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中医九十九

消血杀虫于干漆。?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红豆蔻,知道红豆蔻是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也是盛产于南方。?

我们学过高良姜,知道高良姜能温中止呕,散寒止痛,能够帮助脾胃蠕动,治疗胃寒气逆,它可以起到温降的作用,是胃脘部冷痛之要药。?

常跟炮姜连用,称为二姜丸,治胃冷痛。?

而红豆蔻,它的功用也大同小异,提到豆蔻,我们需要理顺一下,中药里头有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这三种都是姜科植物,种子果实,当然能够芳香化湿辟恶浊的还有草果跟砂仁。?

它们也是姜科植物,大家不要看这么多不同的药就傻眼了,我们要看到它们共同之处,这样就容易理顺学药思路。?

《黄帝内经》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而这姜科之物,芳香辟秽一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你把握住了,在大方向去用它们,就不容易有偏差。?

首先我们前面跟大家讲这芳香化浊之药,大都能升能降,所以它们具有两种功能特征。?

第一种是能够芳香行气,和中止痛,癖浊化湿,消积磨食。?

所以对于胃脘部有冷积,营养败浊在里头发酵,产生腐浊之气,瘀在局部就容易闷胀疼痛,胃口不开。?

所以在南方你不可不懂得用这些芳香行气,;辟浊化湿之品。?

如果人们身上气机不行,则会瘀滞闷胀,腐浊不降,则会胃口不开。?

这就是为何我们南方的藿香正气散那么受人欢迎,大都消化系统疾患,上吐下泻,饮食生冷,暴饮暴食,这样导致周身不适,一般的家庭都知道买点藿香正气胶囊来吃吃,里面就有这些芳香行气化湿辟浊的中药。?

所以在低洼的南方,沿海的地方,湿浊熏蒸,人们普遍容易感受湿气,而所住之地,也雨湿比较多。?

故在南方如果不懂得芳香化湿,辟浊行气,那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呢??

大家看,这些芳香化湿的植物种子果实,它们都含有不同种类的挥发油,挥发油的特点是善于游走理顺气机。?

而湿浊的特点就是善于停留,湿阻气机,容易沉着在脏腑筋骨,导致局部瘀塞闷胀。?

所以湿邪偏盛,所以正好用含有芳香之气的植物种实,利用这种挥发油,使气行则湿散,气行则浊化。?

前面我们跟大家提到,气行则湿行,气滞则湿停。?

所以中医治湿,必治气,气机不理,湿浊不去。?

但用这些含有挥发油的姜科植物,种子果实,要注意,一般入汤剂时,不可久煎,应该后下。?

不仅要后下,而且用量不宜过多,一般三五克之间,就能理顺气机,太多了反而香燥过度,容易耗气伤阴。?

所以对于阴虚火旺,舌红少苔,口中干渴者,大家自然要少用或者慎用这些芳香行气化湿辟浊之品。?

大家要如何学好一味药呢??

我们在读张锡纯的书籍时,发现张锡纯不仅经常在临床上临证试效单方单药,同时自己平时身体偶有不适,也亲尝亲证药物功用。?

他刚开始验证药物,内证功效时,并不是整个汤方整个汤方地吃,而是单味药单味药地品,你只有先驾驭好一味一味药,最后才能统帅一个一个方。?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你如果班长排长都当不好,那么你如何当团长司令呢??

这就是为何先要讲《药性赋》,要单味单味地详细讲解,到后面大家能够对每味药的性味功效熟悉得就像老朋友一样,到时你要聚集一群老朋友去干事业,那就不难了。?

而这后面的汤头方剂,其实就是积聚各种不同性格能力的药物,再一起去干一场事业,这场事业就是要把疾病拿下来。?

所以学医就有这个次第,先学药再学方,先要每味药学到骨子里头去,学到这味药最广泛的用途。

到时你学方时,就越来越轻松了,很多人之所以后面的汤方学不上去,越学压力越大,瓶颈越多,这都是前面的中医基础,中药性能学得不透,领悟得不深。?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为我们表法了,他实践药物的精神,直接续承了神农尝百草。?

但不同的是我们后人更有福气,因为你可以有方向,有准备地试验每一味药,而且试验药物过程中,你早已经掌握了这味药物的起效特点。?

就像你碰到脘腹胀满,呃逆反酸,病人舌苔白腻,这时你要试效药物,你当然不会选择白芍、熟地,或者沙参、麦冬之类,滋阴碍胃,加重湿浊粘腻的药物。?

你会选择像砂仁、白蔻仁、红豆蔻,或者木香、高良姜,甚至藿香、陈皮等芳香辟秽,行气化湿之品。?

你可能就拿砂仁、白豆蔻或红豆蔻,哪一种都可以,打成粉,每次服用一两克,你就能够感受到腹中转气,连连排屁,胀消气顺,呃逆反酸,随着降下来。?

而舌苔上的白腻也慢慢退掉,胃口也恢复起来。?

这就是真正的中医临床试验。?

所以一个医家,每天都在临场试验,也在总结临床经验,因为每个病人反应都是一个辨证精准,跟药物疗效的体现。?

所以一个医家同时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研究,更要有强大的临床试验精神。?

这就是为何你是个学医者,学习完药物后,如果自己碰到最近胃口不开,舌苔白腻,脘腹胀满,呃逆吞酸,只要脾虚湿盛的病机存在,你就可以大胆地试效这些芳香辟浊的药。?

而且这种脾虚湿盛的情况也容易辨证,基本上饱食过度,暴饮暴食者,都普遍存在这种病机,所以不管你自己,还是周围人,要试效的机会就很多。?

如果你真的掌握得很熟悉,那么你可能随手试效香砂六君子丸,或藿香正气胶囊,都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所以大家要有实践药物的精神,但这精神前提是要建立在你对病因病机相当熟悉,对药物的四性五味,研究透彻,机遇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你如果没有准备,盲目地试验,那就像盲人骑瞎马,夜班临深池,开口动手便错。?

好红豆蔻我们讲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干漆。?

消血杀虫于干漆。?

干漆这味药比较少用,但这味药背后代表的消逐瘀血的功用,却在每次临床中都会用到。?

因为消逐瘀血的药太多了,比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

这些药效果都不错,而且不像干漆那样有毒,所以人们就普遍地回避干漆,而选用这些安全有效的消瘀血之药。?

除非你要用到杀虫的作用,那时才会想起干漆,否则一般的瘀血经闭癥瘕积聚,大都选用常规的药物,去活血逐瘀。?

为什么活血逐瘀法,在我们当今时代广泛为医家运用呢??

在临床之中,你就可以看到,唇暗,舌下静脉曲张,以及脉道涩滞的病人太多了。?

他们拿着一大叠厚厚的检验报告单,要么血脂高,要么血压高,要么血粘度高,要么胆固醇高,要么这些东西都一起来。?

所以经常口中干渴,手掌暗红,这都是一派血液浓稠粘滞之象,甚至有些粘滞日久,搞得面部都黧黑晦暗,这都变成瘀血体质了。?

如果再不用活血化瘀药,那血管血脉,就会因为堵塞硬化而出现危机重症了。?

中医都不是等到你大病铸成才手忙搅乱地拯危救逆。?

见一叶而知人间秋凉,识半盏便晓江湖滋味。?

所以疾病一萌芽,在功能行病变,气机紊乱,瘀血刚刚停留的时候,你就要啊懂得下手,不要等到大病已经铸成,到时请大罗神仙都没办法。?

什么东西都可以拖,唯独治病拖不了。?

什么东西都可以慢,唯独养生保健方面的觉悟不能慢。?

在大学期间,我们就懂得用活血逐瘀之法,治疗一些常见的病痛。?

因为当时看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又学习了国医大师颜德馨老先生一些经验。?

当时在大学期间,学校资源实在太丰富了,有些学生抱怨说,大学里头名师太少了,大师太少了,教我们学习的很多老师居然不是学验俱丰的人,甚至有些还是刚毕业,没怎么上过临床的新老师。?

其实大学靠的是自学自觉,虽然说别人的影响很重要,但如果你只是因为别人的影响来决定你学习的成就,那么你成就都是极其有限的。?

而且在大学里有三大宝库,第一是图书馆,第二是网络上公开的系列名师讲座,第三是学校里头,学验俱丰的老先生。

你只要在这种环境下,志心于一处,没有不迅速成就的。?

我们在大学期间,收益最深的就是图书馆跟名师讲坛,因为在校园里头,你随时都可以从师兄师姐那里拷贝到大量医学视频。?

比如邓老、焦老、颜老、何老等这些国医大师的讲课,更有刘渡舟、郝万山老先生他们讲的《伤寒论》。?

学不贵多而贵精,这些人的学术经验,你只要能够续承发扬一鳞半爪,说实在的在一般乡里行医治病,应对些常见病都绰绰有余。?

我们那时看了颜老的活血化瘀法,看到他对血府逐瘀汤的灵活应用,感触最深,再结合从图书馆借来的《医林改错》,然后去应对一些疾病,居然屡屡见效,心中猎喜,对中医不仅燃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自信。?

这种自信不是源自于别人给你的打气,而是你自己临证试效试出来的。?

所以为何学医者要早临床多临床,越早临床你越能发现问题所在,越多临床你越能看到先人智慧的结晶。?

就拿一例顽固失眠有五六年的病人,安定经常吃到五六片,这样长久下去,不被失眠折腾坏,也会被药物给搞垮。?

他说无论怎么早睡晚睡都睡不着,脑子就是清醒的,这几年不管累不累,睡觉都不沉,以前一累了,还可以到头大睡,现在怎么就睡不着呢??

我们当时一看他嘴唇比常人都暗,而且连前额部民间所说的印堂都带些黑气,不够透亮。?

印堂发黑,容易倒霉。?

这不单是民间的一句俗话,其实也有一定的医学根据。?

为什么呢??

心其华在面。?

你如果长期失眠,长期心烦不安,长期暗耗心血,那么你脏腑里头气血都被榨干,就不会有更多新鲜气血向上来滋润荣华面部,所以面部容易晦暗,嘴唇也显得紫暗。?

一见到病人脉道涩滞,我们第一感觉就想到血府逐瘀汤,不管你是失眠头痛,还是胸闷心烦,有是证用是药。?

有瘀血堵塞存在,就要用活血逐瘀之品,有瘀浊阴实挡道就要开通之。?

你想想你在马路上开车,前面有辆小车挡在那里,你过不去,你都会立马烦躁猛按喇叭,这就是堵塞容易引起心烦神乱的现象。?

人体内部气血运行也是这个道理,当体内血脉瘀滞有瘀血,阴实挡道时,心脏泵出去的血受到阻拦,脉道不够畅顺,反馈回来的压力,就会让心脏不安,烦躁甚至闷痛,你如果长期这样,那就会造成长期心神不安。?

心神不安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失眠烦躁。?

一下子就给病人开了五付血府逐瘀汤,我们还在汤方中加了一味三七,因为三七为活血圣药,当时的三七不像现在那么贵,一付药才几块钱。?

第一付药吃完,就睡觉稍好。?

以后每服一付药,睡觉都好。?

五付药服完,脸上好像换了一种气色一样。?

他说,以前早上洗脸,拼命用毛巾去搓,但还是暗黑的,现在没怎么去管它,但都有些白里透红了。?

家里人也感到高兴,因为印堂发黑,在民间是一种不吉利的现象,居然通过活血化瘀,把这些晦暗发黑的色浊搬运走。?

所以以后碰到印堂发黑,嘴唇偏暗的病人,你再看他舌下络脉是不是曲张,看他脉道是不是涩滞,看他睡眠是不是不行。?

如果是的话,你先不用管其他症状,先让他脉道恢复通畅,通则不痛,血脉通畅,心中神志功能就会加强,那么就会减少失眠的痛苦。?

所以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顽固性失眠,这也是临证试效出来的一条思路。?

不单顽固性失眠,很多顽固疑难杂病,都可以从活血化瘀论治,这在以后我们讲其他药物时,会跟大家慢慢道来,还有其他临证心得的分享。?

大家想想,顽固疑难病,慢病久病,这是什么概念呢??

是身体长期受病苦折腾,久病多瘀,说白了,就是久病正邪交战过后,身体里头病理产物堆积多,一片狼藉,就是一种瘀滞壅塞之象。?

难怪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到,疑难杂病之所以久治难愈,就在于你不善于活血逐瘀。?

唐容川也是继王清任后的活血逐瘀大家,以后在讲到《血证论》时再跟大家好好谈谈唐氏的学术思想。?

谈到活血化瘀之法,我们就要再次提到中医的通补之道。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头他就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医圣就创立大黄蛰虫丸,看到了以通为补的人体之道。?

而大黄蛰虫丸里头,就有干漆这味药。?

大黄蛰虫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篇,原文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为什么这么多的劳伤瘀积,病人用这攻通之药,张仲景还说这药能够缓中补虚,有点令人费解。?

这正是仲圣的高明之出,虚你未必能受得了补,如果你身体壅塞,气血不对流,就像交通被封锁一样,南来北往物质不能沟通,那你虽然有物质,那也等于没有物质。虽然有气血,那也等于没有气血。?

所以很多人不爱运动,经脉堵塞,结果营养再好,反而把身体拖累,吃出高血脂,高胆固醇来,身体血液粘滞,脉道瘀堵,所以气血不能畅快地对流,人就很容易疲劳,很容易累。?

所以虽然表面上营养富裕,实际上身体气血不足。?

就像你海南物产再丰富,如果交通不利,绿色通道没有建立,运不到内陆各个地方去,那再好的农产品,也会腐烂在当地,销不出去。?

所以中医补益看的是通补,而不是壅补。?

先通才能补,就像想要致富,要先修路一样。如果你经脉管道闭塞,就等于道路不通,那么身体就永远贫瘠,体虚不足。?

张仲景看到这点,认为身体有瘀塞的,你用一些攻逐瘀血,通泄肠腑的药,把瘀塞打通,令气血对流,就是对身体最好的补益。?

后世有攻下派的张从正,就从张仲景里头提取通补的思想,等我们以后讲《医学三字经》时,再来讲讲历代中医的这些有成就的人物,讲讲他们的医学思想。?

而张从正就是这样说的,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故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就是你把血脉的瘀滞,消除那气血就生发得很快,流通得很快。?

你把肠胃的积滞清开,那么人体的正气就会提升得很强。?

这就是著名的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医学原理。?

所以欲补先通,欲升清先降浊。?

这就是为何张仲景会选用一派活血化瘀的,如桃仁、水蛭、干漆等,然后再配合通降胃肠的大黄,而制成通补的大黄蛰虫丸。?

这样脉道里的瘀血通开,肠道里的败浊得降,就像百川归海,身体自然神清气爽。?

大家从汤方的名字里头就要能够领悟到方子的实际意义,为什么叫大黄蛰虫丸??

这大黄、蛰虫是有表法的。?

一个代表通大肠管道,一个代表通血脉管道。?

两边的管道一旦接通,败浊自下,瘀血不留,新血自生。?

所以我们如果知道这个理法,那么你就不用拘泥于是用干漆,还是用水蛭,或者用桃仁了。?

我们来看张仲景为什么要放干漆呢??

我们来看何以陈年的瘀血老积,往往少不了干漆呢??

张元素说,干漆这味药能够“消年深坚结之积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而《神农本草经》说这味药能够“主绝伤”,就是取它能够破瘀血死血而生新鲜气血的作用。?

原来干漆辛散苦泄,这味药能够利用辛散温通之性,畅行一切血中瘀滞,又由于它善于下降,因为它味苦,苦能降能泄,所以干漆它入到身体,是一边攻破瘀血,一边导瘀血下降。?

所以古人认为干漆最善于破瘀通经,治疗妇人瘀血堵塞,月经不通。?

所以大黄蛰虫丸,也可以灵活变化用于瘀血堵塞的月经不来。

但大家要注意,这类破血通经之品,往往力量比较强大,孕妇不能吃,身体没有明显瘀滞的更要少吃。?

因为破血之品,大都以损耗气血为代价,又容易损耗胃气,所以中焦脾胃虚弱者也要慎用。?

当我们知道这个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通过破瘀血来达到,使气血对流,补益人体的作用时,再去看一些古方,你就能够变通泄之方为补益之用。?

南方有些地方的人,都懂得一味药叫穿破石,又叫篱笆刺,很多人用这味药来围篱笆,同时由于这味药的根色黄,善于穿破走窜,所以民间又把穿破石称为黄蛇。?

这黄蛇的名字极富有动感,也符合穿破石的药物的作用特点。?

大家看蛇是善于钻动,善于游窜,善于钻到各个拐角,把青蛙老鼠吃掉。?

所以大凡治风湿,最顽固的那种,痰浊瘀血堵在关节,深层次,中医必用虫类药,或者动物药,或者这些蛇。?

就像我们后面要讲的乌梢蛇、白花蛇,就取它善于游动气血,搜刮瘀滞。?

而穿破石,是草木类药,又具有黄蛇之称,这说明它走窜打通脉道之力不可小觑。?

所以这些广大农民工人,他们识得此药的都知道年终时,熬些这些药来喝喝,可以帮助把身体脉道瘀滞打通。?

因为一年干活到头,难免拉伤劳伤损伤,总会有瘀血堵在经脉,会有涩滞。?

这些瘀滞如果不及时疏理,等到陈年老积一形成,那时再要治就更不容易了。?

所以他们就砍上一棵穿破石树,熬来整村人都可以喝,如果你在喝过程中,又懂得去干活,去练力,去锻炼身体,那么你的力量就会变得比以前更大,身体比以前更壮。?

这也是民间武馆的不传之秘,他们会让习武者,先服用一些活血化瘀之汤药,比如穿破石、丹参、三七、红花等,然后再通过修炼身体,捶练肌肉,拉筋炼骨,这样锻炼起来,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可以有效地把身体的瘀滞打通,把身体的气脉贯通,让身体更容易长得结实强大。?

这就是借助外在药物,跟配合自身的训练,迅速把身体强大起来的道理。?

所以每个精通武艺的高手,他必定精通医理,一方面他会医治伤损,一方面他可以借助医药来强身健体,来提高锻炼身体的效果。?

为何我们在山里头,如果在劈柴干重体力活之前,知道这段时间劳动量将特别大,那么事前就先服点三七、丹参粉,或者熬点穿破石来喝喝,这样再去干活时,气血对流就更快速,身体耐受就更强,而且不容易劳累受伤,更能够借助劳动来强壮。?

有些父母来问,我的娃子刚上大学,听说要军训,这娃子平时在家里什么活都没干,他在军训时受不了,该怎么办??

我们跟他说,很简单,你就搞点泡参、三七粉、丹参,三样打成粉,在军训前一周,可以每天喝一点点,两三克就够了,然后去运动锻炼,等一到军训时,你的体力耐力,肯定比以前强。?

甚至有些要到西藏等高原地带考察或旅游的政府官员,也问我们,去之前该怎么保养,听说那边缺氧很厉害,怕身体扛不住,该怎么办呢??

我们跟他们说,就按这办法,去之前,行气活血,让身体的瘀血消融,新血生出,这样气通血和,你耐力体力跟反应能力都全面提高。?

后来他们旅行回来也确实是这样,所以懂点中医中药,可以让你在很多情况下都受用。这将成为你做事情,暗中的一张王牌。?

所以大家从干漆治疗五劳七伤到穿破石治疗年终劳损,再到丹参、三七强壮身体,以及防止跌打劳伤、高原反应,你能够看到什么呢??

你不要被这些复杂的药物转晕了,要看到它们共同都代表一个道,那就是活血化瘀,推陈出新,强大身体。?

正如清代王清任说,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留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何患身体不强。?

所以今天我们表面上是跟大家讲干漆,实际上是跟大家讲最重要的气血辨证。?

看似在讲干漆消血杀虫,实则在讲人体气通血活之道。?

因为你不是用药物去治病,而是用一众道法去治病,唯道可以御术,唯术可以统药。?

所以我们要清楚,中医靠的是什么去治病呢??

如果你仅仅认为靠的是药去治病,那么你就太小瞧中医了,而且你得到的中医必将只是一鳞半爪,中医治病靠的是人体气血流通之道,人体脏腑升降之道。?

所以讲药都不能离开这背后的人体之道,你对人体之道体悟日渐精深,那么用起药物来,就会更加炉火纯青,日渐灵活。?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鹿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cc/5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