你自己临证试效试出来的。
所以为何学医者要早临床多临床,越早临床你越能发现问题所在,越多临床你越能看到先人智慧的结晶。
就拿一例顽固失眠有五六年的病人,安定经常吃到五六片,这样长久下去,不被失眠折腾坏,也会被药物给搞垮。
他说不怎么,早睡晚睡都睡不着,脑子就是清醒的,这几年不管累不累,睡觉都不沉,以前一类了,还可以到头大睡,现在怎么就睡不着呢?
我们当时一看他嘴唇比常人都暗,而且连前额部民间所说的印堂都带些黑气,不够透亮。
印堂发黑,容易倒霉。
这不单是民间的一句俗话,其实也有一定的医学根据。
为什么呢?
心其华在面。
你如果长期失眠,长期心烦不安,长期暗耗心血,那么你脏腑里头气血都被榨干,就不会有更多新鲜气血向上来滋润荣华面部,所以面部容易晦暗,嘴唇也显得紫暗。
一见到病人脉道涩滞,我们第一感觉就想到血府逐瘀汤,不管你是失眠头痛,还是胸闷心烦,有是证用是药。
有瘀血堵塞存在,就要用活血逐瘀之品,有瘀浊阴实挡道就要开通之。
你想想你在马路上开车,前面有辆小车挡在那里,你过不去,你都会立马烦躁猛按喇叭,这就是堵塞容易引起心烦神乱的现象。
人体内部气血运行也是这个道理,当体内血脉瘀滞有瘀血,阴实挡道时,心脏泵出去的血受到阻拦,脉道不够畅顺,反馈回来的压力,就会让心脏不安,烦躁甚至闷痛,你如果长期这样,那就会造成长期心神不安。
心神不安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失眠烦躁。
一下子就给病人开了五付血府逐瘀汤,我们还在汤方中加了一味三七,因为三七为活血圣药,当时的三七不像现在那么贵,一付药才几块钱。
第一付药吃完,就睡觉稍好。
以后每服一付药,睡觉都好。
五付药服完,脸上好像换了一种气色一样。
他说,以前早上洗脸,拼命用毛巾去搓,但还是暗黑的,现在没怎么去管它,但都有些白里透红了。
家里人也感到高兴,因为印堂发黑,在民间是一种不吉利的现象,居然通过活血化瘀,把这些晦暗发黑的色浊搬运走。
所以以后碰到印堂发黑,嘴唇偏暗的病人,你再看他舌下络脉是不是曲张,看他脉道是不是涩滞,看他睡眠是不是不行。
如果是的话,你先不用管其他症状,先让他脉道恢复通畅,通则不痛,血脉通畅,心中神志功能就会加强,那么就会减少失眠的痛苦。
所以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顽固性失眠,这也是临证试效出来的一条思路。
不单顽固性失眠,很多顽固疑难杂病,都可以从活血化瘀论治,这在以后我们讲其他药物时,会跟大家慢慢道来,还有其他临证心得的分享。
大家想想,顽固疑难病,慢病久病,这是什么概念呢?
是身体长期受病苦折腾,久病多瘀,说白了,就是久病正邪交战过后,身体里头病理产物堆积多,一片狼藉,就是一种瘀滞壅塞之象。
难怪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到,疑难杂病之所以久治难愈,就在于你不善于活血逐瘀。
唐容川也是继王清任后的活血逐瘀大家,以后再讲到《血证论》时再跟大家好好谈谈唐氏的学术思想。
谈到活血化瘀之法,我们就要再次提到中医的通补之道。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头他就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医圣就创立大黄蛰虫丸,看到了以通为补的人体之道。
而大黄蛰虫丸里头,就有干漆这味药。
大黄蛰虫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篇,原文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为什么这么多的劳伤瘀积,病人用这攻通之药,张仲景还说这药能够缓中补虚,有点令人费解。
这正是仲圣的高明之出,虚你未必能受得了补,如果你身体壅塞,气血不对流,就像交通被封锁一样,南来北往物质不能沟通,那你虽然有物质,那也等于没有物质。虽然有气血,那也等于没有气血。
所以很多人不爱运动,经脉堵塞,结果营养再好,反而把身体拖累,吃出高血脂,高胆固醇来,身体血液粘滞,脉道瘀堵,所以气血不能畅快地对流,人就很容易疲劳,很容易累。
所以虽然表面上营养富裕,实际上身体气血不足。
就像你海南物产再丰富,如果交通不利,绿色通道没有建立,运不到内陆各个地方去,那再好的农产品,也会腐烂在当地,销不出去。
所以中医补益看的是通补,而不是壅补。
先通才能补,就像想要致富,要先修路一样。如果你经脉管道闭塞,就等于道路不通,那么身体就永远贫瘠,体虚不足。
张仲景看到这点,认为身体有瘀塞的,你用一些攻逐瘀血,通泄肠腑的药,把瘀塞打通,令气血对流,就是对身体最好的补益。
后世有攻下派的张从正,就从张仲景里头提取通补的思想,等我们以后讲《医学三字经》时,再来讲讲历代中医的这些有成就的人物,讲讲他们的医学思想。
而张从正就是这样说的,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故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就是你把血脉的瘀滞,消除那气血就生发得很快,流通得很快。
你把肠胃的积滞清开,那么人体的正气就会提升得很强。
这就是著名的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医学原理。
所以欲补先通,欲升清先降浊。
这就是为何张仲景会选用一派活血化瘀的,如桃仁、水蛭、干漆等,然后再配合通降胃肠的大黄,而制成通补的大黄蛰虫丸。
这样脉道里的瘀血通开,肠道里的败浊得降,就像百川归海,身体自然神清气爽。
大家从汤方的名字里头就要能够领悟到方子的实际意义,为什么叫大黄蛰虫丸?
这大黄、蛰虫是有表法的。
一个代表通大肠管道,一个代表通血脉管道。
两边的管道一旦接通,败浊自下,瘀血不留,新血自生。
所以我们如果知道这个理法,那么你就不用拘泥于是用干漆,还是用水蛭,或者用桃仁了。
我们来看张仲景为什么要放干漆呢?
我们来看何以陈年的瘀血老积,往往少不了干漆呢?
张元素说,干漆这味药能够“消年深坚结之积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而《神农本草经》说这味药能够“主绝伤”,就是取它能够破瘀血死血而生新鲜气血的作用。
原来干漆辛散苦泄,这味药能够利用辛散温通之性,畅行一切血中瘀滞,又由于它善于下降,因为它味苦,苦能降能泄,所以干漆它入到身体,是一边攻破瘀血,一边导瘀血下降。
所以古人认为干漆最善于破瘀通经,治疗妇人瘀血堵塞,月经不通。
所以大黄蛰虫丸,也可以灵活变化用于瘀血堵塞的月经不来。
-----------------------------
浅表性胃炎好治,如果发展到萎缩性胃炎,那就不太好治了。
你得严格注意饮食了,胃病九成以上都是饮食不节搞出来的,而九成以上的胃病,都是靠节制饮食慢慢恢复的。
怎么保养胃呢?
前面我们讲到养胃五点。
吃少点,吃慢点,吃暖点,吃淡点,吃熟点。
还有现在的人们他们经常不知觉地吃了压气饭,这太伤胃了。
什么叫压气饭?生完气后吃饭,或者情志激动剧烈波动的时候去吃饭,这都容易吃出问题来。
我们吃饭是不看电视的,吃饭看电视是一个最伤胃的举动,一边你把气血调到大脑眼睛,一边让胃里面缺血帮你消化食物,这就是麻烦了,胃当然扭曲萎缩受不了。
有人问一个智者,你为什么能够修得这么好?
智者说,我就吃饭睡觉。
这人又问,为何大家吃饭睡觉,都没有你修得那么好?
智者又说,只是大家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千般思索,所以搞得脾胃乱七八糟,睡觉时不肯好好睡觉,万种较量,所以搞得心脑一塌糊涂。
所以大家看,这个时代为什么脾胃病跟精神情志病那么多,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他们并没有专注当下,平心静气地吃饭,专一地睡觉,制心一处地工作,所以就会活得很累,最后累出病来。
记住专一地吃饭,是最养胃的,专一地做事,也是最节省能量气血的,专一地工作学习,就是一种养生。
但大家要注意,这类破血通经之品,往往力量比较强大,孕妇不能吃,身体没有明显瘀滞的更要少吃。
因为破血之品,大都以损耗气血为代价,又容易损耗胃气,所以中焦脾胃虚弱者也要慎用。
当我们知道这个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通过破瘀血来达到,使气血对流,补益人体的作用时,再去看一些古方,你就能够变通泄之方为补益之用。
南方有些地方的人,都懂得一味药叫穿破石,又叫篱笆刺,很多人用这味药来围篱笆,同时由于这味药的根色黄,善于穿破走窜,所以民间又把穿破石称为黄蛇。
这黄蛇的名字极富有动感,也符合穿破石的药物的作用特点。
大家看蛇是善于钻动,善于游窜,善于钻到各个拐角,把青蛙老鼠吃掉。
所以大凡治风湿,最顽固的那种,痰浊瘀血堵在关节,深层次,中医必用虫类要,或者动物药,或者这些蛇。
就像我们后面要讲的乌梢蛇、白花蛇,就取它善于游动气血,搜刮瘀滞。
而穿破石,是草木类药,又具有黄蛇之称,这说明它走窜打通脉道之力不可小觑。
所以这些广大农民工人,他们识得此药的都知道年终时,熬些这些药来喝喝,可以帮助把身体脉道瘀滞打通。
因为一年干活到头,难免拉伤劳伤损伤,总会有瘀血堵在经脉,会有涩滞。
这些瘀滞如果不及时疏理,等到陈年老积一形成,那时再要治就更不容易了。
所以他们就砍上一棵穿破石树,熬来整村人都可以喝,如果你在喝过程中,又懂得去干活,去练力,去锻炼身体,那么你的力量就会变得比以前更大,身体比以前更壮。
这也是民间武馆的不传之秘,他们会让习武者,先服用一些活血化瘀之汤药,比如穿破石、丹参、三七、红花等,然后再通过修炼身体,捶练肌肉,拉筋炼骨,这样锻炼起来,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可以有效地把身体的瘀滞打通,把身体的气脉贯通,让身体更容易长得结实强大。
这就是借助外在药物,跟配合自身的训练,迅速把身体强大起来的道理。
所以每个精通武艺的高手,他必定精通医理,一方面他会医治伤损,一方面他可以借助医药来强身健体,来提高锻炼身体的效果。
为何我们在山里头,如果在劈柴干重体力活之前,知道这段时间劳动量将特别大,那么事前就先服点三七、丹参粉,或者熬点穿破石来喝喝,这样再去干活时,气血对流就更快速,身体耐受就更强,而且不容易劳累受伤,更能够借助劳动来强壮。
有些父母来问,我的娃子刚上大学,听说要军训,这娃子平时在家里什么活的没干,他在军训时受不了,该怎么办?
我们跟他说,很简单,你就搞点泡参、三七粉、丹参,三样打成粉,在军训前一周,可以每天喝一点点,两三克就够了,然后去运动锻炼,等一到军训时,你的体力耐力,肯定比以前强。
甚至有些要到西藏等高原地带考察或旅游的政府官员,也问我们,去之前该怎么保养,听说那边缺氧很厉害,怕身体扛不住,该怎么办呢?
我们跟他们说,就按这办法,去之前,行气活血,让身体的瘀血消融,新血生出,这样气通血和,你耐力体力跟反应能力都全面提高。
后来他们旅行回来也确实是这样,所以懂点中医中药,可以让你在很多情况下都受用。这将成为你做事情,暗中的一张王牌。
所以大家从干漆治疗五劳七伤到穿破石治疗年终劳损,再到丹参、三七强壮身体,以及防止跌打劳伤、高原反应,你能够看到什么呢?
你不要被这些复杂的药物转晕了,要看到它们共同都代表一个道,那就是活血化瘀,推陈出新,强大身体。
正如清代王清任说,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留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何患身体不强。
所以今天我们表面上是跟大家讲干漆,实际上是跟大家讲最重要的气血辨证。
看似在讲干漆消血杀虫,实则在讲人体气通血活之道。
因为你不是用药物去治病,而是用一众道法去治病,唯道可以御术,唯术可以统药。
所以我们要清楚,中医靠的是什么去治病呢?
如果你仅仅认为靠的是药去治病,那么你就太小瞧中医了,而且你得到的中医必将只是一鳞半爪,中医治病靠的是人体气血流通之道,人体脏腑升降之道。
所以讲药都不能离开这背后的人体之道,你对人体之道体悟日渐精深,那么用起药物来,就会更加炉火纯青,日渐灵活。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鹿茸。
版权:中医普及学堂
推荐阅读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犀角羚羊泽泻)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海藻菊花射干)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薏苡藕节瓜蒌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车前子黄柏)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马兜铃地骨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薄荷枳实枳壳)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7(葛根柴胡百部)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8(栀子玄参)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9(升麻腻粉)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0(金箔茵陈)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1(瞿麦芒硝)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2(石膏前胡)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滑石天门冬)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4(麦门冬竹茹)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5(大黄黄连)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6(淫羊藿白茅根)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7(石韦熟地)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8(生地赤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9(白芍牵牛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0(贯众金铃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1(萱草根侧柏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2(香附地肤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山豆根白鲜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4(旋覆花)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5(荆芥穗)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6(天花粉)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7(地榆)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8(昆布)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9(淡竹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0(牡丹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知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牡蛎)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贝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桔梗)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黄芩)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槐花)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7(常山葶苈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8(寒性药总结回顾)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9(荜拔)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0(生姜)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1(五味子海狗肾)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2(川芎续断)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麻黄韭菜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4(川乌天雄)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5(川椒干姜)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7(白术菖蒲)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8(丁香高良姜)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9(肉苁蓉石硫磺)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0(胡椒薤白)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1(吴茱萸灵砂)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2(荜澄茄莪术)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砂仁附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4(白豆蔻乳香)
中医普及学堂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