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丨天台的这位大师让双非遗技艺走出

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素有“仙源佛窟”之美称,而在天台有一座气势恢宏的佛教城,它的主人便是汤春甫。他拥有全国罕见的“双非遗”技艺,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与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造像”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走进佛教城,一座座华美绝伦的佛像映入眼帘,或庄严肃穆,或威武雄壮,令人惊叹不已。在佛教城的生产车间里,我们见到了正在工作的汤春甫,他一边为佛像塑漆一边向记者介绍道,手中正在进行的工艺就叫夹苎工艺,夹苎工艺的其中一种材料叫纸麻,这是一种天然材料。而现在涂的漆,就是中国大漆,这个漆涂上后颜色马上会变黑,再过几个小时它会变成紫色。像这样的工序一般要连续做6遍,如果佛像更大的话要做上七、八遍,不断地加层加厚,然后进行披灰,在灰外层进行雕塑,改进它,直到它成为我们理想中的作品。

“干漆夹苎法技艺,不仅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已经被省文化厅确定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项目。”汤春甫告诉记者,天台从古至今,以制作“干漆夹苎”佛像而闻名。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造佛艺术家戴逵父子,将天台山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液为主要原材料,与天台山野生苎麻、桐油、朱砂等材料一起使用在造像艺术上,这种技艺后来被称为“干漆夹苎”技艺造像法,成为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独特门派。“干漆夹苎”在唐宋时期形成独特手工技法,被冠之为“百工之范”。自年以来,汤春甫便开始致力于濒危品种“干漆夹苎技艺”、“金漆造像”的传承与保护,对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技艺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出用传统的方法采集、提炼13种原材料,制作干漆夹苎的48道工艺流程,使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这门手艺因为汤春甫的努力,早已蜚声海内外。年近七旬的汤春甫坚持从事这份职业也已经56年了,这些年来,他的作品荣获国际、国家级金奖60余次,分别被62个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及宗教场所珍藏。而这些荣誉,是他从幼年11岁学艺至今勤奋不辍换来的。年3月,11岁的汤春甫跟随华顶寺62岁的老艺僧释广弘学习天台山“干漆夹苎”、“金漆造像”手工技艺,每日3时起床,21时下课,生活上,他负责照顾师父的起居,打水扫地、铺床叠被、整理房间,尽心尽力;学艺方面,师父不容许他有一点懈怠。这种对佛教而言意义重大的技艺,因为过于繁琐、辛苦,连当年的僧人都不愿意学。而幼年的汤春甫,却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一颗恒心,让释广弘大师没有了遗憾,他与佛的缘分也自此开始。

对于技艺的传承,汤春甫没有过多的担忧,如今已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汤春甫名家工作室和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他说道,“佛教城的学徒已有名左右,很多人都已经跟着我学了十几年。现在每年我还会举办一个工艺的培训班,60到80人,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今后能将天台山的干漆夹苎和金漆造像技艺传承下去,让天台山文化发扬光大。”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白癜风初期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xc/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