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佛教美術的時代

佛教文化是在公元6世纪前半期传入口本的。来自屮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文化一经涌入,便以锐不可挡之势占据了文化美术的主流。直至公元9世纪末,随着中国文化影响的逐渐消退,这个佛教美术的伟大时代才告终结。

从飞鸟时代到奈良时代,再到平安镰仓和室町时代,有许多佛教造像及绘画的精品流传下来。这些作品的古典风貌和精湛技艺,在历经岁月的沧桑之后,依然令今天的人们叹为观止。

半跏思维像

木质

飞鸟时代

公元7世纪中叶

高厘米

奈良中宫寺

飞鸟时代的雕塑与绘画

止利派雕塑

止利佛师,全名鞍作部首止利佛师,是公元年由中国南朝梁来日本的司马达之孙。其父多须奈曾制作过坂田寺的丈六佛像,并且日本有确切纪年的最古老的佛像,就是推古十四年由止利佛师雕制的今天飞鸟寺安居院的本尊,可惜今已残毁。法隆寺金堂的释迦一尊像是止利派雕塑的代表作品。

据佛像背光中的铭文记载,圣德太子的母后去世,翌年,圣德太子夫妇也卧床不起。为了袪病延寿,太子许愿敬造太子等身佛像,但佛像尚未雕成,太子及妃便相继去世,故于公元年命止利完成此像以追祈冥福。这是日本保存最完好有确切纪年的最古老的佛像。

主尊释迦牟尼坐于木制一重须弥座上,头部瘦长,眼呈杏仁形,口为仰月形,唇边浮现着若隐若现的微妙笑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古风式的微笑。两旁各立一协侍菩萨,二尊均有舟形背光。这组造像采用了利川不冋的平面来有层次地表现造像深度的方法,而此种方法来源于中国象的雕刻方法。这点,不仅是法隆寺释迦一尊的造像特点,也反映了飞鸟时代佛像与中国北朝佛教造像的渊源,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止利派雕塑严谨协调整体概括的造型风格。止利因此被称为“飞鸟前期造型之父”。

被认为是止利派雕塑风格的作品还有法隆寺戊子铭小释迦一尊像法隆寺宝藏观音菩萨立像等。

阿修罗像

干漆

天平时代

公元~年

高厘米

奈良兴福寺

百济观音像

法隆寺的百济观音像是飞鸟时代后期雕塑中最优秀的作品,造像为彩色像,头戴低冠立于五角形台座上。其造像特点与止利派风格的重耍区别在于,作者在创作中,不再是利用若干平而塑造造像,而是注重造像的深度。这样,观音体侧的天衣末梢前后翻卷,手臂出现前后弯曲,腹部微凸,体态柔美,其身躯渐呈圆形,丰满圆润,同中国北齐北周时期佛像圆筒式的身躯相似。

这种造像样式,由直线、曲线,及多重视角交错重叠,构成了一种立体的美。与其风格相类的作品还有:法轮寺的虚空藏菩萨像和法隆寺的四天王像等。

梦殿观音像

梦殿观音像,传说是圣德太子死后,照圣德太子的容貌刻制的。因而,造像的头部与法隆寺释迦一尊像的主尊极其相似。观音头戴金铜透雕高冠,立于两重翻花之上,垂发和天衣向后方微拂,头和腹部向前微出。其流线细腻优雅,与止利派粗犷的风格已大不相同。它所代表的应该是介于止利派与百济观音之间的一种过渡风格。

另外,广隆寺和中宫寺的半跏思维像,其风格接近于百济观音像,明显受到北齐北周时期半跏思维像的影响,造像表现出静逸柔和的感觉。

玉虫厨子绘

飞鸟时代的佛绘作品寥若晨星,玉虫厨子绘是保存至今的极其珍贵的作品。在其宫殿部,正面描绘天部,两侧各画菩萨两躯,体态优雅,身姿修长。但线条没有粗细之分,略显呆板。背板上画存灵鹫山。台座的四侧,正面为供养图,右侧为舍身饲虎图,左侧为施身闻偈图,背面为须弥山座,颜色以朱红青绿为主,技法为密陀绘,空间填充式的构图反映了当时的绘画样式。

天寿国绣帐

中宫寺的天寿国绣帐,原为一丈六尺的两幅画,但现已残破,仅存六片。传说是公元年太子死后,皇后橘大郎女十分悲痛,向天皇请求,通过图画来观看太子往生的情景,于是由众多宫女绘制了天寿国绣帐。从残片上看,空中绘有半棕榈纹云气,莲花上立有菩萨,画面上人物众多,莲花竞放,云朵飞渡,呈现出流动的效果。

月光佛立像

黏土

奈良时代

公元8世纪

高厘米

奈良

东大寺法华堂

奈良前期的雕塑与绘画

山田寺金铜佛头

奈良时代现存最早的作品是兴福寺的旧山田寺金铜佛头,这具头像是昭和十一年在兴福寺东金堂的本尊佛像的台基里发现的。没有佛身,佛头也破损。这具佛头便是公元年开光供养的山田寺讲堂的本尊金铜药师如来。在年的火灾中,它劫后余生,只剩下了头部。但即便如此,它丰满圆润的面貌,古风式的微笑,既体现了飞鸟时代的雕刻传统,又兼具了初唐艺术的风貌,是奈良早期的重要文物。

阿弥陀三尊像

除了这具佛头以外,法隆寺《橘夫人佛龛》屮的阿弥陀二尊像和违梦观音像,堪称当时法隆寺雕塑的双璧。阿弥陀二尊造型小巧而风格古老,其后屏上所刻的浮雕仙女,轻灵而丰腴,秀发披肩,衣带飘举,非常美妙。

圣观音像

药师寺东院堂的圣观音像,更明显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佛像的身躯丰满,胸部腹部富于肉体感,衣裙表面真实地刻画出包裹在佛衣下的双腿,这-切都使佛像充满r生命力。

阿弥陀净土图

法隆寺金堂壁画是奈良前期绘画作品的代表,但是,年的大火使壁画的绝大部分都灰飞烟灭了。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其西大壁的《阿弥陀净土图》来略窥其一斑。《阿弥陀净土图》以阿弥陀二尊充满画面。画面构图勻称,技巧娴熟,遒劲有力的铁线勾勒出佛与菩萨丰满隆起的身体,佛衣薄如蝉翼,佛衣下的身体姿态的微妙弯曲表现得非常写实。这和同一时代的雕塑的特征是相同的。

圣德太子像

《圣德太子像》是法隆寺流传下来的御物,是人物写真像,构图与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相似。圣德太子位于画面中央,人物比例比两边的侍女要高大许多。这种构图正是唐代帝王图的翻版。绘画中的笔法为渴笔晕染,这使衣服上出现了明暗阴影。而敷彩采用了“纭彩色”,使人和衣服都更具立体感。

月光菩萨

药师如来三尊之一协侍

铜雕

奈良时代初期

公元8世纪

高厘米

奈良药师寺

奈良盛期的雕塑与绘画

奈良盛期,随着迁都平城京,日本迎来了佛教美术的鼎盛时期。大规模的建寺造像运动,加之中国初唐及盛唐完美的艺术风格的影响,使日本的佛教羌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理想主义风格时代。

法隆寺五重塔塑像群

法隆寺五重塔塑像群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东面为《维摩经》,画面为维摩、文殊问答;西面为分舍利;南面为《弥勒净土图》;北面为《涅槃图》。纵观这一组塑像群,人物形态各具动势,形象写实,神态毕现,比之前一个时代,显示了更为成熟的写实功力。

卢舍那佛坐像

干漆镀金

奈良时代

公元8世纪

高厘米

奈良唐招提寺

药师三尊像

药师寺金堂的药师二尊像被誉为奈良盛期即天平时代的佛教造像的“造型之父”。本尊药师如来及两协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面容饱满,身形完美而富于张力。两协侍轻松自由的体态,彻底打破了以往呆板的造型窠臼,显示了天平造像新的写实意趣。雕塑师的技艺更加成熟,塑造对象的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充分展现了理想主义的唯美风格。

面具

木质

奈良时代

公元8世纪

高30厘米

现藏巴黎吉美博物馆

其他雕塑精品

兴福寺金堂的十大弟子像八部众类像,是天平年间雕塑的最早遗品,而东大寺法华堂的不空羂索观音及梵天帝释天四天王的夹纻像,则是代表天平盛期艺术风格的杰作。造型雄健粗犷,表现出一种博大雄浑的气势唐昭提寺金堂本尊卢舍那佛也是这一时期干漆像的代表作品,不仅外形写实,还显示出浓郁的超凡脱俗的宗教感情。东大寺本尊毗卢舍那大佛,即是通常所说的东大寺大佛也是天平样式的精华。

法隆寺梦殿的行信僧都像和唐招提寺的鉴真和尚像,不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两位高僧的音容笑猊,还成功地展现了他们的仙风道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充分体现了天平时期理想主义的写实风貌。

千手观音像

漆木

奈良时代

公元8世纪

高厘米

奈良唐招提寺

绘因果经

《绘因果经》绘卷画的是《过去现在因果经》,共四卷,采取了上方绘画下方书写经文的方式,图文并茂。它采取依故事发展顺序画出连续情节的构图方式,并以简单的山石为背景,分割画面,使每一组人物组合构成一个单独的情节。

吉祥天像

药师寺的《吉祥天像》是天平时代佛教绘画的代表作品,画像是为举行吉祥悔过会而绘制的本尊。吉祥天丰颊肥体,天衣簿如蝉翼,是典型的唐代美人形象的摹本。

吉祥天像

麻布彩绘

奈良时代

公元8世纪

鸟毛立女屏风

在正仓院的藏品中,留存至今的共有六扇屏风画,每扇上都绘有一位树下或立或坐的唐装美人,与中国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树下美人图同出一辙。因为美女的头饰和服饰上都有彩色羽毛装饰,因而通称“鸟毛立女屏风”。

另外正仓院的麻布菩萨画像,现藏美国波士顿的《灵鹫山说法图》也是这一时期非常珍贵的作品。《骑象胡乐图》是这时期的绘在琵琶上的风俗画。图中,红衣童子在白象背上起舞,长着大胡子的人击鼓,还有两个伴奏的小童,人物形象生动率真。背景是夕阳西下的天空,水鸟柄落河边,瀑布飞流,诗情画意。

迦楼罗干漆像  

奈良时代

公元8世纪

高厘米

奈良兴福寺

人面图麻布墨画

奈良时代

公元8世纪

34x35厘米

奈良法隆寺

平安前期的雕塑与绘画

延历十二年(公元年),桓武天皇为了整顿奈良后期腐败的佛教制度,迁都菖野郡宇太村,史称“平安京”,并大力扶持最澄空海等为首的新兴佛教宗派,这就是平安时代的开始,直至年,源赖朝确立镰仓幕府,历时四个世纪。从公元年至公元午(废除遣唐使),称为平安前期,公元年以后,称平安后期或藤原时期。

药师如来坐像

奈良新药师寺本尊药师如来坐像和神户寺药师如来像是平安前期,延历弘仁年间造像风格的典型代表。新药师寺药师如来坐像高两米,以数根桧木组合雕成,神户寺药师如来像是用一根桧木雕成,其他如兴福方北圆堂的四天王像法华寺十面观音像东大寺弥勒佛坐像等都是“一木雕”,除五官之外都不着彩色而保持原木本色。它们在艺术风格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一是佛像都具有庄严肃穆的魔力,同天平时代轻松和谐的观感迥然不同。其一是同上一时代相比,天平时代迫求完美的写实,迫求协调匀称的理想主义造型原则,而这些造像敢于突破,强调夸张,他们异常粗壮的大腿和壮硕的腰身同样是美的并更具威严感情和宗教魔力。在衣纹的处理上,翻波式衣纹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佛像的衣纹集中在下腹部,让衣纹顺着两腿之间延伸下去。

药师如来立像

木质

平安时代

公元年

高厘米

京都神户寺

密教雕刻

空海把密教传入日本以后,日本制作了许多密教的雕刻作品,神户寺宝塔院的五大虚空藏像大阪观心寺如意轮观音坐像都是典型的密教造像遗存。由于密教造像要根据密教经文和造像仪轨赋予不同的偶像以不同的法相法器,整体上要有与密宗相适应的神秘气氛,因而其写实性受到限制,而观念性和象征性的成分却大大的加强了,再加上密教的佛像要有彩绘装饰,这样表现佛衣和肉体的线条就失去了往昔的作用,只有浅浅的雕痕,使雕像丧失了雕塑的气势而平添了绘画的效果。这一类的作品还有:上醍蝴寺药师二尊正智院不动明王像、高野山下慈尊院的弥勒如来像等。

不动明王像

木质

平安时代12世纪

高70厘米

现藏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如意轮观音坐像

木质

平安时代

公元~年

高厘米

现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室生寺样式

室生寺诸像也是平安前期的代表作品。其金堂中,中尊释迦两旁为十一面观音文殊、药师和地藏诸菩萨,释迦的衣纹也集中在腹部并顺两腿延伸下去,只是衣纹刻痕浅淡,缺乏锐劲的气势,多了一分优美和柔和,因而使佛像显出一种亲切的感觉。室生寺金堂释迦如来立像的台座是八重莲花座,附有花盘,并饰有美丽的装饰图案,背光上饰有华美的彩绘,人们把这些特点连同佛像,统称为“室生寺样式”。

释迦如来坐像

木质

平安时代

公元9世纪中叶

高厘米

现藏奈良室生寺弥勒堂

金刚力士

木质

平安时代

公元9世纪

高95厘米

现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不动明王像

木质

平安时代

9世纪高

厘米

京都教王护国寺

神像雕刻

日本的神道教起源于原始的氏族崇拜祖先崇拜和巫术。平安以前就有佛教寺庙里供奉神道教偶像的现象,天台真言宗使佛教与神道教融合,产生了“本地垂迹说”。这种说法的核心即是佛与菩萨通过“垂迹”(神道教的神灵)显灵,来普度众生。因而,平安时代产生了药师寺僧形八幡神功皇后等等神像雕刻。这些神像,雕功精湛,气宇不凡,包含了雕塑家的宗教感情。

平安前期也有一些优秀的肖像作品,都是髙僧的写真像,代表作品有:奈良冈寺的义渊僧坐像法隆寺的道诠律师像东大寺开山堂的良辩僧像等。雕像写实准确,风格沉稳,体现了平安雕塑的风貌。

由于密教非常重视用绘画来宣教布道,因而在平安前期,密教绘画空前的繁荣起来。密教绘画大致可以分为一类:曼荼罗密教画像袓师高僧像。

女神坐像

漆木

平安时代

公元9世纪

高86厘米

现藏京东国立博物馆

天王像

木质

平安时代高

厘米

奈良唐招提寺

曼荼罗

曼荼罗即足指按照密教的经文把佛与菩萨画于同一图画上,来诠释密教偶像的身形容貌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图解教义的目的。同时也作为修炼和膜拜的圣物。这—时期曼荼罗的代表作品有:神户寺的金刚曼荼罗,也叫《高雄曼荼罗》,紫绫作底,描有金泥银泥,线条锐利,富有弹性,成功地塑造了神像的神态和容貌。子鸟寺的《两界曼荼罗》,画工极其精细保存完好。教王护国寺的《真言曼荼罗》是一副敷彩的作品,菩萨的肉身上有朱红的晕色,画面上还有群青,饰有金泥,给人以明快的感觉。

良辩僧像

木质

平安时代

高92.4厘米

奈良东大寺

神宫皇后

木质彩色

高35.8厘米

平安初年

公元9世纪

奈良药师寺

密教画像

密教画像好像是放大了的曼荼罗上的偶像,代表作品有西大寺的十一天画像,描绘乘着鸟兽的八方护法善神天尊都充满画面,而侍从很小,线条奔放,气势磅礴。高野山的五大力士像,现存三幅愤怒可怖的力士,伴着熊熊烈焰,给人以威慑和震撼。圆城寺的《不动明王像》俗称《黄不动像》,和高野山明王院的《不动明王像》(《赤小动》),是享有盛名的密教绘画。椐传说,他们都是根据智证法师的感悟而画成的。不动明王凶猛强健,形象充满主观臆想的夸张和诡异神奇的气氛。

曼荼罗

绢本着色

平安时代

12世纪

x86厘米

现藏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祖师高僧像

袓师高僧像的代表作品有教王护国寺的《龙猛像》《龙智像》,还有空海从唐朝携回的《真言五祖像》。其中保存最好的是不空像。画家运用春蚕吐丝的游丝描,不仅“写照”,而且“传神”,反映了中国唐朝肖像画的高超水平。

阿弥陀如来坐像

木质镀金

平安时代

高厘米

平等院风凰堂

宇治市

平安后期(藤原时代)的雕塑与绘画

从10世纪纪中叶以后,雕塑中开始探求日本样式即和样的发展。随者公元9世纪末遣唐使的废止,飞鸟时代以来绵绵不绝的来自屮国艺术的影响屮止了,明显显示日本文化的和样风尚开始活跃和兴旺。

康尚时代

康尚见于记载的造佛活动始于公元年,年开光供养的法性寺五大堂的本尊现存东福寺冋聚院的不动明王坐像,被认为是康尚的作品。另外,康尚时期的典范作品有京都遍照寺的十一面观音立像、广隆寺的千手观音像。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足+再强调动势和气势,而是追求静谧优雅的形象,不再作变形夸张等强烈的主观及表现,造型柔美,线条流畅,衣纹浅淡,体现出纤细精密之美。

阿弥陀佛头像

木质镀金

平安时代末期

12世纪

高厘米

现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定朝时代

年,康尚与定朝共同制作了法成寺无量寺院的丈六佛九躯。从这时起至年,定朝及其流派对和样雕塑的新样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成功的创造了日本美术史上和样雕塑的典范作品,在雕塑史上被称为定朝时代。

阿弥陀如来坐像

铜镀金

平安时代

9世纪12世纪

高厘米

京都岩船所寺

定朝样式的代表作品有:传为定朝所作的奈良圆成寺的阿弥陀如来坐像,净琉璃寺九体阿弥陀如来坐像。他们与康尚时期纤细风格的作品有不同的表现。这两件作品头大膝低的比例代表了定朝雕塑晚年的作风,背光的透雕为宝相花纹,装饰华丽而富于动感,佛像的肉体饱满,整体上给人一种明快的感受。平等院凤凰堂的阿弥陀如来坐像是定朝样式成熟的标志。佛像身姿丰满,比例匀称,面如满月,双充满关爱的眼晴俯视着芸芸众生,佛衣随肉体柔和的起伏,让人屏息凝立之时,肃然起敬,感受到爱与美的震撼和征服。佛像台座上华丽的九重莲花瓣和雕有飞天的背光,更能让人领略到藤原时代雕塑富丽华美的贵族情调。进入12世纪,定朝风格的作品几乎完全主宰了藤原时代的雕刻,但由于雕塑家只顾模仿而不重创造,使雕塑缺乏生气出现了呆板和程式化的倾向。大仓集古馆的普贤菩萨像和中尊寺的一字金轮像代表了藤原时代后期的雕塑特色,字金轮像肉身上施有彩色,好像人的肌肤一样,被称为“人肌大日”;大仓集古馆的普贤像,色彩艳丽,贴有切金,嵌有玉眼,明显表现了雕刻绘画化的情趣。

长势是定朝的髙足,其现存的遗作只有京都广隆寺的曰光月光菩萨和十一神将像。这些雕像全为独木雕,背部挖空,造像优雅稳健,刀法洗练,其熟练的雕技比定朝更进一步。

普贤菩萨像

木质

平安时代

公元9世纪

高70厘米

长崎普贤寺

独雕像

藤原时代后期,东日本地区出现了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雕塑,多为素木像,为“独木雕”。圆凿痕迹清晰,粗率而具野性魅力,雕像用墨勾画胡须眼睛及胸饰。代表作品有神奈川宝城坊药师三尊像弘明寺十一面观音立像、岩手天台寺圣观音立像等。

平安后期的佛教绘画主要是密教绘画净土教绘画佛传绘画法华经变及祖师像。

密教绘画醍醐寺五重塔壁画绘于公元年,画有“两界曼荼罗’’中的各尊偶像及真言宗的八大祖师八方天。画像用“铁线描”勾勒轮廊,肉体涂成淡黄色,并施以橙红色晕染,佛像的天衣绚丽多彩,华美飘逸,显示出藤原时代佛绘的特点。属于这一时期的密教画像还有法隆寺的《孔雀明王像》,画像色调鲜艳,技法精湛,显示出浓厚的古典情趣。

这一时期的密教画像有一醍醐寺的《仁王曼荼罗》教王护国寺的“五大尊”和十一天像。十一天像在天尊的白色肉体上,施有淡红色晕染,体现出女性倾向。青莲院的《青不动明王像》,右手持剑,左手持羂索,背后火焰呈金翅鸟形,身姿魁伟,敷彩华丽。

圣观音立像

木质

平安时代末

高1.85米

现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净土教绘画

法华寺的《阿弥陀二尊来迎图》是最重要的作品。阿弥陀佛驾祥云坐在红莲坐上,图的左右上方写有《往生药集》。平等院凤凰堂的壁画也是一幅来迎图,但画面上诸佛身边和身后的景致都是日本的自然风光,充满了日本的民族情趣。壁画上嵌贴金箔花纹,佛与菩萨被透明的祥云环绕,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天国盛景,美不胜收。

不动明王童子像(青不动)

绢本着色

平安时代

11世纪

.7x厘米

京都青莲院

佛传绘画

高野山金刚峰寺的《佛涅槃图》构图讲究,设色美丽。释迦牟尼在沙罗树下安详涅槃,旁边围绕着悲叹痛哭的文殊普贤罗汉弟子等,整幅画而洋溢着浓郁的日本风情。原长法寺的《释迦再生说法图》也是一幅精彩的作品。这幅画的线描为“猫头鼠尾描”,明显受到中国宋画的影响。其表现的情节是:摩耶夫人奔丧,悲痛欲绝,释迦以神力打开棺盖,身上放出万道金光。両面布局精当而充满动感,充满戏剧性和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佛涅槃阁》也是一幅优秀作品。

阿弥陀三尊来迎图(局部)

平安时代

平等院凤凰堂

宇治市

祖师高僧像

药师寺的《慈恩大师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面上的慈恩大师,双目如炬,身材魁伟,再现了一代大师的风貌。一乘寺的天台高僧像和歌山普门院的勤操僧都像,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都不是写真的肖像画,而是以古代粉本为摹本,进行理想化再创造的艺术品。

罗汉图

绢本设色

平安时代

高厘米

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普贤菩萨像

絹本着色

平安时代

法华经变画

法华经变的绘画作品以普贤菩萨像为主。法华经的女人往生之说受到女子的普遍信仰,因而普贤菩萨像被大量制作。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普贤菩萨像》,是这类作品中的杰作。广岛持光寺《普贤延命菩萨像》,有十臂,所乘四头大象头上各立躯天王,充满气势。

菩萨

木质

平安时代11~12世纪

高厘米

现藏洛杉矶国家博物馆

女神像

彩木

平安时代

高42.2米

东大寺奈良

吉祥天像

彩木

平安时代

高90厘米

京都

净琉璃寺

镰仓时代的雕塑与绘画

庆派雕刻

镰仓时代有个有名的造佛所,即圆派雕刻家的二条造佛所院派雕刻家的七条大宫造佛所和庆派雕刻家的七条造佛所。圆派和院派虽然深得权贵支持,但他们秉承旧风,后继乏人,而庆派虽数定朝直系,但却适应时代,推陈出新,涌现出许多巨匠,成为镰仓雕刻的主流。年平重衡烧毁南都,从年开始的复兴南都造像运动,成为镰仓新样式产生的契机。

运庆被称为镰仓雕刻的创始人。他的早期作品,年所造的圆成寺的大日如来还保留有藤原时代纤柔典雅的风格。但3年运庆与师弟快庆合作的东大寺南大门一王像,1年率领弟子造的兴福寺北圆堂佛教造像,已和藤原时代的风格迥然不同,展现出新颍有力的新特点。造像的四肢匀称,肉体感强,表情逼真,兴福夺北圆堂本尊弥勒像两旁的协侍世亲像和无着像身姿容貌酷似真人,好像是肖像雕刻一般。这种写实风格与天平时代理想主义的写实风格不同,是一种更为彻底的写实。

金刚力士像

运庆和快庆合作

木质

镰仓时代

3年

高厘米

奈良东大寺南大门

地藏菩萨像

彩木

快庆

镰仓时代

3~1年

高89.8厘米

奈良东大寺

康庆是运庆的父亲,他的代及作品是兴福寺南圆堂的佛教造像。其屮,不空羂索观音像和四天王像都已具有复兴古典传统的倾向。快庆也是康庆的徒弟,他虽然与运庆合作了东大寺得分仁王像,但他后来的作品如两方院的阿弥陀像东大寺的地藏菩萨像僧形八幡像,却是典型的柔美风格。运庆的长子湛庆留有雪蹊寺的比沙门天吉祥天等作品,一儿子康辩雕刻了兴福寺的天灯鬼像。定庆也是庆派雕塑家,他为兴福寺雕制了维摩像梵天像和金刚力士像等。

镰仓时代还留有一些作者姓名无从考证的重要佛像作品,髙德院的阿弥陀佛像便是其中之。它被授予“镰仓大佛”的美誉,并以其完美的写实而闻名遐迩。

阿弥陀如来坐像(镰仓大佛)

铜造

镰仓时代

高11.4米

神奈川高德院

金刚力士像

木质  

镰仓时代

13世纪

高厘米

现藏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肖像雕刻

镰仓时代的肖像雕刻作品包括人物肖像雕刻祖师高僧像和顶像(禅宗祖师肖像,作为传法的凭证)。人物肖像的代表作品有伊豆山权现像源赖朝像上杉重房像,高僧像有:东大寺重源像六波罗密寺平盛清像等;顶像作品为和歌山兴国寺法灯国师像镰仓圆觉寺佛光国师像等。

僧侣像

漆木

镰仓时代

13世纪高

厘米

奈良唐招提寺

俊乘上人像

木貭

镰仓时代

13世纪前期

高82.2厘

米奈良东大寺

神像雕刻

占野水分神社玉衣姬像和京都净琉璃寺的吉祥天立像是神像雕刻的代表作品。她们被表现为贵族女性形象,束黑发,穿女性服装,婷婷玉立,表现出浓郁的日本风情。

镰仓时代的佛像具有极其写实的风格,以致于佛像接近真人而不再高高在上了。从藤原时代末期开始使用玉眼,镰仓时代已经普及,裸体雕像也随之出现,佛像穿上了真实的衣服。到了这个时候,镰仓雕刻步入歧途,结束了鼎盛时期,走向衰败。室町时代随着能剧的出现,产生了能面雕刻,但日本雕刻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日本也迎来了雕塑历史上的黑暗时代。

金刚夜叉

木质

镰仓时代

13世纪

高42.9厘米

现藏华盛顿弗利尔美术绾

菩萨像

彩木

镰仓时代末期

14世纪

高91厘米

奈良室町寺

净土教佛画

在藤原时代就已盛行的《阿弥陀佛来迎图》,在镰仓时代仍然盛况不衰,只是佛与菩萨的形象都越来越世俗化,画面内容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功利性。净土教的教义宣扬佛降临尘世接纳亡魂升天,在镰仓时代,佛“来迎”的速度越来越快,场面也盛大空前,代表作品有:兴福院的《一十五菩萨来迎图》知恩院的《快速来迎图》金光明寺的《阿弥陀佛翻山越岭来迎图》等,这些作品都反映出镰仓绘画的写实性特点。

当麻曼荼罗

絹本设色  

14世纪高

厘米

现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涅槃图

絹本着色

镰仓时代

14世纪中叶

x厘米

现藏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阿弥陀佛翻山越岭来迎图

纵幅画卷局部

丝绸着色

镰仓时代

12世纪

x厘米

京都禅林寺

十一面观音像

绢本着色

13~14世纪

高86.9厘米

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明惠上人像

纸本墨画

镰仓时代

x58.6厘米

京都高山寺

佐贺皇帝像

纸本镶金墨画

镰仓时代  

26.1x.7厘米

现藏大阪藤田博物馆

密教绘画

镰仓时代密教绘画的代表作品首推教王护国寺的“十二天”屏风,作者是诧磨胜贺。画面施彩淡雅,笔致洒脱,极富动感。醍醐寺的《文殊渡海图》,也明显的的表现出宋画的影响,线条有力,构图生动有动感,是镰仓佛画的典范作品。醍醐寺的《不动明王像》《大日金轮像》,宝山寺的《弥勒菩萨像》等,也是笔致劲健动感强、充满生气的作品,很好的表现了镰仓佛画写实性强和着力表现动势的特点。

阿弥陀山(局部)

绢本设色

镰仓时代

13世纪

X厘米

京都知恩院

垂迹画

真言宗天台宗宣扬神道与佛教的结合,把神道中的神说成是佛与菩萨的化身。这种说法到镰仓时代逐渐发展为系统化的教义,垂迹画就是这种教义的图解。它刻画的是日本的神,并插入日本的自然风景,因而它更多地表现出日本的民族特色。《那智瀑布图》就是一幅值得重视的作品,它用瀑布来象征熊野神社的菩萨。整幅作品并没有人物出现,就好像是一幅精美的风景画。

那智瀑布图

绢本着色

镰仓时代

13世纪

x57.9厘米

现藏东京根津美术馆

地藏菩萨像

木质

室町时代15世纪

高厘米

镰仓建长寺

罗汉图

绢本设色

室町时代

.1x58.5厘米

现藏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歡迎分享至







































白癫疯 如何治疗
白癜风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xc/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