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大地千年古树,古县居然有六处上榜

古树,是大自然在不同历史阶段留给人类珍贵的瑰宝。古树,是地球上生物个体竞争中的强者。它以顽强的生命力传达着古老的气息,它生长在哪里,就在哪里盘节生根,上插蓝天,下扎沃土,“阅尽人间春色”。它历经沧桑,见过世面,受过大自然的千百年锤炼;它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记录着一方水土之上的人类繁衍生息、自然竞争的历程。古树是资源、是文化、是财富、是历史。

临汾古树现状及古树保护

一、临汾古树现状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古老的平阳,无论从地质历史时期,或悠久的人文历史时期考证,临汾在历史上是一个森林资源大市。我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历史渊源、文化底蕴、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深广。

据年普查,全市现存古树名木共有株,古树群数十余处,涉及21科33属45种。其中一级株、二级株、三级株。古树中数量大的树种为国槐株、侧柏株、旱柳株,还有一些其他稀有树种,如银杏、楸树、翅果油树、文冠果、酸枣等。

分析这些古树,它们之所以能长寿,几百年、几千年扎根大地,留在人间,既有其自身树种的优良特性,也和客观的天时、地利、人和有关。

通过观测,发现古树自身有四大特点:一是都是品质特异的优良单株,它们大多生长期较长,生长速度慢,具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二是具有极其顽强的抗逆性。一些古树立树根裸露在外,形成悬根,其根深扎地下,支撑树体岿然不动,表现了树木对恶劣环境具有惊人的抵抗力。三是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内部组织结构的能力。遇到自然或人为灾害,在内部结构上可自行进行调节,以减少生长量来增强抵抗力。在松柏等针叶树中,有大量的树脂,使木质不易腐朽。银杏、槐、榆、楸等阔叶树,材质较硬,支撑力大,抵抗力也强。四是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槐、榆、杨、柳等树的隐芽寿命很长,易生不定根和不定枝。许多古树从老枝上萌发出新枝,或从根部萌发根蘖苗。有的树由于树木分生组织(形成层)的活动,在树干枯朽后又形成新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或将枯死的部分逐渐包起来,使古树获得新生。

古树能长期生存,除有自身的特点,还与客观生态环境有关。临汾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复杂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形成了许多地域性很强的气候小区。树木生长在这里许多地方土层深厚,尤其是平原水肥充足,适宜各种树木生长,若遇到大风袭击,或是各种自然灾害,均可减轻或幸免。众多的古稀树木,就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下来的。

现存的古稀珍贵树木,大多为人工栽植。栽植地点多在村庄、寺庙、庭院、街道和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加之多为单株栽植,每株古树占有较大空间,营养面积也大,察其地势,都是立地高燥、排水良好、阳光充足、周围少有围墙或其他树木,有利于古树的长期生存。

古树能够生存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人爱林护树。为了保护古树,许多地方制订乡规民约,告诫民众护树;许多地方为了挽救古树,民众集资护树;许多地方结合实际对古树设置保护措施;许多地方的寺庙名胜竖立石碑,说理明确,规制昭然。总之,爱林护树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一种美德,使一些古树能够成活至今。

二、临汾古树保护

在当今人类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古树算是寿命最长的物种之一。如何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活遗产”—古树资源,像接力赛一样传承下去,这是历史和自然向我们人类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远古到今天,砍伐森林和破坏古树的行为,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全球范围内,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大量排放,森林环境和栖息地的人为破坏日趋严峻。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古树名木遭受破坏现象严重,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好现存古树名木,年9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下达《关于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为今后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随文件下发了《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提出了古树名木的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树龄在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分为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年,国家三级古树-年,国家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在建档的同时,一、二、三级古树名木分别由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标牌,以资识别和保护。

年7月以来,我市数次部署在各县(市、区)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摸清了全市古树名木资源的数量、分布及生存基本情况。

年临汾市绿化委员会转发了全绿办、省绿办《关于古树名木挂牌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成立古树名木挂牌领导组,由专人负责,协调组织城建、园林、旅游、宗教等部门共同搞好此项工作。做到一树两卡即一株古树一块牌子,一张责任卡和一张档案卡。

为了确保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年以来省级投资古树名木保护经费余万元,保护重点古树名木株。相关县(市、区)林业局根据古树名木生长势、立地条件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对古树名木进行了围栏、挂牌、立碑、土壤改良、复壮、病虫害防治、支撑、树洞修复等措施。

记忆中的临汾名树

我市蒲县底家河村小叶杨、古县辛庄村旱柳被《山西古树大典》列为山西十大名树。意指在山西境内,由于生长年代久远,树形高大,胸围粗壮,在该树种中最大的古树。这些古树历经千年沧桑,如今仍苍翠挺拔、枝繁叶茂,茁壮地生长在三晋大地上。它们不仅是该树种中的佼佼者,而且见证了山西的历史变迁,荣辱兴衰。具有沧桑之美,苍劲之美。

山西十大名树之三晋第一杨—蒲县底家河村小叶杨

这株小叶杨生长在临汾市蒲县蒲城镇底家河村,树高29.2米,干高4.5米,胸围厘米。树龄0多年。树冠由3大枝构成,冠幅面积0余平方米,树的主干大部分已腐朽。树皮裂纹宽20厘米,深达15厘米,犹如放大了的老人的脸。近年来,当地对这株树加强了保护,做了围栏,并采取了一此复壮措施,使其又焕发了新的生机,长势比20世纪80年代调查时有了很大改善,苍老的枝干上又萌生了大量新的枝条,浓阴遮地,蔚为壮观。

诗赞:昕水河旁杨树王,

茎穿云海叶遮天。

冠笼大地枝藏月,

消暑和风护四方。

山西十大名树之三晋第一柳—古县辛庄村旱柳

这株旱柳,生长在临汾市古县辛庄村南,是山西最大最粗的一株旱柳,树高17.6米,干高1.6米,胸围厘米,树龄约多年。树干木质部大部腐朽,树干上到处长着奇形怪状的凸瘤或疙瘩,树皮也还完好。短粗的主干上萌生出28个粗大的枝条,形成硕大的树冠,投影面积多平方米,树冠呈圆形,枝繁叶茂,堪称“旱柳王”

诗赞:旱柳身长五丈高,

枝叶织出绿丝绦。

絮花飞舞如春雪,

冠耸云间似巨桃。

古树的文化价值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多姿的精神文明,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诸多的文化中,古树文化应在其列。它扎根大地,饱经沧桑,铭刻着大自然的变化,记录着人类的兴衰,是国家文明的象征,是社会科研的珍宝,构成了它特有的古树文化。

古树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具有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生物学价值、生态价值、观赏价值,是具有生命的历史文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宣扬古树文化,保护古老稀树,就在于提高人们的绿化意识、生态意识,保护生物资源,保护历史遗产。

一见证历史的古树

临汾是中华祖先最早开发地域之一。留下大量的古文物、史籍、雕刻、绘画、楼阁、庙宇,是国家的瑰宝。尚存的临汾古树,构成了临汾的古树文化,是平阳文化的一部分,是临汾文化大市的宝贵财富。这些古树,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透过一株株古树,我们可以重温这些“活文物”的博大精深。

古树文化孕育很早,但其称谓晚于其他文化,是一位姗姗来迟的文化使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历史原因,战火破坏,毁林开荒,保留至今的古树就成了罕见珍宝。这些珍宝,沉积了沧桑的历史文化,铸造了可贵的人文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绿化意识、生态意识的提高,古树文化方得以拂去灰尘,登堂人室。

尧庙奇树

离临汾市4公里处有一宏伟的古建筑群,这就是著名的古帝尧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帝尧是我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为五帝之首。广大华夏儿女将尧尊为“民师帝范,文明始祖”,受到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尊敬和崇拜,尧庙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圣殿,成为国祭帝尧、民祭三圣的重要场所。

临汾史称平阳,帝尧曾建都于此。为祭祀尧帝,特建尧庙。尧庙始创于西晋之前,位于汾河西岸。唐显庆三年(年),唐高宗李治下令大规模重修,将其迁移至今尧庙现址。遗憾的是,以后元、明、清三朝多次惨遭地震,房屋倒塌,堞垣俱坏,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年)捐款重修。

穿过尧庙五凤楼,便是尧井亭。亭的东西两旁现存4株奇树:

第一株为柏抱槐,植于晋代,树龄余年,是4株古树中的最长者,树高18米,胸围厘米。据传余年前,在古柏的空缝中栽了一棵槐树,故名柏抱槐。这株槐树从西安慈恩寺中移来。每到夏季槐树开出艳丽的黄白色花朵,槐花串串,清白芬芳,与翠柏相偎,蔚为奇观。气味芬芳,实在蔚然可观。

第二株为柏抱楸,植于晋代,树龄余年,树高15米,胸围厘米。是楸树的籽粒飘落在柏树树干缝隙中,日久天长生根发芽,两树长合为一,每当四五月间,楸树紫花吐艳,花团锦簇,令人惊叹。

第三株为鸣鹿柏,植于晋代,树龄余年,树高18米,胸围厘米。传说唐朝时曾有一对神鹿常居此处而生,又说此树遇到天气奇特时会发出鹿鸣的声音。又相传唐代建好广运殿,画师正为尧帝塑像,有一对梅花鹿欢蹦而至,环绕此柏,长鸣如歌,此后人们称之鸣鹿柏。

第四株为夜笑柏,植于晋代,树龄余年,树高10米,胸围厘米。相传此柏系一僧人从印度植移而来,长势缓慢,树寿绵长。

年,据有关专家对4株柏树的推断,树龄均在年以上,可谓大自然的活化石。

诗颂:尧庙藏奇柏,搂楸与抱槐。依依传母爱,恋恋示夫陪。

夜笑嫦娥乐,鹿鸣神兽培。六仙临地立,游客慕名来。

曲沃“尧银”

此银杏生长在曲沃县北董乡南林交村村北口。树高23米,胸围厘米,树龄逾年。树干皮完整,丛生17枝,根盘17.9米,树根上的花纹好像各种形态的动物。主干分杈处萌生枝的茎部形成大小15个悬吊根,形状好像溶洞内乳石,极为壮观。

据《曲沃县志》记载:“当地民众呼为“尧银”,意思是说上古时期就有这株银杏了。

诗颂:枝插曲沃天,

根曼浍河边。

身立南林地,

名扬北国川。

远观尧舜史,

纵览帝王篇。

献药疗民病,

公孙成大仙。

洪洞苑川柏泉寺“周柏”

洪洞县苑川柏泉寺,地处霍山前沿,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柏泉寺前后山峰对峙,左右丘陵护卫。仰望彩霞淡云疏,俯看绿阴溪花稠,翠柳哮风鸟空翔,湖面涟漪鱼中游。红日当空,阳光四射,更显景致锦绣。

柏泉寺有一株神奇“周柏”,距今已多个春秋,国内少有,世界罕见,乃中华之宝。此树树高14米,胸围厘米,古树郁苍,遒劲挺拔,顶天立地。每当盛夏,树上百鸟争鸣,树下潺潺流水,夜晚青蛙鸣叫,树冠倒映水中,显得格外宁静。

诗颂:周柏临水泉,碧水润根延。

冠似龙飞宇,干如柱擎天。

遭伐神镇寇,遇火众驱烟。

风雨三千载,绿兴万代贤。

洪洞县苑川乡兴唐村有一株油松,树高14.2米,胸围厘米,树龄年以上。

相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反隋,被隋将尉迟恭打败来到兴唐村,见村前有一座小庙,庙前挂满蜘蛛网,他便破网藏人庙内。当尉迟恭追兵来到此处,发现庙门前挂满蜘蛛网,估计不会有人进去,便往前追,使李世民逃过一劫。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为报答小庙救命之恩,在此重修了兴唐寺,并亲手植下4株油松,现仅存1株,群众把它称为“兴唐松”。

诗颂:秋到兴唐寺,观光古代松。

冠妍增岭色,干耸壮苍穹。

铭记唐宗事,传承兴衰程。

千年凝瑞气,百代显神功。

襄汾西贾东南李村三官庙“龙凤柏”

襄汾县西贾乡东南李村的三官庙,建庙已久。据史料记载,此庙初建于唐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颁旨建造。内塑三官神像:天官、地官、水官,各具神位,煞是威严。武则天即位后,又拨款扩建。到宋代,太祖赵匡胤也曾到此膜拜。

由于日寇侵华,三官庙遭受严重破坏。幸存2株柏树,一为龙柏,高25米,胸围厘米;一为凤柏,高25米,胸围厘米,树龄均在1年以上。

洪洞广胜寺左扭右扭柏

建于唐代的洪洞县广胜寺,在大雄宝殿前栽着两株侧柏,人称唐柏。有趣的是,左边的一株树皮纹理向左扭,右边的一株向右扭,成为广胜寺的一景。这两株柏树,东株高20米,西株高15米,胸围分别为厘米和厘米,树龄均在年左右。

相传大唐贞观年间,广胜寺住一老两小三个和尚,两个小和尚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北方人,北方小和尚是做饭的,因对南方小和尚有些意见,经常不给他做大米饭吃。方丈得知此事,罚二人各栽一株柏树。有趣的是,由于二个互有矛盾,所栽的树也是一个左扭,一个右扭。有人给这两株侧柏题写了一副对联:“东柏左扭迎朝阳,西柏右扭送曙光”。

诗颂:两株茎扭柏,

广胜寺中栽。

右扭迎天亮,

左旋望夜来。

护佛观四海,

保庙惠三才。

高寿超千载,

清香消百灾。

洪洞赵城侯村女娲庙古柏

神话传说,女娲是人类的始祖,是伟大的女神。为了祭奠这位女神,洪洞县赵城镇侯村特地为她修建了一座女娲庙,始建于宋朝开宝六年(年),距今已0余年。女娲庙内长有一株古柏,树高21米,胸围厘米,树有6大主枝,虽已死亡,但树干上遍布各种凸瘤,形状各异。人们不忍砍伐,像树神一样供人瞻仰。

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洪洞县城北约一公里处,这里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移民遗址,是千百万古槐移民裔根的所在地。

中国有句古语:“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它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根”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每年都有分别来自海外以及20来个省份的上万移民后裔前来祭拜。

元朝末年,黄河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繁发生,民族矛盾激化,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元军残酷镇压,双方激战十余年,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稀绝。当时的山西,幸免天灾战乱的祸害。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决定从山西一带大规模移民。迁出移民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江苏、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大规模地移民,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由于洪洞区位适中,又当交通要冲,官府在大槐树旁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移民凭照川资,而后迁送南北各地。从洪武三年(年)至永乐九年(年),先后七次移民达近百万之多,仅年迁民就近万户。

据记载,第一代古槐为汉代所植,至明代初年移民时已有0年历史。不幸的是,清顺治(年)因汾河发大水被水淹没。后人以碑代树,以示纪念。碑上镌刻“古大槐树处”,叙述了移民事略。可喜的是,在原古槐上同根滋生了第二代、第三代古槐,可谓一脉相承。

诗颂:寻根洪洞县,

祭祖访槐乡。

瞻仰移民史,

敬思创业章。

大槐千秋茂,

晋味万年香。

枝叶神舟满,

声誉全球扬。

大宁闯王吊打槐

在大宁县曲峨镇西南堡村,生长着一株16米高、胸围厘米的古槐,当地人称之为“闯王吊打槐”。据《大宁县志》记载,李自成8岁时,随乡亲从陕西米脂县逃荒到大宁,给当地一地主放牛。年幼的李自成由于丢了一头小牛,地主将其吊到槐树上拷打,乡邻房启星知道后,将他带回家中,送他上学。后李自成返回家乡聚众造反,声势浩大,被拥立为闯王,槐树因此而得名“闯王吊打槐”。李白成成为皇帝后,将房启星接到北京侍奉,特以致谢。北京失陷后,房启星又返回大宁。当年李自成送房启星的凉床和牛肝石砚,现在还保存在北京博物馆。

二、生态特异的古树

在平阳大地上,生长着上千百种森林植被,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给黄土高原带来了无限生机。由于各地的土壤不同,气候各异,在大量的森林植被中演变、衍生出适合本地生长的许多特有树种。有的在北方十分罕见,如有的是本地特有树种,如翅果油树、连香树;有的是我国特有树种,如古县的“三合牡丹”等,都十分独特,堪称异树奇葩。

翅果油树

翅果油树临汾市特有的树种,主要分布在乡宁、翼城等地。年,由原安泽县林业局工程师李大章首次在西坡发现,经中国林科院鉴定,由郑万钧教授命名为翅果油树,编入《中国树木志》。

翅果油树,落叶乔木,叶卵形,果椭圆形,是很好的木本油料树。叶可作饲料,花粉含蜜量大,是很好的蜜源植物。种仁含油量51﹪,出油率35﹪,油质优良,可供医药、工业和食用。油的脂肪酸中含有40%以上的亚油酸,是制造“亚油酸丸”的主要原料,可治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症。木材可作农具、家具等用材。树的根系发达,富含根瘤菌,是改良土壤和保持水土的好树种。

这株翅果油树生长在乡宁县关王庙乡木凹村,树高5.4米,胸围.9厘米,树龄达0年。

连香树

连香树为连香树科连香树属。落叶大乔木,高10—40米,胸径达1米。树干高大,寿命长,可供观赏;树皮及叶均含鞣质,可提制栲胶。主要生长在温带。该种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的孑遗种单科植物,是较古老原始的木本植物,雌雄异株,结实较少,天然更新困难,资源稀少,已濒临灭绝状态,因此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和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山西南部有分布。

漆树

漆树是我国的特有经济树种,既是天然的涂料和油料树,又是优良的用材树种。漆树上割取的生漆,除用于建筑材料涂料外,还广泛用于工业设备的防腐涂料。漆树油既可作工业原料,还可以食用;漆树的叶和根,还可以制农药。

漆树为落叶}乔木,原产于我国的南部和中部,有0年的栽培史。在山西省的中条山、太岳山、吕梁山等地,长势很好。

白皮松

白皮松为温带树种,我国特有。我市东西山区均有分布。蒲县等地有天然的混交林或纯林。翼城、尧都、乡宁等地的寺宙中,保存有较大的白皮松。

白皮松又称白骨松,常绿乔木。幼树皮光滑,灰褐色,树皮脱落后骨皮呈粉白色。树形多姿,苍翠挺拔,树皮奇特,别具风格,是城市和庭院绿化的优良树种。

白皮松木材为黄褐色,纹理斜而均匀,具有光泽,花纹美丽,含有树脂,可作家具、文具等用材。球果煮水有祛痰、止咳、平喘之功。

这株白皮松生长在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魏家辿,树高21米,胸围厘米,枝叶茂盛,远看好似一朵彩云。

青杄

青扦,又名华北云杉,松科云杉属,常绿针叶树种,为我国特有树种。

由于青杆树姿美观,树冠茂密翠绿,为北方地区“四旁”绿化、园林绿化、庭院绿化树种的骄骄者。

木材淡黄白色,较轻软,纹理直,结构稍粗。可供建筑、电杆、土木工程、器具、家具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

这株青杄生长在霍州市省小涧峪林场,海拔米,树高17米,胸围83厘米,树龄年。

古县三合牡丹

闻名天下的“三合牡丹”,生长在古县石必乡三合村,距县城20公里。

据说在公元年一个数九寒天的冬日,女皇武则天同文武群臣赏雪饮酒:酒过数巡,武后已带醉意,便乘兴下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晚风吹。”上林箢总管百花的女神,其日恰好不在洞府,众花接旨后无处请示,只好连夜纷纷开花,唯有牡丹花不愿“逞艳于非时之侯,献媚于世主之前”,次日,武皇游赏群芳园,但见百花怒放,唯独不见牡丹争艳。武后大怒,火烧牡丹两千株,又将皇宫内剩余的四千株牡丹贬配洛阳。在发配牡丹途经岳阳(今古县)三合村时,但见村旁有一条小河,清清的河水日夜不断,村周起伏的山峦上,宝塔似的刺柏四季常青、霜后的枫树一片红,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众牡丹仙女十分喜欢这个地方。其中有一株白牡丹深恶权势,决心绝交权贵,离别荣华。于是带着四株芍药偷偷溜走,落脚三合村。

第二年春天,三合村的庙院里长出一株白牡丹,高约6尺,冠幅丈余,四株红芍药花列左右,人们联想到武皇贬花的故事,又见时有白衣姑娘到河里嬉戏,来无踪、去无影,便烧香参拜,敬若神明。

这株牡丹植于唐代,距今1多年历史。株高2.3米,丛围16米,年单株着花朵,花大如盘,瓣白如玉,雍容华贵。花开时节,香飘数里,善男信女,观者如云,人称神牡丹。年6月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派专家组实地考察论证确认:古县牡丹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单株牡丹,堪称“天下第一牡丹”。

诗颂:山右无双绝,神州第一芳。蕾开花亮玉,枝展叶迎光。

观色三江醉,闻香五岳狂,多娇千载赞,享誉牡丹皇。

霍州七里峪破石古松

霍州七里峪生长着一株形体独特、郁郁葱葱的古松,树高4米,胸围厘米,它不是生长在肥田沃土中,而是顶破了一块岩石,在巨石的夹缝中挣扎向上生长。也许它有着特殊的生理机能,硬是吮吸着石头缝中赋予它的营养,支撑起它巍峨的身躯。它笔直无语,挺拔伟岸,不禁使人想起郑板桥的诗句:

诗颂: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襄汾县赵康镇史威村善净寺文冠果

襄汾县赵康镇史威村善净寺内的这株文冠果,树高11米,围厘米,树龄0年以上。

古县店上村酸枣王

在古县南垣乡店上村有一株酸枣树,树高13米多,胸围3.1米,胸径l米,需两个成年人拉起手来才能合抱,更奇的是此树身上的刺无倒钩,方圆百里绝无仅有,人称“酸枣王”。

清人编撰的本县《县志》记载:“古酸枣树,在县南五十里店上村南,高十丈,粗三围,枝叶繁茂,开花结实,相传为元时所有,数百年物也”。据有关专家考核,该树树龄在千年左右。是省重点保护的古老树之一。

永和县柽柳

这株柽柳生长在永和县芝河镇交道沟。树龄年,树高5米,胸围厘米,冠幅3.5米。

三、名人名树千古存

中国有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朴实无华的俗语,道出了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和价值观,至今得以光大发扬。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志士在平阳大地上植过树。人们为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在他们的故居、墓前栽过树。如今这些古树已成为参天大树,成为历史的见证,给后人留下了“为人造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和价值观。赵国的蔺相如、元代的傅严起,当今的徐向前等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县北平李子坪村蔺相如墓旁槲树

古县北平镇李子坪村蔺相如墓处,有一株槲树,树高18米,从地面分成两枝并长,胸围厘米。据当地群众讲,这株槲树为纪念蔺相如所栽,树龄至少在年以上。

槲树为落叶乔木,花黄褐色,果实球状,硬壳,外披针形苞片。叶子可喂养柞蚕,树皮可做染料,果壳可以人药,还可以提取栲胶,木质坚实,纹理美观,可供建筑或制家具。

公元前年,赵国上卿蔺相如带璧人秦,不辱使命,据理力争,“完璧归赵”,为国屡建奇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大夫。

诗颂:屹立蔺公坟,

茎高枝抚空。

冠藏和氏璧,

叶颂将相情。

两桩英雄事,

一株槲树承。

爱国千载传,

和睦万家兴。

汾西永安镇傅严起坟地龙柏

据汾西县志和碑文记载,汾西县永安镇有株龙柏,原长在傅严起的坟地。此人在元朝时,由举人到进士,官至左丞相,多著勋绩。他死后,当地人在他墓前栽了一株龙柏,并立神道碑,其碑对联为:

“列位上卿千秋不朽,名垂竹帛百世如生。

这株龙柏树高15米,胸围厘米,树龄年以上。

尧都区大阳镇东堡村徐帅植槐

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东堡村内,长着一棵高大的槐树,高10米,胸围95厘米,枝叶繁茂,树冠呈馒头形,冠幅8.5米×8.5米。

这株槐树,是1年3月,解放大军攻下临汾古城时,由时任华北军区司令员徐向前同志亲手所栽。这株槐树既是解放战争胜利的象征,也是徐帅爱树的见证,当地群众把这株树称之为“元帅槐”。徐帅逝世后,当地群众更加爱护此树,以此寄托对他的景仰之情。

四、如诗如画之古树群

平阳大地,自古以来就是森林阴翳、绿树参天的绿色宝地。据历史记载,在远古时代,临汾市大部分地方都有茂密的森林。“古柏苍槐,林木阴翳”,就是对当时临汾林木的生动写照。但由于历史上无数次森林火灾、认为开垦、战乱兵等,使临汾的森林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幸存下来的这些古老树木就尤显珍贵。除一些古老苍劲的单株树木外,在全市各地尚保留有一处处成片、成群的小片林,它们或成长于庙宇,或存在于山坳、坟陵、河流沿岸,或排列于黄土高坡,地埂崖畔,丛生群聚,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着、生长着,成为社会发展、历史兴衰的见证。

这些古老、稀有的古树群,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遗产,是活着的画,是凝聚的诗。保护好这些古树群以及所有古树名木,有着保护生物资源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双重意义。

洪洞广胜寺侧柏古树群

该古树群生长在洪洞县霍山脚下的佛教古刹——广胜寺周围(屹峒村)。树种为侧柏,共有株。此处海拔米,石质山区,土层瘠薄,大多数树木都生长在石缝中间。这些古树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一区东至桃树洼,南至石姑姑河,西至南山,北至环铢尖,面积45亩,有古树48株,平均高度14米,平均胸径32.90厘米,平均树龄1年;二区东至桃树洼,南至石姑姑河,西至盘山路,北至飞虹塔,面积45亩,有古树50株,平均树高14米,平均胸径33.40厘米,平均树龄年左右;三区东至环铢尖,南至路口,西至关圣桥,北至地藏沟,面积75亩,有古树72株,平均树高13米,平均胸径30.80厘米,平均树龄年左右。

广胜寺有着多年悠久历史,巍峨霍山,雄伟壮观,琉璃宝塔,飞驾碧空,让人叹为观止,松柏遍山,郁郁葱葱,与七彩宝塔、寺院庙宇、霍泉、分水亭连在一起构成古朴幽雅的胜境,并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其中左扭柏的传说最为神奇。

相传东汉建和年间,广胜寺高僧慈山和尚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叫道月,一个叫道明,他们经常给寺院的牲口割草。道月晚出早归,满载而归,道明早出晚回,割草甚微。慈山和尚感到奇怪,便问讯道月。道月说,他找到一块草地,头一天割掉,第二天又长了那么高,越割越旺。慈山和尚在夜深人静时,跑到草地挖出一个破瓦盆,悄悄藏在方丈室。一天,他无意将一枚铜钱掉进盆内,瞬间铜钱满盆,取之不尽。慈山和尚觉得这是个“聚宝盆”,就将它埋到了山脚下。正巧山崖滴水滴人盆,瞬时巨流遍地,汇聚成海池。南山妖知道后,来到广胜寺意欲索取。慈山和尚便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取出“聚宝盆”,埋在半山腰的一株左扭柏下。第二天早晨,慈山和尚上山一看,大吃一惊,满山遍野的柏树全部向左扭曲。从此以后,广胜寺的左扭柏便成了绝世风景。

该古树群树权属于广胜寺。

隰县下李林场马泉沟古油松群

在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下李林场马泉沟生长着一片油松古树群,比较集中的有10余株,树高在20-25米之间,平均胸围厘米,树龄约年。此处山峰俊秀,沟壑深邃,森林繁茂,风景秀丽,是游人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蒲县柏山古柏群

据东岳庙现存清康熙三十四年()《禁伐山林碑》记载:“环山皆松柏,自创建东岳庙已具规模,苍然天成”。乾隆十八年版《蒲县志?卷一》载:“环山皆松柏,枝森根蟠,周围十余里从不长荆棘,亦无他木之杂其中”。东岳庙现存清乾隆五十七年碑志载:“蒲之东山龙脉左旋,群峰拱视,而苍翠自如……”。据调查,现存年以上树木余株,平均树龄余年,其中年以上古柏50余株。每亩株数逾株,郁闭度0.8以上。年以来,蒲县政府传承绿色文明,在其林外下部,又新栽柏树余亩,形成近0余亩的柏山松柏全覆盖绿色景观。春夏秋冬,山林各具其景:春季,松涛柏浪,可观其势;夏季墨黛森然,可乘其幽;秋季,松香柏烈,可享其清;冬季,雪点苍翠,可赏其秀。尤其林内间杂白皮松,白身绿头,点缀其中,似有静中有动之感,蔚然壮观。

柏山上有东岳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朴典雅的东岳庙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诗赞:苍苍东圣山,

古柏荫遮天。

风采传千里,

声威振九乾。

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七星冢”古柏群(赵盾墓)

该古树群位于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的一处土丘上,一字排开,共7株,平均树高7.2米,平均胸围88厘米,最大胸围厘米。树龄约余年。

赵康镇赵雄村为春秋时期晋国三朝元老赵盾的家乡。当时晋灵公听信宠臣屠岸贾谗言,使为民请命的赵盾招致屠岸贾陷害,一家余口尽遭斩杀,葬于赵雄村外的土丘上。后人为纪念赵盾,在其坟墓上植柏数株,现仅留7株,人称“七星冢”。

诗赞:救孤天下闻,古柏颂英魂,

忠行昭日月,义举振民心。

襄汾县汾城镇文庙侧柏古树群

该古树群位于襄汾县汾城镇文庙院内,前院大殿前一群共15株,平均树高23米,平均胸围厘米,最大胸围厘米:后院大殿前一群6株,平均树高25米,平均胸围厘米,最大胸围厘米,树龄0年。

襄汾县对汾城镇城隍庙、文庙的古侧柏树都进行了很好的保护,目前长势旺盛。

襄汾县汾城镇城隍庙侧柏古树群

该古树群生长在襄汾县汾城镇城隍庙内,现存古树5株,树种为侧柏。汾城镇位于晋南平原中部,海拔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据庙内现存石碑记载,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二年(年),占地面积.70平方米,明天启三年至七年(年—年)重修,清乾隆十四年(年)进行维修。城隍庙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殿、钟鼓楼二楼及西庑组成,影壁及屋面琉璃构件保存完整。该城隍庙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古树群树权属于襄汾县文物管理所。

古县党家山杨树古树群

该古树群生长在古县北平镇党家山村东南财神庙旁,沿池塘边生长。这里地处太岳山区,海拔米,年降水量较为充沛。由于长期以来池塘不断淤积,村民不断地将池塘中的淤泥挖出来垒在池塘边,因而树干不断被埋,无法确定树干高度。据80岁的村民杨先生介绍,自打他记事起,这些杨树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由此推断树龄至少在三四百年以上。这里原来有6株大杨树,其中的1株于年死亡被村民挖掉。这5株树平均胸围厘米,最粗的厘米,最细的厘米。

目前这些杨树生长健壮,树权属于党家山村村集体。

见证自然变迁的木化石

远古时期,临汾境内气候温暖、潮湿,地表森林茂密,蕨类繁多,沼泽遍布,是片绿色的大地。由于底壳的运动,地质的演变,环境的变化,地质史上发生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次大的地壳运动,把地表的森林树木等埋藏到地层,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岁月,整个树木体内木质结构发生化学变化,被二氧化硅、石英、蛋白质、玉髓和其他矿物质所取代,变成了坚硬的硅化石(地质学),林学上统称木化石。木化石的形成,是大自然当年林茂物阜的真实写照,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孑遗物证。

从临汾木化石产出的地质层位及其地质构造推断,所发现的木化石大都形成于至今3.5亿~2.85亿年前的石炭系晚期和二叠纪。木化石的发现,其价值不仅在于它为人类研究自然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同时还向人们展示出大自然生生不息,繁衍文明的宝贵物质遗产。

临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正是这片苍天厚土的忠爱,使今日的临汾有丰富的煤田。我们要像保护古树那样保护木化石,研究木化石,探索地球深处的丰富宝藏和生物变化,从而为建设临汾市新型能源基地奉献力量。

乡宁县木化石群

乡宁县枣岭乡南岭村萝卜条沟里的木化石群,是年当地村民在沟里挖银矿时发现的。

萝卜条沟,有米长,两边都有木化石,化石比较集中的地方,基本上是一个断层处,木化石与山坡垂直,外露椭圆断石。在沟东岸发现4处,测量了两处:一个椭圆断面的长轴为0.8米,短轴为0.4米;另一处为0.6米×0.4米,木化石群覆盖厚度5~10米不等。

蒲县木化石群

蒲县与乡宁县一样,也是吕梁山区的产煤大县。在乔家湾乡曹村南沟地面及土崖为石灰岩淋溶层,发现了裸露的木化石。化石中还有类似昆虫的印记。在吕梁山林局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克城镇阁老掌村的农田,也发现了木化石。树皮处有明显的节疤和小树洞,树干是灰黄色,年轮清晰,树桩直径为80~厘米,为松柏古树。

随着多处木化石的发现,可以看出,在乔家湾乡和克城镇的20平方公里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木化石群。

安泽木化石

安泽木化石发现于冀氏镇马寨村。化石桩直径约40厘米,呈淡黄色,质地坚硬,树干挺直,年轮纹理可见,初步判断为松柏木化石,树龄2亿年以上。

古县木化石

年5月28日,古县古阳镇否家庄西北面的山上发现了一株木化石,树干长15米为山西省发现的最长的一株木化石。经鉴定,此树为栎树,故名“古阳巨栎”,距今约有3亿年。

保护古稀树木永续传承利用

临汾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虽经60多年的林业建设,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生态条件,还需长期艰苦的努力。

林业建设,三分造,七分管,只造不管,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古树生长脆弱,

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更应当倍加珍惜,倍加保护。要广泛宣传群众,制定应有的法规,要健全管理队伍,在资金上给予投入,把保护古树工作切实抓好。

自古以来,临汾市劳动人民就有爱树护树的光荣传统,采取许多方式对古稀树木进行管护,出现了许多保护林木的动人事迹。我们应当发扬这种美德,对于古老稀树、名木,则应该更加珍惜,采取多种方式,严加管护,使之健康地成长,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多留一些绿阴。

对联护林

东岳庙俗称柏山寺,位于蒲县城东2公里的柏山之巅。主要建筑有山门、凌霄殿、献殿、东岳行宫大殿、圣母祠、清虚宫、地藏祠等60余座,占地面积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始建何年,尚无确切考证,延祐五年(年)重建,可见其古老。

走进柏山寺,到处可见挺拔苍翠的柏树,满目葱茏,古树参天。这些古树,树龄大都在年以上,其古老者已达0年。这里的柏树之所保护良好,是这里的人们爱树护树,把柏树视为圣洁。为了保护好这片山林,清代道光年间知县石映棂在寺庙前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伐吾山林吾无语,伤汝性命汝难逃。”这副对联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却抓住了人们的迷信心理,以神护树,借以安民。

筹资护树

霍州韩北村一户姓李的坟地,长着一株伞状形白皮松,树势美观,树龄0年,长势旺盛,是村东黄土坡上的一把绿色大伞。在土地改革前,树的主人要出卖这株树,村里人认为是株“风水树”,共同筹集了10石小麦(每石75斤)买下,保留至今,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天津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xc/3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