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漆树背后的神秘面纱怒江的那些漆人

揭开漆树背后的神秘面纱:怒江的那些“漆人漆事”

怒江生漆编辑:怒江生漆[]来源:

绑好梯子准备上树割漆

漆树籽成熟后用来榨漆油

漆树籽成熟后用来榨漆油

漆树

  说起漆树,很多人都敬而远之,在父辈告知的那些因碰了漆树而过敏极端难受的故事背后,这种树多少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如今,在城市中长大的人们离漆树越来越远了。但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却盛行吃一种菜肴:漆油鸡。其材料漆油便取自漆树。他们为何对漆油鸡如此钟情?和漆树之间又有哪些解不开的情结?近日,记者揭开了这些问题的谜底。

  为啥吃漆油?

  有神奇的保健作用

  从怒江州的州府六库一直沿着怒江逆流而上到其境内最后一个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大街小巷内很多地方都会出售一些颜色或深或浅如块状红糖的物品,这就是漆油。可别小看了它,对当地人而言,漆油却是滋补身体和招待贵客的好东西,家里有人大病初愈、妇女坐月子或遇有重要节庆日子、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之机都会取漆油煮食鸡肉、猪肉或炒菜。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用漆油烹饪出的鸡肉,汤色有些深、鸡肉香嫩、酥甜可口。尤为惊叹的是,在怒江的村寨,产后妇女食用漆树炖鸡3天就可下床种地干活,足可见其神奇的保健作用。

  除了榨油食用外,从漆树籽油中提取的木蜡,还可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文教用品、皮革、家具、印刷、医药等工业领域。

  何时能榨油?

  榨油要等到月份

  用漆油做菜,自然得用漆油,而要吃到鲜榨的漆油,得等到每年的月份,因为此时的漆树籽才会成熟用于榨油。记者日前上山探访就发现,如豌豆大小的漆树籽已像葡萄般一串串挂满漆树枝头,看来等到月份时,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

  如何来榨油?

  三道工序榨出漆油

  有村民表示,虽然机械生产的漆油产量高、纯度大,但不少人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由于这个时节没有原材料,记者在离福贡县城很近的一个叫古泉的村子中,向村民请教了手工加工漆油的制作过程。在村民屋子旁边,摆放着一个大部分由木头制成的器具,由一个支架架起一根七八米长的木杆,木杆的一头用来供脚踩提供动力,另一头则连着舂米的木桩。据介绍,这个器具平时用来碾米破壳,而到了收获漆树籽,便用来剥除漆树籽外壳,剥壳后再将其碾成如面粉般的白色粉末,放在锅上焙炒后,经过这些工序后便可榨油了。刚榨出的油呈半透明状,冷却之后逐渐凝固成块,在模具中定型成为我们熟悉的红糖状。

  为何没过敏?

  不断脱敏消除反应

  关于漆树过敏,记者在怒江听到过很多版本。有的说敏感的人,只要从漆树旁走过皮肤都会发痒,有的说只有触摸到漆树后才会过敏,而吃漆油则没有任何反应。印象最深的是福贡县马吉乡一位40多岁村民所述,因她小时候缺衣少粮,就用漆树籽充饥,结果弄得脸又肿又红,嘴巴无法张开,医院打了个多月的针才逐渐康复。但现在吃漆油丝毫不会过敏了。

  记者了解到,由于当地浓郁的民族传统,就算会过敏,很多人还是会坚持吃,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脱敏,消除了反应。

  割漆故事

  割漆者须忍受住奇痒

  除了用漆树籽榨取漆油外,漆树还是制取生漆的主要原材料。借怒江边防支队古泉边境检查站工作人员下乡访问之机,记者跟随他们爬了近两个小时的山到达古泉村,见到了70岁的割漆老人友无。经当地向导的翻译后获悉,现在村子里会割漆的人已不多了,年轻的人不愿学,年纪大的身体又不好,他自己也已快20年没割过漆树了。

  割漆曾4天不回家

  虽然已经70岁,但友无老人看上去却精神矍铄。他说,原本他对割漆一无所知,还是年时,县里组织在碧江(原怒江州府,现匹河乡)学习割漆技术,他才学会的。如今会割漆的人仍旧少,这门手艺正面临绝迹。

  友无老人介绍,他过去割漆有时要走四五个小时才能找到漆树,一去就是三四天。身上背着点吃的,睡觉基本都在山里的老乡家。割漆大部分都是单独外出,最多也只邀约一个同伴,但开始割漆时,绝对是分开行动的,不会同在一棵漆树上动刀。每年6至9月都是割漆的好时节。

  牛尾巴做器具收集

  为了详尽展示割漆的整个过程,老人带记者一行来到该村背后0多分钟路程外的一处山林,这里有棵大腿般粗的漆树。而老人身上也是装备齐全,刀、收集器、竹筒全被他放在傈僳族的背包中。来到漆树旁,老人先拔出短刀,在距离漆树根部50厘米左右的地方用刀将树皮上的异物刮去,之后便像割橡胶般,沿着树皮一划,白色乳胶状的生漆便慢慢渗透出来。收集生漆时和收集橡胶不同,他只是掏出一个用牛尾巴和竹子共同制成的收集器,将生漆刮取后放进小竹筒内。

  割漆者须忍受奇痒

  老人说,漆割得多的话,一天也就能割.5公斤左右生漆,同一棵树割过之后,要隔上7天以后才能再去割漆。割漆之后手部奇痒无比,需要用核桃油涂抹才会减轻,用其他草药都没什么用,而且就算涂抹了核桃油也要个月左右才会消痒。正因为如此,即使现在生漆收购价一公斤不到就能卖70元,但年轻人还是不愿学习割漆。

  产业发展

  怒江将种60万亩漆树

  如今在怒江,漆树已被定为“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的重大项目之一。目前种植面积已达8万余亩,并计划发展到60万亩。怒江州州委书记段跃庆曾表示,怒江已成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漆树产业深加工基地,漆树产业正成为怒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特色产业。

  保护建言

  申请非遗积极保护

  究竟怒江人民食用漆油的历史有多久,没有谁能说得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开始食用漆油起,他们就开始用漆树籽榨油了。而且种植漆树,用漆油作为食用油,现在也只存在于生活在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之中。在昆明时,记者曾参观过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知道诸如捏面人、剪纸之类的民间传统技艺现在都得到了挂牌保护。其实,对于怒江的漆油手工榨取也应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扬和保护。

  记者手记

  特色产业也应加快认证

  地处三江并流地的怒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最富集的一个地方,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和大河流域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漆树外,记者在这里还见到了外面从没见过的竹叶菜,香甜可口、可以生吃的竹笋,以及众多的野生菌及野生中药材。这些产品既满足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需要,在发展特色生物产业方面也是一笔可贵的财富。但现在仍面临着保护开发不足的局面。

  如口感回甜的竹叶菜,每年在怒江州各县均有出产。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科学院科学化验证明,其食用部分蛋白质含量高达27.44%(以干物质计),蛋白质中7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比较丰富。还含有脂肪、多糖、维生素及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性微量元素。据了解,竹叶菜一般生长在海拔米左右绝对没有污染的高山积雪地带。每年随积雪融化而萌发,是一种难得的山珍野菜和自然鲜美的绿色有机食品。

  但不足的是,包括竹叶菜在内的一些特产,相关部门的保护开发意识并不强。竹叶菜的特性决定其目前无法人工种植,所以,当地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组织对竹叶菜等特色产品进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产地认证等,以此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外销。(春城晚报 记者张勇摄影报道)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qif.com/gqxc/1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