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子身上查出子宫说到庸医治驼及其它
杂文|文之痴
杂文|医之缘
杂文|书之道
百家言|朗朗乾坤,隆回警方与自媒体赤膊上阵令人不解
百家言|提早对肖力之“有罪”定论是耍政治流氓!
杂文|以谣言杀人与谣言被杀
百家言|莫须有的陷害会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20年后拦路殴打老师一审宣判,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杂文
男人是狗
杂感
做一头猪,真好!
杂感
新化,经不起折腾
吉庆镇户长学校
反哺支教之背后的故事
01新化观察“无论我们身在哪里,母校,永远是我们的牵挂……”
9月12日,新化县吉庆镇户长学校的老师们刚过完教师节,在中秋团圆的喜悦里,又收获了校友对母校的一颗颗爱心。
刚从部队转业还在等待安置的汪湘雄校友,与92届的学生代表,把套图书送到了学校。
他们怀着对母校的深情,看望老师来了!
家是他们的根,母校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汪湘雄告别家乡十几年了,那栋古老的祠堂,是他无法抹去的记忆。他和他的同学在这里读完了小学。
学校还是那所学校——户长学校。
砖木结构,四合院。礼堂上的主席台是土堆砌而成的。主席台后的土砖墙开了几条裂缝。木柱上书写着“D级危房,此处危险,请勿靠近”的大字警示。
他们就坐在楼上的教室里。窗户上的木柱子早已虫蛀腐蚀,钉满了修补的铁钉。
雨漂了进来,不得不移动长长的双人桌,躲开风雨的侵袭,挤到一起,在呼呼寒风中听老师讲解知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到了冬天,塑料布封入了窗口,抵御着寒冷。他们坐在教室里,瑟瑟颤抖,却不敢移足。因为,不经意的一跺脚,就会给楼下的学生带来“灰头土脸”。楼下上课的老师,是戴着草帽上课的。
老师是包班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送到小学四年级。似乎成了这个学校不成文的规定。
康习文老师,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2年。像一只风雨飘摇的船,把学生们一个个渡到知识的彼岸。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小学生。
今年暑假,汪湘雄和他的同学,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从全国各地赶来,看望康习文老师。
02新化观察而今,学校的环境变了。
一栋崭新的教学大楼矗立在这里,硬件、软件设施,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康老师也退休了。
母校,在他们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反哺母校,他们总想为母校做点什么,把一颗感恩的心传承下来。
在康习文老师的提议下,为弟妹们送来了图书和学习用品。正逢中秋节,还特意为农村的孩子,准备了月饼,祝弟妹们幸福快乐地成长。校友汪湘雄代表92届学生,感恩母校,即席发言。吉庆镇党委委员罗孝福代表镇党委、政府向爱心人士表示感谢。吉庆镇中心小学支书康正华代表镇中心小学向爱心人士表示谢意。
康习文老师深情地说:“谢谢20多年前的学生还记得我,记得这里的老师们,我这一辈子,被分配到这里,工作了32年,流过汗,流过泪。但所有的付出,值得!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的学生有了出息,更重要的是最懂得感恩!感恩的美德是无价的!”学生代表说:“我们是幸福的,谢谢哥哥姐姐们的关爱,我们长大了,一定要像哥哥姐姐一样,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懂得感恩,乐意付出!”
03新化观察户长学校已经有72年历史,前身为集兴小学。后来,户长山村与漆树坪村两村合力办学,捐资助学从来没有间断过。
从康氏先人倡导办学起,农民伐木修缮学校,到后来的成功人士,捐资兴教;从湖南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的大学生,连续三年来这里支教,到如今的花园式学校教学;倾注了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心血。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将记入学校的史册!
康召明,康哲新,康四清,康明宗,康万军,谢淼初、牧童,直肠子……
他们送来了善款,送来了电脑、课桌,图书,篮球架,学生的校服与学习用品……
他们建立兴学碑,把户长学校的历史脉络记录下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END新化观察近年来,该校学生入校人数逐年减少。今年学生数才68人,创历史新低,其中,虽然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却让每一个关心教育兴衰的人士不无担忧。留住老师,留住学生,是户长、漆树坪村民与爱心人士的共同心愿。让老师能够安心教学,让孩子能够感受幸福、快乐成长,是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户长小学现已成为吉庆中心小学的教学点,由中心小学统一管理。他们期望:户长小学多多培养人才,薪火相传,长盛不衰!作者
菜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